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男子未能考上编制,求复合女方拒绝,其母起诉女方,调解结果一致

作者:铭铭说生活

一、案件概述

2021年,李平与徐丽两人在共同工作期间萌生爱情,确认了恋爱关系。他们曾一度甜蜜地生活在一起,然而好景不长。2022年7月,因双方家庭因素及李平未通过编制考试等原因,两人约定暂时分开。徐丽表示,如果李平能通过编制考试并被单位正式录用,她会考虑与李平复合。

遗憾的是,李平并未通过该考试,未能被录用为正式员工。作为深爱徐丽的他,多次找到徐丽,希望能复合。徐丽起初态度暧昧,但最终还是拒绝了。一个人错过了官方的编制机会,感情路上也受挫,李平是否陷入了迷茫和绝望?这 是悲剧发生的原因。

2023年2月,一个转折突然出现。李平在同事那里得知,徐丽不仅屏蔽了他的联系方式,还公开宣称自己有了新男友。对感情深陷的李平来说,这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这一晚,心中的苦楚促使他深夜来到徐丽住处,希望两人能见上最后一面。然而,徐丽拒绝会面,李平情绪激动,在她家楼下的消防通道跳楼自杀。他年仅30多岁,走得匆忙,留下老父母一人含悔终老。这是否就是 “情之深重难收拾”?

男子未能考上编制,求复合女方拒绝,其母起诉女方,调解结果一致

案件进展

2023年7月,已经失去独子的李平父母决定起诉徐丽。他们认为,正是徐丽的various种作为,导致他们儿子走上绝路,应当承担责任。于是他们向法院提起侵害生命权之诉,要求徐丽支付精神抚慰金等各类损失共计35万元。

这桩因情感而起的人命案件,牵动了当地民众的心。有人站在李平父母一边,痛斥徐丽无情;也有人为徐丽辩护,认为她不应承担责任。两方针锋相对,争论不休。此案是否会演变为丑陋的网络暴力事件?调解成为化解纠纷的关键。

二、首次开庭

原告诉求

在首次开庭时,李平父母(原告)情绪激动。他们反复强调,徐丽在恋爱期间曾多次跟李平说原告母亲的坏话,并怂恿李平日后离开家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儿媳的成见和偏见,也许是这对年轻人分手的原因之一。

男子未能考上编制,求复合女方拒绝,其母起诉女方,调解结果一致

原告还援引了大量与案件关联性不大的聊天记录,并加上自己的猜测推理。他们一定认定这都是徐丽害死儿子的证据。法官并未制止原告这样做,而是准许他们将长期压抑的情绪在法庭上宣泄出来。这对今后的调解大有裨益。

被告否认责任

出人意料的是,被告徐丽并未出庭。她全权委托了一位年长资深的女律师作为代理人。这名女律师从法律角度入手,一边认真倾听,一边温和地进行辩护。她分析双方的恋爱关系,说明徐丽在这个过程中并未产生法律上的过错,也不应为恋人的选择承担任何经济或者法律责任。

这场庭审让人看到了失去独生子的父母痛不欲生的心情,也让人理解一个女孩面临的困境。如何在相反的两种情感之间找到平衡?这成为法官接下来工作的重点。

三、庭后调解

法官选择调解

法官兰丽群在庭后与各方当事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查阅了类似案例。她意识到,判决结果无论如何都难以让双方满意,只有调解才能化解矛盾。于是她找来双方代理律师,与他们讨论如何推动调解。

逐步缩小差距

通过律师和当事人的沟通,法官了解到双方的底线:原告可以接受10万元,而被告最多同意赔付5万元。于是,她采取逐步疏导的方法:首先不着急,给双方一些时间平复情绪,然后通过律师争取双方让步。这种“冷处理”方式取得了一定效果:国庆假期后,被告同意提高赔付金额到5万元,与原告的差距缩小到5万元。法官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安排当事人面谈,亲自调解。但被告代理律师偷偷告诉我,徐丽只愿意补偿5000元。根据上次与被告的接触,我没有立刻联系被告来做调解工作,而是改变了思路,通过她的律师做工作。

