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智若愚的义和团,虽败犹荣,他们创造了一种快速提高身价的绝招

作者:玫石

1.教民的优越地位导致义和团蜂起

  1. 一个口号石破天惊,可以迅速改换身份

3.秘诀的传承,安全第一

  1. 秘诀的修正,还是安全第一
大智若愚的义和团,虽败犹荣,他们创造了一种快速提高身价的绝招

众所周知,晚清社会矛盾丛生、阶层固化,社会裹足不前,各种积弊累积叠加已到了令人骇然的地步。这时候的社会矛盾,除了穷富之争,官民不睦,还有对洋人欺压的仇恨,对教民享受高规格待遇的不满,林林总总的,总之大家心里有很多怨气,却又对现实无可奈何。

这时有钱的大户人家中,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将孩子送到日本留学,钱财更多的,则送孩子去欧洲留学。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后,留学更成为大户人家的潮流,他们觉得孩子只有留洋才有前途。

但穷苦百姓没有这个财力,别说留洋了,送孩子去本地的学堂也力有不逮。

穷困,是晚清年间社会底层最常见的景象。但谁不想富起来呢,谁不想做人上人呢?可是在那个死水不泛微澜的社会,穷人没有了做人上人的通道。社会高度稳定,穷人翻身的机会无限接近于零。

实在不行,那就穷一辈子吧,能活命就行。百姓的要求其实也不算高,只要能活命,其他的事可以想想,但活命才是最重要的。反正穷人多的是,有大把大把的人给自己作伴。

1.教民的优越地位导致义和团蜂起

但洋教的传播,让百姓们不能安心活命了。

那些洋人教士传播基督教,拉拢百姓入教,宣称入了教就能获得上帝保佑。有些百姓禁不住拉拢就入教了,摇头晃脑的唱颂歌,也念几句圣经上的言语,其实多数入教者都半懂不懂的,对上帝呀耶稣呀这些概念并不清楚,只是觉得集会唱经也挺热闹的,好歹能调剂一下穷困无聊的日子。

但当官府与教民有了冲突,比如没交粮被抓了,邻里纠纷被官府罚了,等等,传教的洋教士马上就行动起来,闯入官府营救自己的教民,或者强烈抗议,要求官府改判教民无罪。

晚清的官员,口头上对洋人鄙夷愤恨,但心中对洋人怕得要死,丝毫不敢得罪。只要洋人一闹,他们马上就怂,立即放人。邻里纠纷中判教民有错的,也立即改正,转身罚那些没有入教的。

这样闹来闹去的,逐渐形成一种怪现象:入了教的趾高气扬,对官府也敢硬怼。没入教的百姓则灰头灰脑的,不敢与教民生纠纷,不敢惹他们,因为他们有洋教士撑腰。

可是这也太憋屈了,本来大家都是穷人贱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你却忽然攀了高枝,反过来蔑视我甚至欺压我。我受官府的欺压可以忍,受你的欺压是绝对不行,你和洋人都不是好东西。

于是大刀会或类似的小股组织出现了,后来又叫做义和团,他们专杀教民和洋教士。他们称教士为洋毛子,教民为二毛子。最后仇洋心理升级,杀的范围逐渐扩大,凡家中有洋物者,都在必杀之列。所谓洋物,诸如洋布、洋油、洋火等,凡有各种洋玩意的都是二毛子,都必须杀。

可这样子杀,官府坐不住了,就组织军队镇压。小股的义和团众几乎都被镇压了,大股的日子也不好过,被官军追的到处跑,想发展壮大极其困难。

这时候杀洋队伍中出现了高人,提出了一个口号:保清灭洋、扶清灭洋。同时对这个口号进行解释,说他们都是爱国百姓,愤恨洋人无礼祸乱我大清国,所以揭竿而起,意在杀尽洋人,以保大清的江山万万年。

  1. 一个口号石破天惊,可以迅速改换身份

这个口号一出,石破天惊,风云为之变色。

这个口号朝廷爱听,慈禧太后更爱听。可恨的洋人曾欲逼慈禧退休,还政于光绪,慈禧非常恼火,但又拿洋人没办法。如今有人替她杀洋人,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

于是一纸诏书下发,宣称义和团都是义民,不许镇压,并允许义和团进京传道,给京城的官吏百姓传授对付洋人的那些法术,比如用女人亵裤让洋人大炮失灵,用狗血人粪让洋枪射不出子弹,等等。

诏书一发,义和团最辉煌的时刻到了。成员迅猛扩张,底层百姓争着抢着加入,各地的官府待若上宾,请大师哥去赴宴,与他套交情拉关系。别说小地方的官府了,即便京城的王公也不敢怠慢,大师哥可以住在王府,公然在府内开坛作法。那些王爷大臣对大师哥也恭恭敬敬的,恨不得与他拜成兄弟,对义和团成员也十分客气,小心翼翼的。

