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记忆 | 华以刚:训练局往事

作者:新民晚报

奥运会如火如荼,许多奥运代表队的准备工作都在训练局完成。在本文中,作为训练委员会的老同志,我想记录一下训练委员会的过去。

记忆 | 华以刚:训练局往事

华一刚为李明轩拍摄特写照

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几支奥运代表队的准备工作已经在训练局完成,这已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虽然这些小组不直接受训练局的管辖,但训练局在提供膳食、住宿、训练、交通、文化教育和康复理疗等全方位后勤支助方面的重要性仍然不言而喻。

宿舍场地

1965年12月,我从上海围棋升级为国民围棋。当时,国家队单位的名称不是现在的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而是叫北京体育学院体育部,是国家体育委员会的直接单位之一。我的大部分青春都在这里度过。

中央人民政府体育委员会于1952年11月成立,俗称国家体育委员会,或称国家体育委员会。1998年3月,国家体育委员会正式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并于4月6日正式挂牌。北京体育学院曾是国家体育委员会的直接机构,1993年升格为北京体育大学,隶属关系保持不变。体育部门最初被用作国家队的名称。体育学院升格为体育学院后,按照教育部门的惯例,体育系升级为体育学院,此时北京体育学院的体育系早已更名为训练局,没有人注意老名的推广与否。

我刚来国家队的时候,训练局大楼就在体育场的路上。车牌号是体育场路2号。后来他搬到了天坛东路,成为中国棋学院的邻居。训练局旧址已改建为国家体育总局办公楼。

旧的培训委员会大楼由六层组成,五层和六层用于女性宿舍,三层和四层用于男孩宿舍。一楼以医疗服务、食堂和行政服务为主,二楼主要是局领导办公室、局办公室、局党委人事办公室、培训办公室。运动员宿舍一般为156平方米,住2或3人。特别是:宿舍建于20世纪60年代,地板实际上是实木地板。众所周知,当时国家经济十分艰难,铺设水泥当然更具成本效益。据上级官方通讯,周总理批准了施工方案,称运动员伤势较多,水泥地板又湿又冷,不利于接缝,所以特别批准实木地板。不起眼的历史事实是令人心动的。为了便于清洗,每间客房都配有洗脸盆。暖气是北京常见的热水。大楼内不设电梯。后来听说,这是因为当时规定七层以上的建筑物(含)都配备了电梯。

记忆 | 华以刚:训练局往事

北京体育场

当时,场馆以北京体育场为中心,西侧与游泳池相连,东侧与练习厅相连。虽然这三个场馆功能不同,但彼此相连,一个接一个,相当扎实,引以为傲。这么大的建筑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并非易事。他们与我的命运对话了很长一段时间。

1962年,陈毅副总理亲自倡导六城儿童棋局,在体育场三楼东西会议厅举行。我和我的哥哥王彦南,老师魏师兄和棋友同事就认识了。陈先生专心致志地观看了《中国体育报》记者拍摄的王伟南和我比赛的照片,并成为训练局、中国棋学院、中国体育日报、中国棋学院杭州分院、上海棋学院等单位的展品。《新民晚报》近年来也有一个大新闻。

1985年11月20日,第一场中日围棋比赛,俞卫平与日本大师藤泽秀航之间的主战,预定在体育场一楼的西会议室举行。当时,央视体育部主任朱继峰先生适应了当前形势,担当了决定性的角色,决定直播,从而打造了央视围棋直播的第一阶段。成千上万的观众观看了王与我的联合演讲。此后,中央电视台和当地电视台被带动进行直播,录制围棋节目成为常态,说象棋成为职业棋手的常规工作。

记忆 | 华以刚:训练局往事

1962年,陈毅观看了六城儿童棋局,小棋手华一刚(右)、王伟南(左)

我记得很清楚,国家围棋队的日常训练基本上是在体育场五楼的会议室里安排的。当会议室有其他任务或需要维修时,也可以使用游泳池室。

在没有比赛任务的情况下,练习场是运动队日常训练的主要场所。最宽的内部是篮球场和排球场。在体育场的两侧有一个大的落地网格,两个非常宽的长廊,这不是用于通道,而是乒乓球,潜水和其他项目的训练场。演习厅北端设为举重厅,为避免干扰,确保安全,演习厅北门永久上锁,所有人员出入均采用南门。

除主体育场建筑外,还有网球场、室外田径场、室外足球场等场馆。后来,乒乓球馆、体操馆、羽毛球馆、举重馆、室内田径场和运动员新宿舍相继建成,训练局日新月异。

生命的节奏

国家队的食品标准是每天1.80元,在196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当时,住在学校的学生的食品标准一般为每月12元,即每天0.4元。根据这一标准,国家队运动员很可能每月从工资中扣除12元餐费。遇到节假日或家事假,有些人不吃运动炉,可以提前为"退休",即每天返还0.4元。

