天天看点

数据库系统绪论数据库系统概论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数据库系统概论

数据库的四个基本概念

1.数据(data)

2.数据库(database)

3.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4.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

数据

定义: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种类:包含数字,文字,图像,视频,学生的档案记录等

数据的语义

数据的含义称为数据的语义,数据和其语义不可分割。例如93表示某人某门课的成绩,可以表示某个人的体重等。

数据是有结构的:记录是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一种结构或者方法。

计算机中常中记录来描述事物,如学生的档案记录:(李明,男,199505,江苏省南京市)其对应的语义: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

数据库

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以供进一步加工处理,抽取有用的信息。

数据库的基本特征: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存储。可为各种用户共享,冗余度小,易扩展,数据独立性高。

数据库管理系统

位于操作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用途: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1.数据定义功能:提供数据定义语言(DDL),定义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

2.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分类组织、存储和管理各种数据。确定数据在存储级别上的结构和存取方式。实现数据之间的联系。提供多种存取方法提高存取效率。

3.数据操纵功能:提供数据操纵语言(DML),实现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

4.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

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多用户对数据的并发使用。发生故障后的系统恢复数据库。

5.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提供实用程序/工具,完成数据库数据批量装载,数据库转存储,介质故障恢复,数据库的重组织和性能监视。

6.其他功能

数据库管理系统与网络中其他软件系统的通信。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异构数据库之间的互访和互操作。

数据库系统(常常把数据库系统简称为数据库)

数据库系统的构成: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 DBA)

数据管理的三个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无操作系统,数据的管理者是用户,数据的管理方式是批处理,数据面向的对象是某一应用程序,数据无共享,且冗余度极大。

2.文件管理阶段:有文件系统,数据的管理方式是批处理和实时处理,数据的管理者是文件系统,数据面向的对象是,某一应用,数据的共享性差,冗余度大。

3.数据库系统阶段:有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管理方式是实时处理,分布处理,批处理。数据管理者是数据库管理系统,面向的对象是现实世界(一个企业,跨国公司),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小。

数据库系统阶段:

数据库系统绪论数据库系统概论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数据结构化 2.数据的共享性高 3.数据的独立性高 4.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

数据结构化:数据的整体结构化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

1.不再针对某一应用,而是面向整个企业或者组织

2.不仅数据内部结构化,整体也是整体结构化,且数据之间有联系。

3.数据记录可以变长

4…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数据项

数据用数据模型描述,无需应用程序定义。

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高,多个应用共享使用。

数据共享的好处:

1.减少数据冗余,节约存储时间

2.减少数据之间的不相容性和不一致性

3.使系统易于扩充。(可以使不同的应用更方便地加入进来)

数据的独立性高

1.物理独立性: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数据的物理存储相互独立。当数据的物理存储改变了,应用程序不用改变。

2.逻辑独立性: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了,应用程序不用改变。

数据独立性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二级功能影像来保证。

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

1.数据的安全性保护:保护数据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造成的数据的泄密和破坏。

2.数据的完整性检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3.并发控制:对多用户的并发操作加以控制和协调,防止相互干扰而得到错误的的结果。

4.数据库恢复:将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正确的状态。

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是对现实的模拟。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数据模型由不同层次可以分为两类:

1.概念模型(由用户观点对数据建模) 2.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逻辑模型(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对象数据模型,半结构话模型等

物理模型(描述数据在磁盘上的表示方式和存取方式):对数据最底层的抽象。

信息世界中的基本概念

1.实体 (一个人,一个事物,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一个学生,某个学院,某次考试,某门课程等)

2.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一个实体可以有若干个属性来描述。

3.码: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如学生的学号,如果是姓名作为码,则数据库中不能有重名的人)。

4…实体型: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描述同类实体。如 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其中学生是实体型的名称,括号内的是属性名集合。

5.实体集:同一类型实体的集合(如一个班级里面的学生,有学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等共有的属性)

6.联系:分为实体性内部和实体型之间的联系。

实体性内部的联系:组成实体的各属性之间的联系

实体型之间的联系:不同实体集之间的联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一对一:实体型A中的一个实体至多与实体型B中的一个实体关联,且实体型B中的一个实体至多与A中的一个实体关联

一对多:A中的一个实体与B中的n个实体关联,且B中的一个实体至多与A中的一个实体关联,实体型A与实体型B是一对多的联系(1:n)

