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来了就是精神病人

作者:将军箭

❶ 来了就有病

2012年春节期间,一份深圳版的“欢迎体”海报在网络上热传,画报中的slogan精准地阐述了这座“移民城市”的魅力:

来了,就是深圳人。

创造这一“金句”的吴啸对媒体解释道,深圳是一个有1500万人口的城市,其中深圳户籍人口只有200多万,每年春节返乡后,深圳就成为了一座空城。为了增强“留守”的外地人对深圳的归属感,吴啸为当地一项联立活动确立了“今年过年不回家,来了就是深圳人”的主题。

很显然,这句多元、包容且信心十足的口号成为了深圳市最有特色的文化符号,也成为各级政府、各大组织“二创”、“三创”的竞品。

例如2023年6月底,有媒体报道“夫妻先后把对方送入精神病院”。

来了就是精神病人

牛B的是,收容的两家精神病专科医院来者不拒,充分展示了其“兼容并包”的医院文化:

来了,就是精神病人。

更牛B的是,西安卫健委在第二天回应此事时表态:

医院两次收治均没问题。

如果说,争相下黑手的夫妻给这起婚内冲突抹上了一丝喜剧色彩,那么无下限收人的精神病院则让众人感受到了惊悚的悲剧内核。

米兰·昆德拉说:

悲剧在向我们展示美妙幻境的时候,多少为我们带来了某种安慰;而喜剧则粗暴地向我们揭示一切的无意义。

❷ 失陷疯人院

6月27日,经过记者多次实地采访,西安《华商报》对“夫妻轮流扭送精神病院”进行了详细报道,事件的脉络与动机都是清晰的。

事情的背景是,当事人渊强(化名)和妻子屈艳(化名)开了一家公司,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但入院记录显示,2021年3月起,渊强情绪开始不太稳定,脾气相对暴躁,主要体现在:

怀疑妻子有外遇,私下收集妻子外遇证据,情绪低落(提示,这tm是重点,后面要考的)。

此时,家庭主妇屈艳表现得贤惠、坚强而专业。

渊先生说,屈艳没有激动地与丈夫就“外遇”问题发生激烈冲突,而是第一时间怀疑丈夫患有精神疾病:

她说我情绪不稳,是不是工作压力大等,建议我去医院看看。

家人说得多了,渊强也就重视了:

他先后去过多家医院,有时是自己去的,有时是家人陪着去的。他在2021年12月被诊断为“焦虑抑郁状态”,在2022年9月30日被诊断与“双相情感障碍”,为此还吃过一些药。

当时,他觉得这是家人对他的关心。

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类疾病的诊断缺乏定量指标,通常是根据描述性的结果做出的综合判断。例如初次诊断医生往往给出“抑郁症状”的初步判断,但如果你在家属陪同下反复去看病,医生可不得认为情况严重,给出“抑郁症”的进一步判断嘛。

戏肉来了:2022年以来多次留下“家暴”报警记录的曲女士,此前一直接受调解,但在拿到“抑郁症”的诊断结果之后,却直接联系医院强制收容:

2022年10月10日,渊强称他遭遇了人生的黑暗时刻:我下班刚走出公司楼门口,突然冲上来5名陌生壮汉,把我架到一辆越野车上,用我的帽子堵住我的嘴,击打我的头部、胸部,并用膝盖压在我胸口上使我不能动弹。同时还抢走了我的手机、车钥匙、银行卡、电脑等。

在被绑到医院的担架上、推进有三道铁门的病房后,渊先生在病房里见到妻子,他才意识到:

这一切是她早有预谋的。

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该医院强调,收治流程是符合收治条件的。渊强的妻子提供了他打伤人的照片和就诊记录,以及他本人曾经在其他医院关于精神疾病的就诊证明。

依据《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渊强既往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考虑存在精神疾病,已存在危害他人安全行为,符合「非自愿」住院标准。

好家伙,在医院仅出具“焦虑状态”的很长时间里,屈女士忍辱负重;在拿到“抑郁症”结论后仅仅10天,屈女士重拳出击,直接K.O对手——您这家庭主妇不简单啊,这么熟悉精神病院收治流程?

