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在党员主题教育基地闪耀杨钟健:我国古生物学领域的一座丰碑秉志:科学救国 矢志不渝

作者:马庐山高速交警大队

科技日报记者 卢成光

举世闻名的周口店遗址,以发掘"北京人的头骨"而闻名,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距市中心约50公里,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远离城市,工作日很安静。

近日,龙骨山迎来了一场热闹的活动,中国科学院"溯源寿初心,撒火"党员主题教育基地示范活动在这里举行。40多位科研人员在这里重温党的誓言,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科技事业奋斗终身奋斗的人才意识。

<h1级"pgc-h-right-arrow"数据轨道"4">杨忠健:中国古生物学领域的一座纪念碑</h1>

一位亚洲科学家的照片与达尔文和国际科学巨人欧文一起陈列在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学研究所首任所长杨忠健。

党员主题教育基地北展厅"溯源寿初心,火",展现了杨忠健的传奇生平,他为中国古代脊椎动物学的伟大工作奠定了基础。

年轻时,杨仲健充满了爱国热情。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他发起了北京-山西学生联合会的组织,并在媒体上发表了几篇谴责军阀专政的文章。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他参加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社团、中国青年会、社会主义青年团等学生组织。

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杨忠健于1924年进入德国慕尼黑大学地质系,在那里他以Schlosser教授和Brory教授而闻名于世,专门研究古四烯酸盐。1927年,杨忠健发表了博士论文《中国北方的啮齿动物化石》,这是中国学者的第一本古脊椎动物学专著,标志着中国古代脊椎动物学的诞生。

1928年2月,应著名地质学家王文轩的邀请,杨仲建放弃了在国外的慷慨待遇,决定回国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

杨仲健一生的科研领域,几乎涵盖了从鱼类到人类的所有古脊椎动物,专注于中国古代哺乳动物和古代爬行动物以及中新一代形态的研究,他在该领域工作了50多年,走遍了全国各地以及亚洲、欧洲、北美和非洲的许多国家, 杰出的科学成就使他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古生物学领域的一座纪念碑。

"大的可以都是小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热爱和科学精神激励着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年轻一代的研究人员。

中国科学院古脊研究所副研究员吴伟参加了"回归原点,保持原心,传播薪火"党员主题教育基地的示范活动后,印象非常深刻。"看到像杨忠健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热情,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坚信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些信念加强了我们年轻一代热爱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勤奋和严谨,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决心。吴说,只有把生活的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去,才能最终有所成就。

< h1级"pgc-h-right-arrow"数据轨道""23">秉志:科学救赎</h1>

走进位于中国科学院三楼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动物博物馆"信仰、传承、奋斗"党员主题教育基地,映入眼帘的是"秉志"两大字。

萍芝,原名翟秉志,是中国现代生物学的代牧首,也是现代动物学的主要奠基人。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走上了生存之路。"科学救赎"不仅成为当时一些爱国青年献身于科学的口号,也成为一种比较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

1915年1月,秉志等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创办了《科学》月刊。"《科学》月刊创刊,高举了'传播科学、求真、运用'的旗号。中国科学院党组工作部部长姜秉国解释说,科学与陈独秀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立的新青年一道,对提高中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了中国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宣传动员五四运动中发挥作用。

1915年10月,秉志与美国学生一起,以"联系通知,研究学术,以绘制中国科学发展的地图"为宗旨,参加了中国科学学会的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私人综合科学团体。

在谈到科学救赎时,秉志曾经说过:"我们的国家贫弱,到目前为止,谈论救世主,不能不诉诸科学。看看我们国家的力量,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人们也是心碎的!因此,我们国家今天最迫切的就是不要花一点时间去关注,只有科学的发展才能自救。"

留学归来后,秉志创办了我校第一个生物系,也是我国第一个生物研究所。"他是中国动物学会的主要创始人,为中国生物学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是现代生物学教育的启蒙者和开拓者。蒋秉国介绍,由于秉志的教学,他的许多学生一直秉承着吃苦耐劳、执着的学习作风,成为中国教育科技界的重要骨干。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国家急需资金购买飞机大炮,秉志毫不犹豫地卖掉了抗日战争前在南京买下的所有四处房产捐给国家,留下了将他全部3000多本书献给国家的意愿。

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主义正在动人。

编辑:张荣琪

评论:朱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