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汉代《诗经》解析研究

作者:董雯幽

前言

许多学者对《诗经》中的具体篇目进行细致地研讨,或集中在《诗经》类目下的专题研究,或着眼于某一首诗的内容深入挖掘。

部分学者对《诗经》中的一些篇目进行划分,综合考释诗篇。有些学人按照风、雅、颂的分类对诗篇详加阐述。

专著如张启成《诗经风雅颂研究论稿》对十五国风、雅诗、颂诗的作者、题旨、思想观念等内容细致评述,多有新见。

汉代《诗经》解析研究

陈冬梅有意选取同为周王室的“二南”《王风》《豳风》等诗篇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地理环境、诗旨、题材、风格等特征。

杨洁从地域文化视角切入,集中对《邶风》《鄘风》《卫风》《齐风》《秦风》《齐风》《豳风》的诗篇进行考证。

围绕周代自然地理气候、地理位置、地貌特征、风俗文化、艺术风貌等方面,分层次、有主题地讨论诗篇,思路新颖。

章原结合晋地文化,对《唐风》《魏风》的文本内容进行阐释。黄松毅从仪式乐歌的角度对《大雅》中的诗作进行系统划分,以颂祖德歌诗、颂时王歌诗、美刺时政歌诗三个专题展开研论。

汉代《诗经》解析研究

何新将雅与颂按照史颂、先袓颂、宗庙颂、农社颂的归类,逐一解题与注解。姚小鸥以三《颂》为研究对象,结合诗礼间关联,探论颂诗的文本生成、阐释与周代礼乐文化的演变。

论文如刘娟《<诗>二南再考论》对《周南》《召南》的涵义、性质、地域等相关问题及争论逐步厘清,明确“南”之涵义,推断二南的地域与创作时间等,结论中肯。

徐正英结合出土文献,发现“二南”为周初周公制礼作乐时,在东西两都的京畿之地采集整理后入乐的城乡诗乐,并细致考证了《关雎》《汉广》《野有死麕》等诗篇内容。

汉代《诗经》解析研究

李方元、韩朝重点考察了《诗经》“二南”乐歌的编撰过程,从民俗学角度讨论了“二南”的地域性、民俗性、社会性、政教性等问题。

柯小刚对《召南》前三首诗仔细分析,认为《鹊巢》《采蘩》《草虫》蕴含着人类对生活的原初思考。他在阐释诗篇时,不局限于汉、宋争论,能够摒除经学、理学成见,重新对诗做出解读。

邵炳军根据《唐风》的《蟋蟀》《山有枢》《椒聊》等内容,研讨在春秋前期晋国风土下的礼仪制度规范。

汉代《诗经》解析研究

马志林综合研究《小雅》《大雅》的基本问题,重点讨论了二雅的创作、编次、内容、征引情况、对当时及后世文学的影响等方面,内容扎实。

祝秀权综合研究《诗经》“三《颂》”的主旨,言明其意非颂神,实质是为颂美时王之盛德、成功并告之于神。

郑志强对《诗经》中的颂体诗进行考察,将其分为天子郊祭、四时祭祀、巡守告成之祀、农事祭祀等乐歌题材。

他还总结了这些颂体诗的艺术特征,认为除“四言单章”的主流结构外,运用“形容”修辞格、“报告与祈祷”的修辞方式、“叠字”“镶嵌”修辞手法,独具特色。

汉代《诗经》解析研究

还有一些学人从制度、历史、思想、文化、音乐等层面综合梳理并归纳诗篇。专著类如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祌》将《诗》按照农事、燕饮诗、战争、婚恋等方面统合,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张建军《诗经与周文化考论》、马银琴《两周诗史》采用诗史互证的方式,考论《诗经》中的史诗,见解精深。

刘玉峨在《〈诗经〉与周代社会》重点讨论了《诗经》与周代农业生产生活、周人生命意识与周代哲学思想、婚姻、德教、军制、服饰、天文等问题,内容宏阔。

江林《〈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从祭礼、婚礼、雉燕礼、射礼、宾礼、军礼、凶礼等多方面,考察《诗经》中的礼制内容。韩高年把握《诗经》的思想内容,分为农事诗、史诗、燕饮诗、战争诗、哲理伦常诗、风俗诗等题材,探论诗体源流、演变与诗学意义。

汉代《诗经》解析研究

论文类如李贵生、李天保结合《周南桃夭》《鄘风柏舟》《唐风绸缪》《齐风南山》等篇目内容,考察其中所体现的婚俗文化。

李婷婷从诗乐属性立论,探究周代五礼中的《诗经》乐章。她认为诗篇是西周历代乐官和贵族士大夫之作的乐章,担负起政治化、伦理化的功用。

王政基于军旅祭俗的现象,肯定《大雅皇矣》和《鲁颂泮水》的描述为战捷后献俘馘的祭典仪式。

边思羽主要梳理了《诗经》中的宗庙祭祀诗、农业祭祀诗,讨论诗篇中蕴含的宗教观,具体分为至上神崇拜、祖先崇拜、以德配天等观念,一一进行论述。

汉代《诗经》解析研究

王莹整理《诗经》篇目中存在的“尸”之主题,分析这类祭祀诗歌的程式化叙述与诗体变迁。吕树明通过观察《豳风七月》《小雅楚茨》《信南山》《大雅云汉》等十三篇农祭乐歌,探究其叙事结构的形态特征与变动轨迹,并指出此类农祭诗的叙述形态与祭祀仪式关系密切。

