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说说《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迟来的文章,并非单纯的评论,而是说下这个系列的趣味属性。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碟中谍7》,故事其实很套路,但效果真心不错,观感真的好,这是一个值得讨论且分析的“现象”。

预判了你的预判

《碟中谍》系列,尤其是第四部之后,故事模式都差不多,卖点也类似:穷途末路的局面、倒计时拆弹、高速追逐,以及阿汤哥挑战人类极限的——上爬和下坠,还有奔跑的长镜头。

但就这样如此老派的剧情,观影效果竟然很理想,全程紧张刺激,得益于扎实的文本、逻辑严密的文本、流畅的节奏,个性鲜明的女主角们和配角天团,动作戏自然不在话下。大概也只有汤姆·克鲁斯才能做到。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对于前不久的马东锡的《犯罪地市3》,这个系列也是如此,三部用了同一个“剧本”,只是细节微调+反派替换,卖点都是“一拳超人”,但如此模式拍到了第三部,观感已经下降了,但《碟中谍》系列,拍到了第七部,尤其是从第四部开始,故事其实都差不多,但观感始终保持一定水准。

而且阿汤哥这次还“故意”玩梗。 

大反派人工智能——智体,在片中这玩意几乎无所不能,会通过算法,预判对手下一步的动向,IMF小组成员的所有决策,都被智体预测到了(倒是跟时下好莱坞罢工反AI演员的主题之一,撞了一个满怀)。但即便如此,最后伊森依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这个概念其实类似于我们观众嘛,你对电影的(套路)预判是正确的,可以预判了你所有的预判,但电影依然还是好看。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说白了,你明明知道下一步他们该干嘛了,各种套路桥段如约而至,但就是拍得好看+过瘾,说实话,这是汤姆克鲁斯和团队累计的经验,知道观众想看什么,在这种老派动作片里玩不出什么花样了,索性做到极致。

在这个CG特效满天飞的时代,超级英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就连简单的动作片也朝着《谍影重重》这样凌厉动作的平民超人,但《碟中谍》系列依然还保持着昔日传统方式和风格的特工电影,独特而且依然能够保持水准。

所以阿汤哥自己顶住片方压力,用复古老派的方式重启《壮志凌云》这种老古董IP,才能成功。

说白了,阿汤坚持着自己的一套拍法,《壮志凌云2》也是这多年,老IP在新世纪里唯一成功的项目,其余诸如《终结者6》《机械战警》,以及前不久的《夺宝奇兵5》,都不成功。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但是,《致命清算(上)》也有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下面就展开说说,被观众和智体都预判了的《碟中谍》系列,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还有系列固有的优点、以及本片缺点。

“人定胜天”

高科技道具,向来是特工电影中标配,《碟中谍》系列也不例外,比如易容术就是IMF的招牌,来自当年剧版的设定无法更改,但自从阿汤哥接手电影版之后,确切地说,是第四部开始,每部里高科技产品,不但从核心变成了辅助,甚至有时候还出问题,几乎拖累行动。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最极端的就是第四集,包括脸模、吸附手套、磁力车等等所有的设备全部关键时刻掉链子,3D打印眼镜还被人识破了。

《碟中谍6》没有第四部那样极端,但脸模这回又出了问题,COS拉克失败,阿汤不得不真人亮相。《碟中谍7》好不容易脸模成功了,结果只做一个,第二个坏了。导致格蕾丝不得不独自行动,才有了阿汤哥不得不悬崖飞摩托的场景。

所以这个系列,向来是强调角色主观能动性,团队之间的协作,以及主角的极限功能。

但是,这也是本片的一个缺点,因为这方面功能性不强。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回想一下,碟4爬哈利法塔绕过安全系统, 碟5跳入水闸内闭气替换板件,碟6高空跳伞+低空开伞躲避侦查技术,说白了,都是采用“人肉”的方式,去挑战或改变科技系统,这是系列“人定胜天”的核心体现——

