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地之旅丨西江苗寨:领略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作者:听雨轩3828

#大地之旅贵州黔东南#西江苗寨 :领略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文化历史发展之地。尤其是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西江苗寨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仍然使用传统的苗语,这也是黔东南的重要的代表之一。

苗寨歌舞是苗族一大特色。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场由当地苗族同胞表演的民族歌舞节目,苗族人自己表演的歌舞节目有当地的色彩,华丽的服饰、欢快的歌舞和美丽的爱情故事能使你更加了解苗族的人文风情。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2008年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的也薅寨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南贵弓形水泥风雨桥,由于以前的风雨桥的建造属全木式结构,容易被大水冲垮,现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雷山苗族服饰是苗族服饰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其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以及璀璨夺目的银饰,让中外专家学者赞叹不已。雷山境内不同支系、不同地域的苗族根据穿戴习俗的不同,保留各自不同的风格,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雷山苗族服饰以西江镇、丹江镇、长批村、也蒙村、公统村、方祥村的最具代表性。苗族服饰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记录和传播着苗族悠久灿料的文化,它是述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及对后人施行社会教育的形式表现,成为表现该民族各种生活内容和历史过程的直接载体,这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实在值得人们去品味和解读。

煮鱼是苗家风味名菜,就是用酸汤煮制鲜鲤鱼。苗族喜欢用嫩玉米或竹笋壳加米汤放坛中捂酸成酸汤,用酸汤煮鱼伞肉,或与辣椒、盐一起泡饭吃,开胃助消化。据说苗家常以膨酸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家庭的富足情况。胸鱼是将鲜鱼剖洗净,揉进盐、辣椒粉,烘烤至半干,密封坛中发酵,食用时清蒸。香茅草烤鱼也很有名,将巴掌大的鲜鱼剖洗净,用葱、姜、蒜、辣椒、花椒、油、盐等调成酱状物,塞入鱼腹,外裹香茅草,文火烘烤而成,皮黄骨酥,别有风味。苗族大多会制做辣椒骨,既可佐餐,也可做调料。其做法是以猪骨头、辣椒、姜、盐、米酒等青烂发酵而成。鲜辣甜酥,香味趋郁。苗家还擅于制做豆鼓、豆腐、灌肠、面酱等。好吃火锅,每有佳品,必架起小锅,放进蔬菜、肉、豆腐等,边涮边蘸辣椒盐水吃。#大地之旅贵州#

(参考资料来自百度)

大地之旅丨西江苗寨:领略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大地之旅丨西江苗寨:领略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大地之旅丨西江苗寨:领略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大地之旅丨西江苗寨:领略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大地之旅丨西江苗寨:领略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大地之旅丨西江苗寨:领略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大地之旅丨西江苗寨:领略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大地之旅丨西江苗寨:领略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大地之旅丨西江苗寨:领略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大地之旅丨西江苗寨:领略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大地之旅丨西江苗寨:领略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大地之旅丨西江苗寨:领略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大地之旅丨西江苗寨:领略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大地之旅丨西江苗寨:领略不一样的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