当时,国家队统一规定,每支球队必须早点出去锻炼,早上大概6点左右,起床的钟声响彻整个大楼,持续时间相当长,不起床都很困难。十五分钟后,钟声又开始了,这叫收集钟,队伍排成一排,数人数,晨练开始,具体形式由队教练决定。在20世纪60年代的北京,冬天气温较低10度是很常见的。国家体育委老队长荣高轩经常在冬初检查队员,习惯骑摩托车去户外田径。他喊出了许多运动员的名字,并亲切地向他们打招呼。其中,围棋选手简直就是"鸡鹤组",荣老一眼就会认出:"你们就是围棋队。"

记忆 | 华以刚:训练局往事

龙潭西湖公园

我们很快发现,在距离训练局侧门不远处,有一个不准入场的龙潭西湖公园,大小适中,圆周约800米,相当于田径两圈。很多队员喜欢在清晨跑一圈。既然有龙潭西湖,就一定有龙潭东湖。这龙潭东湖可以大得多,周大有几千米,有一个大有小的两湖心岛,小湖心岛没有任何建筑物,最近的近海约100米。在无法进行正常职业训练的特殊时代,小湖新岛及其附属水域已成为曹志林、邱欣、黄德勋等年轻队员的私人天堂。大夏,我们跑到龙潭湖,举着运动短裤等轻便的衣服,侧身游到小湖心岛,把衣服放在岛上,开始玩。

培训委员会也有统一午休时间的习惯。像晨练一样,下午有起床和设置铃声。晚上10:00有一个熄灯铃.m。说训练局的生活节奏是半军事化的,这绝不为过。在国家队待了很长时间后,很容易对铃声产生一些依赖,这就是命令。国家队运动员的日常生活可谓艰苦而简单。进一步细化,就是理想心,把宿舍、训练场、食堂,这三点一条线,辛苦拼。在教练席上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给运动员家事假,路算(当时没有飞机和高铁,全程绿火车最方便),半个月就快了。但这项运动平均需要大约两个月的时间才能恢复到赛前水平。因此,国家队运动员几乎不可能享受国家规定的年度家庭假。

当时,国家体育委对训练工作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叫"三从一",即从困难、严格、从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大规模的运动训练。进一步细化为"每周50小时",意味着在每周工作六天一天的制度下,平均列车每天至少八小时。即使您在周日根本没有休息时间,也可以乘坐7个小时的火车。在所有运动队中,也许只有围棋队对此并不特别苛刻。至于我的新豆腐店,又累又开心。

篮球合作伙伴

虽然训练局的队伍吃了一锅饭,但各自属于训练,不去交换。1966年后,异常的训练条件为兄弟俩互相交流打开了大门。吴伟、曹志琳、邱昕和我成为国家田径女子篮球队的篮球搭档。他们是何祖芬(短跑),沈素英(短跑),肖洁平(跳远),杨淑贤(铁饼)。我们彼此成为朋友,可能是因为围棋队的身体素质、球技太差,在男队干脆"找不到对手",而他们中有几个是项目中的领军人物,在女队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对手。由于双方各自项目的训练都进入了自流状态,所以简直是一笔不慢。他们的平均年龄比我们略大,他们的兄弟姐妹相处得很好。

记忆 | 华以刚:训练局往事

训练局食堂经常吃早餐,在运动员桌上堆放一些刀豆,让大家帮忙撕扯,多花点时间,却成为约定时间在几点钟打篮球的好时机:"还是3p.m.?""我甚至不知道是谁先提出来的。对方回答说:"好吧!即使是预约。4比4 如果我们打篮球,就跑不了,占用的空间太大了,所以打半场。每场比赛十分,一次三到五局,简而言之,是单数。那时,还有为喘气而战,一胜不负。但打完之后,忘了,没人记得双方的总分。给人的印象是,双方是站在同一边的。想想看,如果分数太宽,兴趣就不会那么高。我们游戏的目的是锻炼和享受它。即使输球的一方被罚买了一杯冷饮等等,也从未有过——生活节奏不一样,除了玩,平时不容易在任何时候见面。

说起球风,围棋队还是个绅士,基本上不会主动随意打妹妹。相反,姐妹俩更辣,听到清脆的"啪"声,那一定是大巴拍了拍我们汗流浃背的裸露的胳膊,于是我们笑了起来,没人数,继续玩。