多对多:实体型A中的一个实体与实体型B中的n个实体关联,且B中的一个实体与A中的m个实体关联,则称实体型A与实体型B是m:n的联系

ER图(entity-relationship approach)“用来表示概念模型的一种方法。

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

1.数据结构:描述系统的静态特性

2.数据操作: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

3.完整约束性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的类型来描述数据模型:

层次结构:层次模型 网状结构:网状模型 关系结构:关系模型

数据操作: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的实例允许执行的操作的集合

数据操作的类型:查询,更新(插入,删除,修改)

数据操作语言

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一组完整性规则的集合

完整性规则:给定的数据模型中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和依存规则。用以限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有效和相容。

常用的数据模型:

层次模型:用树形结构来表示各类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联系

表示方法:

实体型:用记录类型描述,每个节点表示一个纪录类型(实体)

属性:用字段描述,每个记录类型可包含若干个字段

联系:用节点之间的连线来表示纪录类型(实体)之间的一对多的父子联系。

数据库系统绪论数据库系统概论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这里的系,学生等就是一个实体(纪录类型)

层次模型的数据操作:查询,插入,删除,更新

层次模型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1.没有相应的双亲结点值就不能插入子女结点值

2.如果删除双亲结点值,对应子女结点的值也要删除掉。

3.更新操作时,应更新所有相应的记录。

优点:查询效率高,数据结构简单

缺点:结点之间的多对多联系表示不自然。对插入和删除操作的限制过多,查询子女结点必须通过双亲结点。

网状模型:采用网状结构来表示各类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联系

网状模型间接表示多对多联系。

方法:将多对多的联系分解为一对多的联系

例如:一个学生可以学习多门课程,某一课程可以被多个学生选取。

方法:引入一个学生选课的联结记录

数据库系统绪论数据库系统概论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数据操作和完整约束性

优点:能够更为直接描述现实世界,如一个节点可以有多个双亲。

具有良好的性能,存取效率高。

缺点:结构复杂,DDL,DML语言复杂,记录之间联系是通过存取路径实现的,应用程序必须选择存取路径。

关系模型(非常重要,数据库中的数据模型主要讲解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关系模型):在用户观点下:关系模型就是一个二维表。

数据库系统绪论数据库系统概论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

1.关系:一个关系通常为一个二维表

2.元组:表中的一行即为一个元组

3.属性:表中的一列即为一个属性,给每一个属性取名就叫属性名

4.主码(码):表中的,它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如学生的学号,如果是姓名作为码,则数据库中不能有重名的人)。

5.域:是一组具有相同数值类型的值的集合。如性别的域是(男,女)

6.分量:元组中的一个属性值

7.关系模式:关系名(属性1,属性2,) 学生(学号,年龄,性别,系别)

8.关系是规范化的,满足关系的每一个分量不可分割,不允许表中有表。

数据库系统绪论数据库系统概论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

数据操作时集合操作,操作对象和操作结果都是关系

存取路径对用户屏蔽,用户只要说找什么,不用说怎么找,从而提高了数据的独立性。

优点:概念单一:实体和各类联系都用关系来表示,对数据的检索结果也是关系。

关系模型的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具有更高的数据独立性

缺点: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查询效率不如格式化数据模型(层次和网状),即效率不如层次和网状。

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从数据库应用开发角度看:数据库采用三级模式结构,是数据库系统内部的系统结构。

从数据库最终用户角度看:有单用户结构,主从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客户-服务器结构,浏览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结构

数据库系统模式的概念

模式:是对数据库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型的描述,不涉及具体值,模式相对稳定。

实例:数据库某一时刻的状态——模式的一个具体值,同一个模式可有很多实例,实例随数据库中的数据的更新而变动。

例:“学生选课数据库“模式:学生、课程和学生选课3个关系模式:

学生表:Student(Sno,Sname,Ssex,Sage,Sdept)

课程表:Course(Cno,Cname,Cpno,Ccredit)

学生选课表:SC(Sno,Cno,Grade)

2014年的学生选课数据库实例:2014年学校中所有学生的记录,2014年中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的记录,2014年所有学生选课的记录

2013年的学生选课数据库实例:2013年学校中所有学生的记录,2013年中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的记录,2013年所有学生选课的记录

其中2014年和2013年“学生选课数据库”模式对应的2个实例是不同的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模式,内模式

数据库系统绪论数据库系统概论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模式(逻辑模式):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一般,某个应用的数据库有一个模式。