再强大、再严密的科技系统,都有漏洞,而击败/绕过这些漏洞的,是人类的极限本能。

而本片,虽然大反派直接换成了AI,但“人定胜天”却有些减弱。包括悬崖飞车,看上去很炫酷,只是砰的一声进了火车,效果远不如前几部的极限运动,有些虚张声势。

好在碟7只是上集,下部要直面智体,还要下海潜入潜艇,估计用人类极限挑战科技的理念,才会真正释放出来。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阿汤哥本人,有点像诺兰坚持用胶片实拍的执念一样,都很老派(诺兰连智能手机都不用)。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变革,人们如今过度依赖科技和机器,但汤姆·克鲁斯本人并不信任那些科技,并坚信人的本能是可以战胜科技的,这是《谍中谍》系列的核心观念。

这个观念,倒是有点类似《我,机器人》里的人类主角,始终不相信机器人,保持着老派的生活方式,所以最后成了智能叛变浪潮里,拯救人类的仰仗力量。

足料任务

系列强调“人定胜天”,就得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一条便是——人会犯错,也会随机应变。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想起了成龙《警察故事4简单任务》里那句著名的对白:

成龙:“(任务)真的这么简单?”

骠叔:“就这么简单!能去我也去了!”

随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这样的套路大概也适用于《碟中谍》系列。

各位可以回想一下每部电影,从伊森·亨特每次接到的任务,其实都很简单,但从她接到自毁任务那一刻开始,里面说的任务内容,跟电影结束前IMF所完成的任务,几乎不是同一款“产品”……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因为IMF会在任务中经历各种各样的临时变故,会导致电影前后任务属性的大变脸,本片本来就是找个钥匙,结果演变成了几个人对抗无处不在、预判所有的智体。

这样也从侧面决定了每一部的“不可能の任务”,期间必须伴随着IMF无数次的失败,最终不得不依靠玩命才换来的“惨胜”。

比如班吉,碟4影子墙差点穿帮,碟5开错了飞机门,碟6没开3D导航,碟7没有预测到火车失控加速,说明什么问题?除了甘草设定之外,不是突出他学艺不精,而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但人类会马上更正行为,随机应变。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既然错过了火车,那就绕道去制高点,然后跳下去……

超快的节奏

但就是这么大的信息量,因为曲折的剧情做陪衬,会让电影故事发展跌宕起伏。

以本片为例,基本10分钟一个坎,主角和小队人马,无数次遇险,每次化险为夷,还没来得及喘气,下一个变故接踵而至。如此大的信息量,导致内容被极度压缩,压缩之后的故事桥段,换来的是超快的节奏。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所以,《碟中谍》系列一向是很实惠的,不但能看到阿汤哥各种不要命的壮举,还“给的多”,一部电影的体量,其中所容纳的信息量足够拍两部电影了。

虽然这些桥段设定,不乏刻意“没有困难也要制造困难”之嫌,但最大的优势就是保持了该系列快节奏毫无尿点的特色。所以《碟中谍7》近两个半小时的片长,几乎一气呵成。

极端的氛围

每部《碟中谍》都是无后方作战,不是众叛亲离、被诬陷,就是死领导。《碟中谍6》二者兼顾,又被诬陷又死领导。《碟中谍7》更进一步,被诬陷、死领导,连队友都挂了……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所以大部分时间只能靠IMF自己随机应变,就靠那几个人的力量、以及时灵时不灵的黑科技道具,面对强大到足以颠覆整个世界的邪恶势力。这才叫“不可能的任务”啊,格外突出事件的突发性、曲折性,足以让几位瞬间懵逼的变故,和“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一不留神就来一次“极限运动”,屡试不爽。

但本片实际上有些刻意了,比如伊尔莎的死亡,和新角色格蕾丝的加入,都是显得有些突兀。还有伊森的前史,智体执行人的塑造和恩怨,也相对潦草。

这是该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

《碟中谍》从第四部开始,就进入到信息量大、节奏超快、剧情严丝合缝容错率低,已经非常满了。而碟7又经历了角色前史回溯、队员死亡、女主角更迭等新内容,把这些元素融入一个已经很“满”的故事里,是相对困难的。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而为了不打破观感平衡,不降低节奏,所以这些新内容、新角色、新元素,只能压缩再压缩,顺着剧情和台词,就那么出现了,比如伊森的过去、加入IMF的动机……就那么一笔带过,所以会显得相对潦草一些。

