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独出机杼写新意——张建明《满塘清莲》作品欣赏

作者:江浙文艺
独出机杼写新意——张建明《满塘清莲》作品欣赏
独出机杼写新意——张建明《满塘清莲》作品欣赏
独出机杼写新意——张建明《满塘清莲》作品欣赏
独出机杼写新意——张建明《满塘清莲》作品欣赏
独出机杼写新意——张建明《满塘清莲》作品欣赏
独出机杼写新意——张建明《满塘清莲》作品欣赏

《满塘清莲》138×210 cm

独出机杼写新意——张建明《满塘清莲》作品欣赏

张建明,笔名鉴铭。1961年生,苏州人,著名花鸟画家张辛稼先生关门弟子。1988年 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系进修,专攻写意花鸟画。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 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苏州吴门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

作品《春融》获“201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典藏金奖,作品由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作品《雨后藤花春睡浓》获“第八届全国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铜奖,作品由天津美术馆收藏。

独出机杼写新意

——张建明《春融》观后感

文/丁 宁

在艺术领域里,创新的努力几乎无所不在,但是,每一种新面貌的实现却又殊非易事。这种现象在传统极其悠久和强大的中国画中更是如此。因而,对于中国画的每一点滴进展,我们理应予以肯定甚或倍加珍视。

如果比对人物画、山水画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花鸟画的创新其实更难上加难。个中原因是显然的。人物画易于接近现实社会的芸芸众生,从而传达出艺术家对周遭生活的观察、描绘与评价等。至于山水画,虽然未必总是实录名山大川,但是,或鸿篇大作,或清雅小品,都能比较自如地投射艺术家的情志,实现所谓“天人合一”的佳境,从而博得人们由衷的激赏和无尽的赞美。花鸟画则由于题材的原因,可以选择宏大题材,显现重大主题的回旋余地并不大。因而,艺术家们常常是心慕笔追前辈大师的精品佳构,或取其图像惯例,或变化其构图样式等,就属颇有悟性的路子了。可是,这何尝不是花鸟画领域相对沉寂甚至死气沉沉的原因所在!就此而言,花鸟画出新,非仰仗过人的勇气和过硬的笔头才有可能。

画家张建明已届中年,功底扎实,同时,他又并不甘心现状,刻意独辟蹊径而有所作为。他主画孔雀,格局已经不俗。不过,以往的作品并非艺术家打心眼里认可和满意的对象,因为,第一,中外太多的艺术家画过孔雀,再有超越,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从印度、巴比伦王国、波斯和小亚细亚,再到希腊的萨默斯岛等,艺术家早已被绚丽多姿的孔雀羽毛迷得七荤八素。希腊神话中的天后是以此为象征标志的;在中东,孔雀有时就是神圣的使者;印度神话中的许多神灵是以孔雀为坐骑的;在早期基督教中,它甚至也是基督的象征(取其肉不易腐败,喻埋葬后的基督、明年春天换羽毛,暗示基督的复活等)……同样,我们知道,在中国文化里,孔雀的形象也是颇受青睐。因而,有所超越,其难度是不言自明的。第二,艺术家发现,已经过目过的孔雀形象基本上都是工笔画的产物。细致入微的描摹似乎是最佳的对应,非此则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孔雀的瑰丽。可是,孔雀的形象不也因此被固化了吗?第三,鉴于对孔雀的表现,已经相当可观,鲜有人再作大手笔的改造,赋予其新人耳目的视觉力量的可能性已经不多。

令人兴奋的是,张建明通过《春融》开始自觉地挑战传统和自我了。

第一,在作品中,多彩闪烁的孔雀仅仅是落实了黑白而已!这仿佛是以涓埃之力摧枯拉腐,会有可人的效果吗?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上尽管没有了绚丽的色彩,孔雀形象的耐看性却有增无减。艺术的玄妙就在于,多未必就是多,虽然少也可能是寡淡,却也有可能成为更为迷人的意味深长。我个人尤其喜欢孔雀的羽毛,黑白相间的渲染显得潇洒,同时又颇有控制。这是一种难得的色彩尝试。

第二,作者与其说是不谙工笔笔法,还不如说是执着地要以写意的面貌,彰显另一种视觉的新意和锐度。他既然选择了难度自见的黑白之道之后,就干脆撇开束缚,放胆地逸笔草草,让孔雀的形象平添了灵动、奔放和雅致,尽管它们都是在栖息之中。

第三,为了更加强化作品的现代感,作者起用了明快而又有对比的背景。传统的孔雀形象大多是以花草山石为衬托的,这也应该是艺术家颇驾轻就熟的做法。可是,张建明一反以往,偏偏要加一堵红墙。这多少是冒险的,因为相对鲜艳的红墙有可能压倒淡雅的孔雀形象,而且,也未必具有理所当然的入画性,可是,作者是取其色块的整体性效果,使之成为确定的底子,同时再佐以另一色块的组合——片断的金属绿篱,不但形成色彩上的对比,也呈现了结构形式上的交叉——一正一侧,更对与底子相对的图形(即孔雀)提供了非同凡响的支持。这也正是作品比较耐看的原因所在。

不过,作品也有小小的瑕疵,譬如题签的位置并非最佳,多多少少在视觉上显得有点堵,不如改在右下角,或者干脆弃而不用,何尝不会有凸显作品现代感的好处!

我极为乐观的是,再假以时日,年富力强的艺术家当有对创新的更高体悟,从而为我们带来一系列的扛鼎之作。

丁宁/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