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作者:军武次位面

原版《我是大伊凡》

前段时间,在"大伊凡问答"部分,我们提到了苏联在1934年,直到1938年,对苏联党和国家(当然还有现在有争议的)反腐败运动(俗称"大清洗")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书中还提到了在战役科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苏联军队首批"五元帅"之一,以及与特里亚达菲洛夫、叶戈罗夫等人一起提出并完善了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图哈切夫斯基。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显然,大伊凡对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看法和看法,在文本后评论区引发了另一轮辩论,我们似乎有必要专门写文章来澄清历史问题。然而,考虑到"反反"和"清洗"运动的历史和政治敏感性,伊凡认为我们仍然"先是容易后难":首先要弄清楚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提出的大纵深战役的理论是什么,然后是苏联军队的指挥和战役制度,最后是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立场和争议及其在苏联军队中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参考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深度作战理论,估计很多人会第一个将其与同一时代联系起来,由欧洲大陆、另一个传统军队强国德国、纳粹德国装甲兵团参谋长古德里安和纳粹德国陆军副参谋长曼施坦因共同制定和实施"闪电战", 甚至认为"大深度战役理论"和"闪电战"是一回事。其实,对大伊凡来说,你要谈的"大深战役理论"和"闪战"更相似的是什么,大概只有一个:既注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略,又在战役法的基础上,注重发展部队的不断突破和深度进攻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灼热战争

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交战国的军事战略和战役规律,是建立在所谓的总动员制度和积极进攻战略思想的基础上的:在总动员制度下,主要军事大国利用正规军和战时动员大量部队参加军事系统作战, 部队的动员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一步一步地投入到战争中来。为此,在总动员制度下,支持发展主动进攻的战略思想,认为自己的对手需要处于总动员状态,还没有完成总动员,常备军团刚刚开始编组,就会完成全部动员的常备军团和动员军团全部投入到边战中, 并在对手的动员下将军团投入到战争中,在主要战略区域开战前取得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交战方在总动员制度和主动进攻战略思想基础上实施的战役法,几乎落实到每一次具体战役中,几乎都变成了军事灾难:一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因为各国的动员在时间和动员效率上没有太大区别, 结果是,主要交战方的动员水平没有明显差距,抹去了积极进攻方的感知实力优势;主要交战国对自己军队进行战略进攻的能力过于自信,对步兵凭借实力优势突破对方战线的能力过于自信,以至于完全忘记了克桑所讲的"防御是强战形式"的老话。在战略层面上,你首先输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但这并不是说真正的灾难还在后面:

在战役法层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主要交战国在战争期间组织的战役进攻极其僵化,仍然采用旧的,优于普法战争和内战,多点突破,逐攻击,稳步推进的战役模式,一线作战军团夺取了坚实的战役保障点, 只为找到发展深度攻击的方法。但别忘了,正如我们刚才所说,在交战各方动员速度和效率不大、防御是强战形式的前提下,这种"稳中求进"式的战役方式,注定在已经完成防方全动员的部队面前,砸在铁板上, 进攻方较弱的后勤和装备保障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后勤保障仍需依靠马匹)更加严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攻方仍然需要依靠轻步兵发展进攻,炮兵准备和火力延伸,炮兵伴随支援和建立火区的能力非常不成熟,而正是防御方装备了重机枪,研制出蛇腹刀刺网、侧射和反火点, 建立具有完整多层密集火区的战壕防御系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以上这么多因素的结合,使第一次世界大战呈现出这样一幅战争图景:攻防双方用复杂的战壕防御系统对抗,任何一方的主动进攻都会在防方的重炮、榴弹炮、重机枪的火力被打得血肉一样, 甚至要突破第一线防御体系也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偶尔幸运地突破了防御的一线防御,因为火炮延伸和伴随的支援能力较弱,缺乏强大的后勤装备伴随支援,勉强击出突破也会被防御的二线战役储备迅速阻挡,而进攻方则回到进攻的起点,进攻方能拿下突出部分好, 更不用说实施深度攻击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这场战争图景的最终结果是,无论是盟军还是盟军,都没有达到他们的战争目标,什么总动员,什么主动攻击,什么深度攻击,最后都变成了数百万年轻人填满战壕,都变成了索姆河,帕斯哈尔,伊普尔,凡尔登的血和泥。

