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顾明远与北师大 | 亦师亦友忆黄济——在黄济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作者:中国教师杂志
顾明远与北师大 | 亦师亦友忆黄济——在黄济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本文约1700字,预计需要2分钟阅读

顾明远与北师大 | 亦师亦友忆黄济——在黄济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黄姬是我的头,我叫他长校长,因为我们都是北京大学教育系的学生。他于1946年入学,我于1949年入学。如果他没有在1948年离开学校去解放区,我们难道不会成为同学吗?说是校长,其实也是老师。1956年,我从苏联回到母校,在教育部的教育部工作。当时,教学科研部主任为王焕勋教授,副主任为黄冀。虽然我在苏联学习教育,但我对教育理论没有深刻的理解。回到讲坛后,立即在黄基的带领下,集体备课,学习教材,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后来,教育研究部准备了《教育讲义》和《教育读物》,我承担了部分任务,然后几乎每周都到黄霆家去讨论。这种讨论让我从黄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因此,他不仅是我的学习主管,也是我的老师。

文化大革命后,我们有更多的合作。1979年,我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担任教育系主任,认为教育系要恢复教育学科建设,恢复教育哲学、比较教育,创造教育经济学。黄霆承担了重建教育哲学的任务,从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研究。文化大革命后,中学恢复了师范学校,教育部要求我们准备教育和心理材料。学校领导责成我编辑教育,我知道学习浅薄,不知所措,所以催促黄姬帮我,他欣然同意。在他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文革后第一批中学教师教材。1982年,教育部委托我们在山东省泰安市组织教师培训。在此期间,黄瑛和我还登上了中国五岳中的第一座东岳台山。1986年,中国教育协会会长张成贤、副会长刘富年、陆伟一致请我主持编纂《教育大辞典》,其中教育哲学卷我认为不是黄冀,我邀请他出山,他欣然同意,居高临下地担任《教育哲学大辞典》子书的主编。他工作严谨,一丝不苟,保证了文字的高品质。他的名利精神、地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给了我完成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交给我的任务的信心。至于我们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例如我们在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审查小组的工作和博士生的辩护,有很多例子。

这些是我们个人的友谊。说到他对教育科学的贡献,我想用三句话来概括。首先,黄霑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先驱之一。黄基是我校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科学建设的长者。1949年,当我进入教育部时,教师很少,也没有教学纪律。1952年,经系调整后,华北大学教育研究系全部教师并入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教育系,北京大学教育系不断壮大。当时,教育部为大学教师开设了进修和研究生课程。潘豫园、余瑞奇等是大学教师进修班的学生,王泽三、王奉贤、梁忠义等是研究生班的学生,王焕勋、黄璋是这些班的班长和老师。可以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当时,学习苏联教育,虽然苏联教育中存在教条主义,但毕竟强调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党的教育科学原则,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性质。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政策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诞生于北方大学。王焕勋和黄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先驱。

其次,黄霁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创始人。教育哲学原本是一门古学,但新中国成立后,在教育系被废除,代之以教育基础理论。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恢复过来。黄纪同志接过这个任务,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重建了教育哲学,写了《教育哲学初稿《教育哲学通论》,成为我国教育哲学的经典著作。

第三,黄霆学习了中西、文东的古今。黄继贤是中国传统经典,但崇古而不泥古,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始终重视时代精神的渗透。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不是复古的,要有选择,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离开后,他仍然努力工作,同时也是《中国研究与教育经典丛书》的主编。黄基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发表了六十多年的科研成果,为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基长期名利,严谨学习,简单,师范。九十多岁,又三轮,跑在校园之间,成为北区的独特风景,师生们经常开玩笑说"黄冀先生开着他的'宝马'来了"。他谦逊和蔼可亲,在路上遇到时总是下车打招呼,真是一个可敬可爱的老人。

人民走了,这对教育部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对我来说,我失去了一个亲密的校长和亲密的朋友。但是我们的友谊是永恒的!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协会名誉会长

资料来源:《汉语教师》2021年第9期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基于网络

负责任的编辑|范江轩

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者:中国教师编辑部

邮编:82-113

国内一般发行:北京新闻出版局

国内统一编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编号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顾明远与北师大 | 亦师亦友忆黄济——在黄济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