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布衣青天杨剑昌”后续新篇章

作者:智者钢笔AFR

青天来自穷山沟,来自贫苦人家,来自寻常巷陌,来自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

……

“布衣青天杨剑昌”后续新篇章

知道杨剑昌是好几年前的事,泰明案发前他就是深圳的一个新闻人物,泰明案发后他几乎成了深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人。那时候,我就萌生了写他的念头。但我缺乏政治洞察力,缺乏胆识,对于这样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我吃不准,迟迟未曾动笔。

也许是缘分,我与他同住一个住宅区,是同一个县同一个镇的地道老乡。然而,在一年多以前,我只是在电视、报刊上认识他,虽然曾在住宅区的同一个理发店理过发,虽然经常狭路相逢擦肩而过,虽然几次相遇却欲问又止。我这人脸皮薄,怕认错人被人笑话。直到去年元旦后的一天,我又一次在住宅区的小道上碰到他,我再也忍不住地叫了他,问了他。

一见如故。这大概是我们的性格有许多相似之处,大概是同样讲着一口带着浓重客家口音的普通话。性格相似,口音相同,心灵就容易沟通。我说了写他的打算,他也不客气地接受了。此前,我对他的所知只是一鳞半爪,与他接触之后,披阅了他为我搜集的一百多万字有关他的资料之后,我像发现了一座金矿,虽然不是纯金,虽然杂质不少,虽然我的炼金术不高,但我还是下决心将这座金矿挖出来,将他炼成一块黄金。成功也好,失败也罢。

我不是专业作家,不是吃饱饭专司写作的那一类。我只是个业余作者,我的主业是编文学杂志,为作家们做嫁衣的这一类。我不能主副颠倒放下本职工作专门去写他,我只能用双休日、节假日及工龄假来写。杨剑昌是个大忙人,他也不可能专门坐下一月半月来接受我的采访。

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一年来,几乎所有的双休、节假日我们都相聚在一起,不是我到他家,就是他到我家。有时晚上我们相邀出去散步,畅谈到深夜。虽然他已为我提供了十几斤重的材料,但我觉得靠看材料、靠别人嚼过的馍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文学需要的是细节,而从那几尺高的材料中很难找出我所需要的细节来。细节是文学作品的血与肉、灵与魂,只看材料不深入采访,文字再好,技巧再高也只能写出个蜡人杨剑昌,不能写出个真人杨剑昌。

“布衣青天杨剑昌”后续新篇章

耳鬓厮磨,心心相通。经过近一年的采访,我真正了解了杨剑昌。看完材料之后我有了个总体构想,拟好了章节标题,但随着采访的深入又在不断调整结构、更变内容。经过近一年的近距离接触,我对杨剑昌有了个总体把握:他确实是消费者称誉的“青天”,是名副其实的护法英雄、维权斗士,反腐枪手,可他绝对不是什么“神”,更不是什么“神圣”。他是人,是个常人。正如西方一个哲人所说:“我是人,我有人所具有的所有特性。”基于此,我没有把杨剑昌当作“神”来写,而是把他当作“人”来写,既写了他不少的优点长处,也写了他不少的缺点短处。我相信杨剑昌是会理解的,广大读者也是会理解的。

本书在写作的始终,得到了我们市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张俊彪先生的热情鼓励,得到了市文联副主席、著名编辑家、《特区文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戴木胜先生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特区文学》总编辑、著名诗人钟永华和副总编辑宫瑞华的具体指导,倾听了几位编辑同事的意见,得到了我们杂志社办公室、电脑室同志的鼎力相助。没有这些领导和同事的关心、支持和相助,我这本书也许很难出得来。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杂志社副社长杨群先生慧眼识珠,在我这本书开始写作不久,便成功地策划将之改编成20集长篇电视连续剧《守望真情》,此书面世之日也当是电视剧开机之时。

值此付梓之际,我还得特别感谢我鲁迅文学院的老同学、老作家武湘忠先生,他帮我看完了初稿,并向我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感谢深圳造就了杨剑昌,感谢深圳圆了我的文学梦。如果这本书能令您心动或催您泪下,如果这本书能为21世纪的中华文明大厦添一块砖、加一块瓦,那么,我此生无憾了。

“布衣青天杨剑昌”后续新篇章

中国乡村振兴传媒集团

连续三届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剑昌2018年底从基层领导岗位退下来已超过了多年。但他退岗不退志,人虽然待在家里,心却依然时刻挂记着普通群众。他每天还是像过去那样很忙,许多事情仍然在进行当中。

责编: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