没办法,一成不变的剧情模式,想要有所突破,还要保持固有观感,只能这么干。

倒计时才是开始

“倒计时才是开始”是《碟中谍》系列的一贯特征,就像每部开场那引燃的导火索一样,把引线启动之后才开始“任务”。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比如碟4导弹发射之后才开始解码,成为随后标配。从碟5到碟7都一致,炸弹倒计时开启之后才开始拆炸弹。

这样设定特色,就不用多说,本来节奏就很快,而且还是限时任务,这样更是紧张到透不过气来的争分夺秒,极大的刺激了观影效果,这就是好莱坞顶级娱乐体系的高档享受,你可以说这样的设定很刻意,但绝不能否定非常爽快的即时观感。

本片也是如此,但显得仓促,班吉答题拆弹,仅作为支线任务之一,量级不够,但考虑到本片仅是上集,这个桥段也只是功能性,重头戏应该还在下部。

PS,关于拆弹,最爽且难度最大的还是《碟中谍6》的“三重任务”,跟《盗梦空间》穿越3层梦境的kick一样,三重任务必须同时完成,才叫刺激。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Up&down:玩命实拍

无需多言,从第二部攀岩开始,就是该系列的一贯卖点,所有人都在提,我这里就不浪费口舌了。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只是提一下:阿汤哥式“不要命”,是有特征的,就是up&down——要么朝上爬,要么往下跳。

纵观7部《碟中谍》,每部里至少要保留其中一种,碟4里的“Down”的任务交给了鹰眼,从碟5开始,每集里两种都有!

▲《碟中谍5》趴飞机上天,跳大巴入水;

▲《碟中谍6》极限开伞,爬布道岩。

▲《碟中谍6》悬崖飞车,爬坠落火车。

要么上要么下,或者上下都有,实惠管够!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本片里的“up&down”,其效果不如之前几部,大概是阿汤哥随着年龄增长,再怎么极限也不低岁月的冲刷。而且单论功能性,尤其是“Down”,其他几部都是为了挑战科技,本片只是找了一个火车落点。

当然,还是那句话,估计此类部分的重头戏和功能性,都安排在下部。

最后,还要感慨一下,阿汤哥这种坚持实拍几乎不要命的“玩法”,不但是电影卖点,也算是一种执念。

他这种不要命的行为,不同于成龙那种“玩命”,对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有着高度要求,年龄大了之后想玩也玩不成了。阿汤哥这里,在技术和工具手段的辅助下,玩得是真正的极限运动,要求的是胆量和魄力。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但不可否认,《碟中谍7》里一些桥段,确实有昔日成龙电影的影子,比如火车顶大战(《警察故事3》,但这段更像《碟中谍1》),戴手铐开车(《我是谁》),这些桥段被精修改造后,效果升级,也是无可厚非。

跑个题,阿汤哥不喜欢超级英雄。

从当年漫威想找他演托尼·斯塔克,但阿汤哥要求“去掉钢铁侠的飞行技能”这点来看,汤姆·克鲁斯对借助外/神力的角色是比较反感的,所以他迄今为止,依然沿用老派的“实拍”操作,亲自打那些超级英雄、绿幕英雄电影的脸。

最明显的就是《碟中谍6》,他找饰演超人的亨利·卡维尔演反派,并且在那场著名的跳飞机+极限开伞戏份里,两人一起从天而降,让让不可一世的“大超”颜面扫地。最后一场戏,在悬崖之上,让不会飞的“超人”坠崖而死。

这两场戏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靓汤的“人定胜天”理论——狠狠地羞辱了超级英雄。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三角进攻”