而渊强入院后,事情变得更加离奇:

我从被强行送进的第一时间,就提出要见母亲和儿子,医院让我给母亲和儿子打了电话,但始终未让见面,理由是因为疫情管控。可我妻子带来的朋友,却能见我,并劝我,让我承认自己有病,安心治疗。

而渊强21岁的儿子告诉记者:

后来,医院给父亲做出的诊断是焦虑抑郁状态和偏执状态,2022年10月27日,我去接父亲出院时,又被医生以“谁送进来谁接走”为由而拒绝。直到80天之后。医生说我爸能不能出院,得我妈签字,说我妈是我爸的监护人。

可见,屈女士带着朋友一心劝告渊先生住院,在明知丈夫可以出院时不去办理出院手续,任由儿子四处碰壁(渊先生的儿子甚至拨打市长热线,也没有把父亲接出来),导致渊先生在医院多住了80天。试问,在入院前“贤惠”的妻子为何性情大变,恨不得丈夫永远被关着呢?

到这时候,哪怕是正常人,也得怀疑屈女士是不是设局了吧。

于是渊先生出院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北京安定医院做精神专项检查。检查结果说他没有精神问题。

安定医院7项检查结果分析报告单显示:

33项轻躁狂症状清单(HCL-33)结果为“正常”;

心境障碍问卷(MDQ)结果为“报告未见异常”;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检查(PSQI)结果分析为“睡眠质量很好”;

艾森克个性测验-成人版(EPQ)结果分析为“无精神质倾向”;

抑郁自评量表测评(SDS)结果为“无明显抑郁症状”;

症状自评表测评(SCL-90)结果分析为“无明显心理问题”;

焦虑自评量表测评(SAS)结果分析为“无明显焦虑症状。

但经过一番解释之后,渊先生失落地得知:

这些报告又不能说明啥,只会让他们认为,之前在西安给我把病看好了。

总之,在第一回合的交锋中,渊先生完败。

❸ 大家都有病

事实证明,被激怒了的渊先生同样不是善茬,他深深地体会到:

只有魔法才能打败魔法。

下面,我们临时切换到妻子屈女士的叙事角度。

屈女士告诉记者,“丈夫出精神病院后没几天便离家出走”(对应着渊先生去北京做精神鉴定的时间。有意思的是,渊先生是在儿子、表哥的陪同下去北京的,但屈女士却认为是“离家出走”,你品,你细品)。

直到今年2月5日,(丈夫)给她打电话说要回家。然后就是:

我见到了丈夫和儿子,但没说几句话儿子就出了门。约过了五六分钟,进来5名自称是精神病院的陌生男子,上来就给我胳膊打了一针,很快,我全身没劲儿。我是被他们架着出门的。

憋屈不已的屈女士被带到另一家精神病院,在“换病号服——强制灌药——束缚病床——电击治疗”的一套丝滑流程之后,求生欲极强的屈女士说:

她跟医生明确表示,送她来的丈夫曾在此看过精神疾病,医生不予理睬。屈艳要求与家人联系,被拒绝。

事后该医院解释道:

人是她丈夫要求、医院派人上门带来的,虽然没有其他医院的就诊病例,但医院也收初次就诊者,家人也提供了相关的伤人毁物视频,符合非自愿患者住院条件。

从上帝视角看,这事情就相当离谱。

首先,屈女士把丈夫送进精神病院,诊断书、物证一应俱全,那是专业级别的玩法;而渊先生仅提供了伤人毁物的证明,怎么能由此判断女方是“初次犯病”?这“湿活”做得简单粗暴,不够漂亮。

更何况,屈女士“机智”地提出,她的丈夫在该医院看过病,暗示着医院应当核实丈夫的行为是否正常。你个精神病院起码得有个犹豫吧,抽空核实渊先生的入院记录不难做到吧?为什么不闻不问就急着收治新患者?

