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萧规曹随” 、武侯祠名联想到中国当前的国情

作者:楚之奇纵谈文史

一、“萧规曹随”的来历和意义

“萧规曹随”是一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曹相国世家》,指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完全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

西汉刚立国时,因为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当时担任相国的萧何在汉高祖刘邦的支持下,顺应民意,鼓励人民积极生产,发展农桑,并立下详细的规章制度,国力得以逐渐恢复。曹参原本和萧何是好友,对于萧何的才能心中佩服,被外放齐相时就全力推行萧何所定的规章,使辖内七十余座城气象一新,政绩斐然。

汉惠帝二年,萧何去世,去世前力荐曹参为相国。曹参当上相国后,所有的事务依然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清静治民。一些朝臣看他似乎无所作为,就向汉惠帝参奏他因循苟且,惠帝也疑心曹参不治理国事。曹参反问惠帝说:“陛下觉得自己和高祖皇帝比,哪一个更圣明英武?”惠帝说:“我年纪还未到加冠,阅历也少,怎么敢与先帝比呢!”曹参又说:“那陛下看我和萧何比,哪一个更强?”惠帝说:“你好像赶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很对。高祖皇帝从布衣起家,南征北讨平定天下,是有大智慧大勇毅的。而萧相国制定的法令已经明确颁布,初具规模,而且在民间实行已经初见成效,受到万民赞颂。现在我做相国,只要能够恪守职责,遵循旧章,承继旧业,就已经成功了。如果贸然推翻已经实行多年且成效斐然的旧法,必然会导致上下混乱,不得太平。”惠帝恍然大悟,称赞道:“很好!你说得很好啊!”

古语有云“新官上任三把火”,在现代管理中,有些地方为了快速做出成果,往往热衷于另起炉灶,甚至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最后事情没干几件,新规章制定了一大堆,却忽略了原有的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是否需要创新。曹参任相国三年,主张“清静无为而治”,极力主张不扰民,而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为“文景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萧规曹随” 、武侯祠名联想到中国当前的国情
从“萧规曹随” 、武侯祠名联想到中国当前的国情

曹参回答汉惠帝的疑问

从“萧规曹随” 、武侯祠名联想到中国当前的国情

萧规曹随

曹参去世后,老百姓很怀念他,作了一首歌来称赞他的相业:

“萧何为法,顜(音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意思是:

“萧何造出法律,很严明整齐;曹参接替他的相国职位,一切都遵循他的旧章,没有一丁点的失漏。多承他的清净无为,百姓终得享受一统安宁。”

由此可见曹参为相之得人心。这正是: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二、“萧规曹随”的成效

曹参去世后,汉文帝、汉景帝继续实行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国策,轻徭薄赋,提倡节俭,严禁扰民,西汉国力蒸蒸日上。到汉武帝初期,西汉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

《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在孝惠帝和吕太后时,人民脱离了战争的痛苦,君臣都希望无为而治以求休养生息,因此孝惠帝无所作为,吕太后以女主代行天子之事,发号施令不出房户,天下安然无事,很少用刑罚,而犯罪者很少。人民努力于耕稼,也就丰衣足食。”

《史记•平准书》记载“(到了汉武帝初年)除非遇到水灾和旱灾,天下百姓家家丰衣足食,国都和边镇的粮仓都堆满了粮食,少府仓库里还有多余的大量货财。京城里积聚的钱币千千万万,以致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无法计数。太仓中的粮食年年堆积,粮库已经装满,有的粮食只得露天堆积在外,以致腐烂不能食用。大街小巷的普通百姓家中都养有马匹,田野间牛马成群,以致用母马驾车的人被排斥,不允许参加聚会。看守里门的人都吃细粮和肉食。”

由此可见,由于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得以专心发展生产,国家经济发展很快。尽管当时是小农经济,科技生产水平很低,但由于政策恰当,到了汉武帝初年,西汉国家和民间已经变得很富裕了,老百姓的日子比汉初要好过多了。

从“萧规曹随” 、武侯祠名联想到中国当前的国情
从“萧规曹随” 、武侯祠名联想到中国当前的国情

历史事实证明,“萧规”是完全符合汉初国情的,经过汉初实践检验,证明其是行之有效、十分恰当的治国之策。“萧规曹随”也是完全正确的。

“萧规曹随”也告诉我们,创新固然是好事,但是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无论是创新还是守旧,首先都应该先对原有事物全面调查,所有事情都了然于胸,心中有数,再决定是全面改革还是“萧规曹随”。

三、治理国家要特别注重“审势”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严宽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此联为成都武侯祠一副非常著名的对联,深得游人喜爱,名闻遐迩。后人称之为“攻心联”。

此联的意思是:

用兵能攻心,反叛就会自然消除,从古至今,真正善于用兵者并不好战;

不审时度势,政策或宽或严都会差错,后来治理蜀地的人要深思。

联意深刻,警示后人,得到后世各界人士的关注与称道。

此联是清光绪年间,四川盐茶使赵藩撰书。

赵藩,云南大理剑川白族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护法运动,历任众议员、南方军政府交通部长等职。

上联讲诸葛亮的军事成就,其主要特点是“攻心”。所谓攻心,即从心理上战胜对方,并使人心服。自古以来那些真正懂军事的人并不好战,而是从心理上摧毁敌人。如诸葛亮的“七擒孟获”便是历史上“攻心”战的典范。

下联是讲诸葛亮治蜀,其特点是“审势”。所谓审势,即对形势的准确把握。根据形势,制定相应的政策,当宽则宽,该严则严。事实证明,诸葛亮在治蜀方面,也为后人做出了榜样。

从“萧规曹随” 、武侯祠名联想到中国当前的国情
从“萧规曹随” 、武侯祠名联想到中国当前的国情

武侯祠名联

赵藩的“攻心联”,上下两联虽各有其侧重点,但又互相联系、辩证统一的。用兵和理政需将“审势”和“攻心”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倘若对当前大陆国情进行“审势”,大概就是一句话:大多数老百姓还不大富裕,口袋里没有多少钱。

具体来说就是:十四亿人口有六亿人月收入不到一千元。人均收入在全世界排名不高,与之前相比虽然有不少提高,但由于贫富差距较大,所以,绝大多数老百姓还不富裕,这就是当前中国国情。

因此,各地在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政策时,倘若能够立足这个国情,就能够得到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拥护和赞成。这样的判断是不是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呢?

亲爱的朋友,不知这篇小作文对您是否有所帮助,倘若您觉得拙文多少还有些参考价值,敬请您帮忙点个赞,倘若能蒙您垂青关注,在下当然求之不得。

期待您的回复和评论,感谢您的陪伴与阅读,再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