《碟中谍》系列,上述所有的特征,都是围绕一个核心而来——主角伊森·亨特。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首先伊森·亨特不像007那样,偏重于符号化,有个人名就够了,这么多年换了好几位主演。伊森·亨特暂时没有换演员的可能性,就算阿汤哥不演,别人也演不了,因为从第一部,身兼主演和制片人双职的阿汤哥,就牢牢的把控系列的脉络,换个人都会变味道。

★其次,伊森·亨特也不像伯恩那样孤胆和无敌,这位身边有着团队维系,而且每次任务大多数都以失败为开端,最终惊险万分完成任务。这样的主角光环,宁愿没有。

★最后,从人定胜天的理念、无后方作战、超快节奏,到倒数拆弹、极限挑战……所有的因,都是为了最后一个“果”——那就是一锤定音的,决定是否扣下扳机的,还是阿汤哥本人。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所有人、所有事件,都是围绕一个核心人物,但这个核心人物,主角光环并不强大,他需要仰仗队友才能完成任务。

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在《碟中谍6》的文章里,就曾经用过一个篮球术语——“菲尔杰克逊和三角进攻”,来解释这个概念。

解释之前,我们先讲一个故事:

1995年,桀骜不驯的“大虫”罗德曼在马刺捅了娄子,被波波维奇扫地出门,以几乎“白送”的方式去了公牛。到了公牛这位还是谁也不屌,当禅师杰克逊为大虫描述“三角进攻”理念时,罗德曼根本不屑一顾,并说道:“三角进攻不就是TM的最后把球给乔丹单打吗?”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结果菲尔·杰克逊微微一笑,回复到:“三角进攻解决的就是,如何让乔丹单打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队人。”一句话让高傲的罗德曼心服口服,点头大笑。随后辅佐乔丹开启公牛王朝第二个三连冠。

这个故事核心不是罗德曼,而是“三角进攻”,禅师的三角进攻在NBA是个很神奇的存在,一方面他用这套战术在公牛和湖人都获得了成功,几乎无人能敌。

另一方面这套战术非常复杂,在NBA江湖里,从红衣主教奥尔巴赫、到老尼尔森、波波维奇、莱利名帅等,都是徒弟遍地,唯有禅师菲尔杰克逊是光杆司令,后继无人。也就是说三角进攻,只有禅师自己能玩的转,布莱恩肖、卡特莱特这几个徒弟混的都很惨,导致其他教练也对三角进攻嗤之以鼻。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但不可否认的是,菲尔杰克逊这套战术,依靠其他队员的挡拆和跑位,最后总是能让队里的最大牌的球星(乔丹或科比),在最关键位置和时刻拿到球,舒舒服服的投篮或单打。这是令业界不得不佩服的地方。

汤姆·克鲁斯就好比制定战术的菲尔·杰克逊,《碟中谍》系列就好比执行“三角进攻”战术的球队,而电影里的伊森·亨特,就是无所不能的乔丹,or科比。

伊森·亨特神通广大,但他的所为离不开IMF团队为他“挡拆传球”,最终在最该出现的地方、在最关键的时间也是由他超越极限一锤定音,而打造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制片人也是主演的汤姆·克鲁斯。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而且IMF团队,固定成员就那么几位,而“碟女郎”也是走马灯一般,本作伊尔莎更是直接下线(但不排除下部回归的可能),但唯一无法也是不能变动的,就是汤姆·克鲁斯的伊森·亨特。

换一个人,也未必能达成这样的效果,阿汤哥的魅力和执行力,就是系列的灵魂,且后继无人。

所以有人就说,菲尔·杰克逊是一个战术大师,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大师,会把自己的战术理念,在更衣室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给球员,而且这套战术,必须要有乔丹或者科比这样的超级巨星,才能成功,其他都免谈。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更神奇的是,无论面对神一样的乔丹,还是桀骜不驯的科比,菲尔·杰克逊总是让这些大牌们,对自己服服帖帖。

而汤姆·克鲁斯,与《碟中谍》,不正是这样嘛?阿汤哥不在,就不是《碟中谍》了。

哪怕故事再老套,哪怕我们和智体都能预判片中角色的预判,但架不住电影就是好看啊。

不服不行。

先有阿汤哥,才有碟中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