模式是数据库系统模式结构的中心:与数据的物理存储细节和硬件环境无关。与具体的应用程序,开发工具以及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无关

定义模式:

1.DDL(数据库模式定义语言)定义数据的逻辑结构,以某种数据模型为基础,数据记录由哪些数据项构成,数据项的名字,类型,取值范围

2.定义数据之间的联系

3.定义与数据有关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

外模式

外模式:(子模式或者用户模式)

数据库用户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数据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模式

外模式与模式的关系

外模式通常是模式的子集,一个模式可有多个外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用户的应用需求,看待数据的方式,对数据保密的要求。

对模式中某一数据,在不同的外模式中结构,类型,长度,保密级别等都可以不同。

模式与应用的关系:一个外模式可以为多个应用系统所使用,一个应用程序只能使用一外模式

模式的用途:每个用户只能看见和访问所对应的外模式的数据,简化用户视图,保证数据库安全性的一个有力措施。

内模式(存储模式)

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

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法

1.记录的存储方法(例如顺序存储,堆存储,hash存储)

2.索引的组织方式(B+树,hash等)

3.数据是否压缩存储

4.数据是否加密

5.数据存储记录结构的规定——如定长/变长,记录是否可以跨页存放等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数据库的二级映像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三级模式是对数据的三个抽象级别

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提供二级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 模式/内模式映像)

外模式/模式映像

对每一个外模式,有一个外模式/模式映像来定义外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映像定义通常包含在各外模式的描述中

保证数据的独立性

1.当模式改变时,数据库管理员对外模式/模式映像作相应改变,使外模式保持不变。

2.应用程序时依据数据的外模式编写的,应用程序不必改,保证了程序与数据之间的逻辑独立性,简称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模式/内模式映像

模式/内模式映像:

定义了数据全局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说明某个逻辑记录如何对应何种存储结构

数据库中模式/内模式映像是唯一的

保证了数据物理独立性

1.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了(例如选用了另一种存储结构),数据库管路员修改模式/内模式映像,使模式保持不变。

2.模式不变,则应用程序不变。保证了数据域程序的物理独立性,简称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数据库的二级映像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保证了应用程序的稳定性:除非应用需求本身发生变化,否则应用程序一般不需要修改。

从程序为中心——发展为以数据为中心:具有了数据与程序之间的独立性,使得数据的定义和描述从应用程序中分离出去。

数据的存取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简化了应用程序的编制,大大减少了应用程序的维护和修改。

数据系统的组成

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员

数据库系统绪论数据库系统概论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1)硬件平台及数据库

数据库系统对硬件资源的要求

(1) 足够大的内存

操作系统

DBMS的核心模块

数据缓冲区

应用程序

(2) 足够大的外存

磁盘或磁盘阵列

数据库

光盘、磁带

数据备份

(3) 较高的通道能力,提高数据传送率

(2) 软件

DBMS

支持DBMS运行的操作系统

与数据库接口的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系统

以DBMS为核心的应用开发工具

为特定应用环境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3)人 员

数据库管理员

系统分析员和数据库设计人员

应用程序员

用户

① 数据库管理员(DBA)

具体职责:

1.决定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和结构

2.决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存取策略

3.定义数据的安全性要求和完整性约束条件

4.监控数据库的使用和运行

周期性转储数据库

数据文件

日志文件

系统故障恢复

介质故障恢复

监视审计文件

5.数据库的改进和重组

性能监控和调优

定期对数据库进行重组织,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需求增加和改变时,数据库须需要重构造

② 系统分析员

具体职责:

负责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规范说明

与用户及DBA协商,确定系统的硬软件配置

参与数据库系统的概要设计

③ 数据库设计人员

具体职责:

参加用户需求调查和系统分析

确定数据库中的数据

设计数据库各级模式

④ 应用程序员

具体职责:

设计和编写应用系统的程序模块

进行调试和安装

⑤ 用户

用户是指最终用户(End User)。

最终用户通过应用系统的用户接口使用数据库。

1.偶然用户

不经常访问数据库,但每次访问数据库时往往需要不同的数据库信息

企业或组织机构的高中级管理人员

2.简单用户

主要工作是查询和更新数据库

银行的职员、机票预定人员、旅馆总台服务员

3.复杂用户

工程师、科学家、经济学家、科技工作者等

直接使用数据库语言访问数据库,甚至能够基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API编制自己的应用程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