最后,屈女士在出院后披露了一个细节:

她的病历里,门诊诊断一栏中写着“精神分裂症”,出院情况标注“未愈”,但出院记录一栏里写着“精神分裂症?”

屈女士说,刚入院既然确诊了精神分裂症,怎么治疗了两天后又怀疑不是精神分裂症?通常的情况是入院时候怀疑有病,出院时应该确诊,怎么反着来?

所以,我们就更加不理解,西安卫健委事后申明“经调查两家医院收治流程规范”,这“规范的流程”简直让人“大无语”。

来了就是精神病人

而从当事人渊先生的角度看,这事儿虽然不地道,但却有“今日大仇得报”的既视感。

然鹅,渊先生忽视了妻子的专业性,也低估了妻子“朋友圈”的力量。

屈艳的朋友赫先生向记者说:

那两天里,他们查找了西安的多个医院,都没找到屈艳的住院记录。

大医院没查到,就找小医院,想到渊强曾在西安脑康医院看过病,便前往打听,也没问出信息。

2月7日,他们一行人向主管部门求助,才问出屈艳的确入住该院。当晚8时,家人前往医院将屈艳接了出来。

初看起来,这位赫先生上演了一场“不抛弃、不放弃”的年度大戏,值得点赞?

但这一幕细思恐极。

首先,赫先生神通广大。屈女士“失踪”后,热心的赫先生迅速查遍了西安市所有的精神病院,当发现患者里没有屈女士之后,直接向医院的上级主管部门求助,才问到具体信息并接出医院。

这一套流程下来,赫先生总共用了:

2天。

相比之下,为了渊先生出院,他的儿子向市长热线及纪委举报后,花了80天才把父亲接出去。

从“拯救被精神病人”这个事实看,渊先生与屈女士的段位差距太大,连朋友圈都不是一个档次,感情破裂是迟早的事吧。

其次,赫先生身份尴尬。我们要相信一点,记者在调查时是不会放过每个细节的,人物的身份尽量精准。例如《华商报》说到两人先后入院,为渊先生奔走的是“母亲、儿子、表哥”,为屈女士打call的是“妹妹、赫先生”。

很显然,这位赫先生并不是屈女士的亲戚(否则不会与“妹妹”分开叙述)。那就是传说中的:

朋友?

问题来了,这位赫先生为何成为屈女士的紧急联系人,甚至充当了“第一监护人”的角色?联系到上文特意标准的“重要考点”:

(渊先生)怀疑妻子有外遇,私下收集妻子外遇证据。

你是不是感到一种“无中生友”的巧合?

来了就是精神病人

再联系到屈女士在送丈夫进精神病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冷静与专业,以及赫先生在医务系统内的游刃有余,还有渊先生入院后做限制行为能力人鉴定时“恰巧”抽中收治医院,甚至在渊先生入院后赫先生陪同屈女士探望…

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有没有一种可能,医疗系统的赫先生与家庭主妇屈女士建立了超友谊关系,先把渊先生送进精神病院,再鉴证出“无行为能力”,就可以把屈女士的丈夫关上一辈子,并顺利取得渊先生的家产以及公司?

广大淫民群众对这套路很熟啊。600多年前,在清河县开着包子铺的某位小业主有很多话要说…

来了就是精神病人

大郎,该吃药啦

而要打消大众的疑问,其实也很简单:

请有关部门本着“红红脸、出出汗”的原则,把赫先生在哪里工作、担任什么职务…等信息公布出来,让强大的司法机构介入调查,还当事人一个清白。

嗯,如果问心无愧的话,这对赫先生也是一种保护。毕竟我们这个社会啊,不能让“为好友两肋插刀”的热心人:

流汗又流泪。

来了就是精神病人

❹ 神奇的精神病院

2004年上演的大片《史密斯夫妇》中,布拉德·皮特与安吉丽娜·朱莉这对特工夫妻表面说着甜言蜜语,暗地里却痛下杀手,急不可耐地“物理净化”对方,让观众大呼过瘾。

但其实,我觉得它的港译版片名更贴切:

《史密夫大战史密妻》

来了就是精神病人

如果仅从“冤屈二人组”(渊先生+屈女士)的角度看问题,广大吃瓜群众颇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想法。

但如果琢磨一下此案中精神病院的角色,没有哪个吃瓜群众可以笑出声来。

2018年6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修改后的《精神卫生法》,它剥夺了医疗机构强制收治的权利,规定患者住院实行自愿原则。

第三十条 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诊断结论、病情评估表明,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其实施住院治疗:

(一)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

(二)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

理论上,违背这一原则的精神病院去抓人后,都应当负刑事责任:

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也就是说,两家提供“强制治疗、强迫束缚、强行电疗”的医院领导,看起来就:

很有判头。

为什么事情被报道后,当地卫健委的介入与申明看起来分外可笑?因为这不是一则简单的医疗纠纷问题,而是一个严肃的司法问题。应当第一时间介入的,首先是当地公检法系统(尤其是GA机关)。

来了就是精神病人

先要弄明白,这是民事问题还是刑事问题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为什么精神病院不顾流程的严肃性,“来了就是精神病”?

这是因为,与公立医院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性质不同,大陆的精神病院是营利性机构。在利益驱使下,精神病院有动机放松收治的标准,从更多病人身上赚取更高利润。

而精神病院既当裁判员(鉴定收治标准),又当运动员(收治病人)的超然地位,又为潜在动机提供了方便。例如,只要家属拿出“诊断报告”,甚至只要简单地描述一些“症状”并愿意付钱,医院就敢把人关起来“观察治疗”。所谓的职业伦理,在盈利的驱使下什么都不是!

也许在他们看来:

钱没了,可以再赚;可良心没了…赚的更多?

来了就是精神病人

老实说,这个问题的解决千头万绪,在短期内最有效的方法是:

优先避免第二类错误(typeⅡerror)。

所谓第一类错误,是拒绝正确假设而导致的错误,例如精神病院让真正的病患蒙混过关,不收治入院;所谓第二类错误,是原假设错误却被接受的错误,例如明明没有患病,却被当作精神病人而强制入院。

统计学上,在观测手段与样本容量未发生变更的情况下,是不能同时减少两类错误的。

来了就是精神病人

但现实中,两类错误导致的后果存在差异,甚至给当事人与社会带来迥异的观感。

打个比方,你觉得“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第一类错误)与“宁缺毋滥”(第二类错误)哪个更恐怖?

我想,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希望是后者吧?为此需要放大精神病院“误收人”的后果:

例如查实一起类似案件,就以非法拘禁罪处理、处罚精神病院(接收方),以故意伤害罪对病人家属(送入方)入刑,从而避免“没病找病”的强制收治悲剧。

这个思路的目的是增大犯罪成本。起码,如此判决几次后,蓄意扭送他人入院的人,以及随意接收他人入院的人,在起歹意前都得心里打个哆嗦。

当然,现实中夫妻竞相送配偶入院,这是个别现象。最常见的,反而是利用公权力把“刺头”扭送入院。

早年间“被精神病”的重点观测人群就不提了,2023年1月,南昌就发生了“被送精神病院”的事件。

(以下省略305字)。

来了就是精神病人

所以我建议:

对公职人员乱送人,以《公务员法》中“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以及“对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论处。

不知道你们资瓷不资瓷啊?

1961年,约瑟夫·海勒等人开创了“荒谬的事实并列、残忍与柔情共存”的黑色幽默文学流派。他在其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平静地叙述:

Catch-22规定,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可问题是,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

我希望,那不是我们一眼所望到的未来。

更多内容请访问公众号将军箭(jiangjunjian31)。左走天堂,右走金盆,弓开弦断,一往无前。本号关注财经与民生,虽是自娱自乐,仍求立足干货!欢迎关注,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