震撼心灵

1976年唐山大地震,国围队住的宿舍里只有王伟南和我。在我的睡梦中,房间的屏幕穿过窗帘,重重地落在地上,我被吵醒了,突然清醒地感觉到:地震,非常强烈的地震。我碰巧在1966年北京地震发生时,白天训练时,经过亲身经历,对自然地震有了一定的情感理解。但这次比烟台好多了。我坐在床上看着手表:4:52。我只听到了走廊的轰鸣声。我没有一点急于逃避这种感觉,甚至想过是否简单地起床并摆脱晨练。我躺下,想等到天亮。没想到我躺下了,竟然成了训练局宿舍里上百名运动员中唯一的。

记忆 | 华以刚:训练局往事

王伟南特写摄影:李明轩

过了一会儿,王燕男敲了敲门进来:"你还好,还睡着吗?跟我来!"

"这么早?"早餐很早!"

"什么早餐,团队都在数人,看看有没有意外,我到处都找不到你,特别是楼上,有余震!"

燕南同志们都是按照组织,冒着余震来接我,谢谢都来不及了,更别提不听劝告了。片刻看到地板,门口人群,三人一堆,五人一组。很多人都有一种逃避、快乐的表情。听说有些女队员,不看住在最高的5楼,6楼,逃生速度不能慢,一个弯下,冲下楼才发现对方的王冠不是一头狼。有人带着本能的复制品逃走了,楼下却发现抄袭了餐巾纸盒等等,不能指望对方会笑着看着对方。那天在早餐桌上,隔壁桌上似乎有人在谈论谁是围棋队的一员,谁在如何做。替代方案始终是主题。

从当天早上开始,各队接到通知,为了避免余震,尽量不进入大楼,大家都去了练习场临时避难。没想到,仅仅一两天,新体育杂志社长严克强就来找我了。总统是后来推出中日围棋游戏的人。这位铁杆国际象棋迷希望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来下教练国际象棋。我心里想在哪里?顺口对汇编:"有余震,我不敢进楼拿棋子!""没关系,你把宿舍钥匙给我,我进去拿!"我忽然无言以对,浑身都是水,难以收集,只能用象棋。

当天的晚餐时,运动员餐厅还经常在晚餐后供应水果。那天是西瓜。我讨厌吃西瓜来使嘴里满是果汁,总是喜欢带上楼去吃,即使那天也不例外。就在4楼洗脸盆吃西瓜的时候,大楼明显摇晃着——又震动了!说到很晚然后快,在这一刻,一楼餐厅走出来的"砰"一声巨响。那是数百人整齐地拍打着桌子上的筷子和勺子的巨响。数百名运动员反应非常迅速,如此一致,以至于他们能够在没有排练的情况下完成比赛。我在4楼听到了。极度震惊,连自己都难以解释:不仅吃西瓜,还听着逃生亚星的喧闹声!

食堂故事

培训委员会的高标准食物容易浪费。曹志林、邱欣和我调到国家队,乘火车到北京途中途经德州,买了一只鸡,吃不下就带到了北京。培训局的好吃,想不出吃吧,孩子不知怎么给第一时间需要的人,腌鸡不上几天霉,只能扔掉。最后,我们三个人在培训委员会的内部出版物中被点名批评。

记忆 | 华以刚:训练局往事

华一刚(右)和卫平(左)听吴清远的教诲

1986年,我担任国家围棋队的副队长,领队。我们直接调来了一批来自各省市的优秀苗木,以昌峪、洛柴河、龚岗、钱玉萍、周鹤阳为代表的一批当时被调入。当年轻球员来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更浪费,有变得更糟的倾向。他们不考虑是否吃,再进盘,不能一下子就倒出来,包括整块猪排、整条鸡腿等等,显然到了不得不管理的地步。我也认为,我比这些孩子大几岁,不懂风,管理必须注意方式和方法,才能以取得成果为目标,不能让他们产生阻力。

很快,一个好机会来了。《人民日报》刊登了何厚铧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次短暂访问,他的游记《了解他们吃什么》提到,德国餐的最后一口一定是面包,用来擦去盘子里的果汁,然后吃掉。我会把这篇文章分发给大家,让团队成员写下阅读的感觉。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写得非常仔细。我对罗柴河的阅读后感觉感到特别惊喜。当时,我的评论是:"主题清晰,写作流畅,有一定的写作技巧,词汇量也丰富。"我赞扬你对写作的认真态度,然后强调需要将其付诸行动。我在食堂里仔细观察,浪费食物的坏习惯被逆转了,但并没有根除。我又举了几个例子。后来,团队成员无论在哪里吃自助餐,都是模范,这一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这些往事在常的谈话中可能涉及,但很少公开写,话题难免琐碎,而是个人真实的东西。以后会有一些故事要讲。(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