当然,义和团最后失败了,被洋人的枪炮杀了不少,被官府砍了不少,更多的逃散了,但“保清灭洋”“扶清灭洋”的法宝传了下来,这个传承代代不绝。

有心人发现,“灭洋”二字,对底层百姓的号召力最大。穷苦百姓一般活得比较憋屈,他们怕恶人、怕官府、怕地痞无赖,对小偷也不敢呵斥一声,与邻居有矛盾也不敢大声骂出来,心中憋了无数的委屈,但说起骂洋人杀洋人,因为毫无危险,(洋人远在国境之外,怎么骂他们也听不见,当然很安全。)因此人人踊跃意气风发,借着骂洋人,将心中的苦闷憋屈也吐一吐。

所以以此做号召,很容易聚拢群众,瞬息间形成庞大势力。等人多势众了,号召者不就成了大师哥,与王侯公爵平起平坐了。

而“保清”“扶清”,去掉大清朝的背景,其精髓就是爱国。只要打着爱国的旗帜,官府就不好意思镇压,还得从旁照拂。以此手段聚拢势力,简直是太高明了。

  1. 秘诀的传承,安全第一

其实,以灭洋、恨外国鬼子与爱国情怀捆绑在一起的法子,并不是义和团的独家发明,早在千多年前就有了。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灭楼兰终不还——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当然还有许多这样的诗句,就不一一举例了。

李白、王昌龄都活跃在盛唐时代,此刻的唐朝国力强大,不断开疆拓土,按说没有那种受人欺负的怨妇心理,但要表现豪迈的爱国情怀,仍是要用斩杀外国鬼子来表达。

之所以这样表达,原因自然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全。盛唐时的奸贼李林甫、杨国忠,做坏事动摇国家的根本,可王昌龄、李白敢用骂他们来表达爱国情怀?不敢,绝对不敢,太不安全了,最多只能在心里腹诽几句。

而骂楼兰,嚷着要斩楼兰,不但能表达情怀,还非常安全,怎么骂也没事。

其实楼兰是个撮尔小国,对大唐几乎形不成大威胁。真正威胁唐朝的,前有突厥,后有吐蕃,但后来突厥融入了唐朝的大家庭,不能骂了,吐蕃又成了唐朝的亲戚,也不能骂了,那就只能骂楼兰恨楼兰。

楼兰只是一个代号,表示外部势力,并不一定就真的指那个小国楼兰。

同样的,义和团的灭洋,“洋“也只是一个代号,代之外部势力。

所以义和团的“保清灭洋”,是吸收了古人的经验,再变化一番弄个花样搞出来的。并以此在近代史上留下了轰轰烈烈的一幕。

只不过后人对义和团的褒贬不一,有人说他们是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有人说他们是愚昧落后的群氓。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义和团的确是大智若愚,至少他们中的大师哥是大智若愚,他们知道在那个年代,只有用“保清灭洋”才能聚拢人众,才能迅速改变自己的地位,提升自己的身价。

大师哥们并不真的爱大清,因为二者毫无瓜葛。若是官吏,拿了皇家的俸禄,说心中有爱勉强能讲过去。可大师哥们都是乡间的贫苦百姓,受盘剥受欺压的穷吊丝,没受过皇家一丝恩惠,他的爱意从何而生?伟人说过“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但大师哥能装得满腔爱心,挚爱犹如刻印在脸上,这样的人,虽大字不识一个,可真的是大智若愚,是一群不世出的人才呀。

  1. 秘诀的修正,还是安全第一

话说回来,义和团也有不智的地方,若他们只是喊喊口号,并不真的去与洋人厮杀,就不会死得那么惨,就不会败的那么不堪,那些法术的真假也不会马上被人识破。

不过,此后大师哥的精神继承者们,吸取了义和团的经验和教训,他们口头上公开喊着“爱国”及“灭洋”,私下里却绝不和洋人作对,相反还要和洋人暗中拉关系。至于这关系怎么拉,也是各有绝招,比如积极参加洋人的聚会,胁肩谄笑,比如设法给洋人交点税。总之他们并不真的招惹洋人,以免前辈的覆辙。

至于“爱国“,他们也只是喊喊,以此聚拢人气招来生意罢了。国家真需要他们献身、献财,他们马上就闭嘴不言了,假装自己什么也没听到。

真正的爱国者,并不整天将爱国挂在嘴上,只是默默不言的付出,在需要时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就像父母众多的子女,奸猾者口中整天喊“孝顺“,但一分钱不出,一碗水不端,只靠花言巧语骗父母的养老金。那些陪伴父母到老,病床前照顾花钱的子女,才是真的孝顺,但这些子女都不宣扬自己,觉得自己所作所为都是子女应尽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