战术作战方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得到改进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役法和战术战略并非一成不变,在战争后期,盟军和盟军齐心协力改进了他们的战役方法和战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盟军:勃鲁西洛夫攻势

战役法中最典型的改进是"布鲁西洛夫攻势",它始于1916年6月,由俄罗斯陆军骑兵司令、后来的苏联红军骑兵司令布鲁西洛夫海军上将指挥。鉴于俄匈帝国战正面广阔,回旋余地大,布鲁西洛夫海军上将在组织攻势时对战役方式、兵力战术等作了如下改进: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在战役层面,首先是扩大战役的战线,原来采用第一梯队挤在狭窄的战线上,实行密集突破作战方式,修改为多点突击,甚至强调使用飞机和气球进行战前侦察,以选择适当和最薄弱的突破地点;二是强调部队阶梯进入战场和持续进攻,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只需要在奥匈防御上取得战术突破,然后直接通过突破进入第三梯队甚至第四梯队来发展进攻,所有目标都指向整个战斗群的深度突破;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在战术层面,勃鲁西洛夫的进攻更强调集中使用火炮、火力延伸和伴随支援,甚至对于装备了一定数量火器的突击队梯队来说,在攻击深度上,勃鲁西洛夫创造性地利用东线一直对骑兵部队起到了较强的作用,使用骑兵部队相比,步兵部队的机动性和远程突破能力较强, 达到了比战前大得多的突破深度。

盟友:冲锋队战术

当勃鲁西洛夫将军在东线"改革和创新"战役战术时,德国人在西线步兵进攻战术方面也做出了重大创新,其中最典型的是1915年由胡蒂埃将军首次测试的风暴攻击战术,并于1916年底由德国王储推广。与传统的步兵突破战术相比,冲锋队在战术层面上进行了多项创新: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一、步炮协调能力上下工作,加强炮兵的徐金幕和火区的形成能力,甚至可以将人拖曳轻野炮投入战斗,跟随步兵群的发展突破;

二是步兵火上下下工作,突击群士兵早期用大量的爆破装备和手榴弹,后来又开始采用自动武器和手榴弹组合,加强步兵的灭火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第三,在攻击战术上下工作中,突破第一道防线的防御面后,不需要建立坚实的保障点,甚至不需要冲锋队员硬咬盟军的火力保障点,而是要深入持续进攻,以便将更多的梯队楔入紧凑国家的战术纵深, 从而动摇了盟军的整个防御系统。虽然风暴攻击群战术因其"天生缺陷",而只是步兵战术在单位层面,很难将战术优势转化为战斗的胜利,反而已经走过了一条新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最后,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坦克、空军飞机开始进入战场,交战双方的战役进攻开始越来越依赖航空和坦克的力量:例如,在康布雷战役中,英军首次在编队坦克, 在坦克的掩护下,由轻步兵部队开发突破口;早期的空对地攻击也试探性地出现在战场上。一场新的军事革命的萌芽已经在酝酿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这样看来,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和中期,双方的攻击和防御仍处于战略、战役、战术相对僵化的阶段,但在战线上突破、发展突破、深度进攻打胜,把战斗胜利变成了战争胜利的思想,其实已经通过参战国的军事将领们的头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进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军人也没有让最优秀的头脑停止思考,所以,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图景和战争的风格和反思,伴随着技术进步的新时代,苏联军队的深潜战役理论和德国的"闪电战"作战方式, 很快到了"一脚在门前"的时刻,就会喊出来,这我们再谈下一个时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