四、面对面调解

情感宣泄

“面对面”调解前,法官先采用“背靠背”的方式与双方分别沟通,听取各自的诉求。听完原告父母诉说对逝去儿子的思念,法官由衷地表示理解,轻拍她的肩膀舒缓她的情绪,将一杯温水送到她跟前。

被告徐丽也敞开心扉,流露出哀恸的心情。原来,她也在这段感情的失去中饱受折磨。面对猜忌,她不敢,也不忍去看望已经离世的恋人和他的家人。

男子未能考上编制,求复合女方拒绝,其母起诉女方,调解结果一致

破冰互谅

见双方的态度和情绪都有所软化,法官决定安排“面对面”的直接调解。这是整个案件的转折点。

面对曾经可能成为自己儿媳的女孩,原告母亲红着眼睛问道:“你怎么那么狠心?李平死后,没见你上门来看我们一眼......我们只是想要一个说法。”

被告徐丽没能忍住情绪,泪水夺眶而出:“阿姨,我也很难过......我会永远记住李平,也永远无法原谅自己......”

一句哽咽的“阿姨”,打动了面前素未谋面的老人。她这才意识到,这个女孩也在经历着痛苦的蜕变。

“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你今后好好生活。”眼看双方的误会和猜忌正在消退,法官抓住机会,将两人的手拉到一起,示意握手言和。

一、成功调解

本案调解历时两个月,过程波折重重。面对原、被告关系恶化,法官兰丽群没有轻言放弃,而是顽强尝试化解纠纷。在首次开庭未成功后,她明白必须从当事人情感入手,才能突破僵局。于是她耐心聆听,设身处地为双方着想,通过代理律师逐步争取让步。当争议焦点从35万降至5万时,她准确抓住机会,喊来双方面谈,直击痛处,解开心结。

4个小时的面对面调解跌宕起伏,气氛多次陷入胶着。这场“拉锯战”令人精疲力尽。然而最终,在法官的辛勤努力下,双方放下成见,互谅误会,成功达成和解。签署调解书那一刻,法官和法院干警们欣慰不已,高兴地拥抱在一起。他们为错过午饭而肚子饿得咕咕叫,却没有丝毫介意——因为和解的喜悦远远超过了这一切。

二、法官的职业感悟

这起因爱生恨的侵权纠纷案,最终在法官的调解下圆满解决,让兰丽群法官有了深刻的职业感悟。她思索,法官和法警忙碌奔波于法庭和谈判桌之间,不辞辛劳,就是为了解决纠纷,化干戈为玉帛。这份工作充满挑战,但是法律工作者从中获得的专业满足感和成就感也十分 immense。

兰法官认为,相比作出判决,推动调解或许带来更大的成就感。因为调解是当事人主动妥协变通的结果,这有助于化解矛盾,重建和谐。调解中所产生的情感互动和心理交流,也比生硬的法律规则更能治愈人们内心的创伤。

因此,法官要站在当事人的立场思考问题,抱着包容谅解和诚恳倾听的态度面对每一个涉诉人。用心去倾听,用情去化解,这是破除陈年怨结的法宝。任何一起看似难解的争端背后都隐藏着化解的契机,只要双方释怀,国法自然要为人民群众讨得公道。

法官的感悟

通过这起因情感而起的损害赔偿案,法官兰丽群对自己的职业也有了新的感悟。相比做出判决,推动调解或许更能令人感到成就感。因为调解结果是双方自愿让步的产物,这有助于化解矛盾,实现情感的和解。

无论案件大小,法官都要全情投入,站在当事人角度思考。用心去倾听,用情去化解。每一起看似难解的争端,其实都还留有转圜的余地。正如这起案件最终圆满解决那样,化干戈为玉帛,让各方都能获得一定慰藉,这是司法的真谛。

#文章首发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