值得注意的是,曹胜高师撰写的《歌哭之辞的形成语境及其理论阐释》《军社之祀与〈诗经〉军征之诗的生成语境》《阴讼于社与〈诗经〉婚怨之歌的生成机制》《山川之祀与〈诗经〉相动乐歌的作成》等文章。

从丧葬歌哭、军社祭祀、婚姻之礼、山川祭祀、等多方面对诗篇分类考证,综合传世与出土文献,从礼仪、乐制、历史、文化等多维度综合阐释。文章论证详实严密,结论中肯,亦为本论题提供思路。

汉代《诗经》解析研究

部分学者关注于具体诗篇或诗中详细内容的分析与解读。一些学人对《诗》中某一首诗做出考论。

专著如陈子展《诗三百解题》,具体到每一首诗题旨的深入阐发。书中详细辩论了诸家对诗旨的论说,并做出判别,逻辑清晰。

刘毓庆《〈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系统地梳理了历代对诗旨、诗中章句的重要解说,并于其后提出己见。这些注解有别于传统的阐释,故称“别解”,作者对诸说的评述精彩深刻。

杨树郁、许宏伟所著《国风诗旨辨略》,亦对《诗经》中一百六十首风诗逐一探求主旨,征引他说以辨明之,评析细致。

汉代《诗经》解析研究

论文类如邵杰《〈诗经关雎〉“刺诗说”商兑》,将传统以《关雎》为刺诗的说法概述为刺商纣之政说与刺康王晚朝说,并分类整理研究,探究《关雎》“刺诗说”的涵义与本质。

崔治在《〈诗经国风穋木〉篇考释及主旨辨析》中,对该诗诗旨的主流解说逐条辨析,通过训解了诗中的关键字词,找寻诗旨线索。

他还根据诗篇产生的时代、地域等信息分析论证,指出《穋木》本为颂美君子品德之诗。孔德凌在《〈诗经鲁颂泮水〉本义考论》一文中,纠合诗文描述、用语及相关史料,阐明《泮水》之题旨、章句、叙述方式等内容。

汉代《诗经》解析研究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细致精审地对诗篇中的名物意象、字词章句等内容进行考察。专著类如王其全致力于《诗经》工艺文化的诠释。

整理诗中建筑、器物、乐器、车舆、兵器、服饰、植物、鸟兽虫鱼、天地人等描写内容,阐释其内在的工艺文化与成就,论说详尽。

吴华亮《〈诗经〉名物的文学价值》,汇集《诗经》中名物的描写,分析其叙述的特点、反映的时代背景、体现的时代精神、折射的审美特征,以及达到的艺术成就。

李婷婷《〈诗经〉之器乐研究》融合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从诗篇中的器乐演奏、诗之器乐应用、诗乐题材性质、诗乐理论等方面展开论述,视角独特。

朱广祁主要整合《诗经》中的双音词,分析双音词的内容分类、词性搭配、结构方式等情况。王金芳、杨合鸣所著《〈诗经〉虚词研究》,统计归纳诗篇中的虚词,开设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章,每章又进行细分,考析其意义与用法。

汉代《诗经》解析研究

论文类如江林昌着重探究了《诗经》中的“桑林”意象,分析其来源,内涵,礼制、文化背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论证严密。孙旭辉深入论及《诗经》中的山水形象,讨论山水内涵及其背后体现的审美意识。

陈明珠、黄新光分别对《关雎》、《七月》的名物进行训释与考定,见解精深。对诗中字词章句进行探研的如马银琴针对《周南葛覃》“归宁父母”,考察“归宁”的涵义及其礼制背景,同时论述了“归宁”在后世嬗变的情况。

李炳海以《大雅文王》“无念尔袓”为考察对象,详细分析“无”的字形、字义、组合词组词性,结合《左传》《国语》等文献表述,探寻诗句的解读。

汉代《诗经》解析研究

尹海江具体考察《鲁颂閟宫》“三寿作朋”中“三寿”的释义。他在文中辨别旧解、整合文献,指出诗中三寿应为三老之义。

赵敏俐综合诗乐、文本、音韵等要素,对诗中的嗟叹词和语助词详加梳理,论述它们承担着重要的音乐与诗体功能。

曹翠云发现《诗经》中“明星煌煌”“明星栖栖”等语句与黔东苗语语法的相似规律,并对这些诗句重新阐释,发人深思。这些对诗篇内容的细致分析为本论题的解诗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学界对《诗经》使用与阐释的研究成果是相当可观的。学者对汉代引《诗》的细密梳理,为本论题研讨汉代解《诗》累积素材。

汉代《诗经》解析研究

尤其是他们对于汉儒及论著中征引《诗经》的内容、方式、特征的深刻分析,为论题的展开提供借鉴。

不少学者致力于四家诗的考察,对四家诗说、著述、源流、演变等情况全面论析。这些丰厚的研究理论为本论题的实践提供重要的学术思路。

还有很多学者集中对诗篇内容进行考释,他们多角度、有层次的阐释与论证,有助于本论题写作视阈的拓宽与研讨的深入。

汉代《诗经》解析研究

尾声

总之,前辈学者们的学术功绩与价值值得肯定与尊重。然从目前的学术成果来看,对《诗经》阐释的讨论过于宏泛或局限,对“汉代解《诗》”的情况未能充分重视。

正基于此,本文将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代解《诗》进行系统深入地考察,通过对解《诗》内容的分类及释《诗》之例的具体分析。

明晰汉代诗解的诠释路径、方式、形态与演变过程,进而观察汉人的《诗》学认知,以期对《诗经》研究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