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与匈奴作战70余次的李广,一生“不能封侯”,战时在漠北横刀自刎

作者:我最棒棒棒

前言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烽烟战场上,有一位名将李广,他骁勇善战,与匈奴作战达70余次,可惜一生竟“不能封侯”,最终在漠北战场上横刀自刎。这位为国家付出艰辛的将军,面对不能得到的荣耀,选择了一场悲壮的绝笔。这个故事仿佛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流星,短暂而悲壮。

李广以其勇猛的战功在古代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命途多舛,却让他一生都无法获得封侯的殊荣。

这个令人唏嘘的命运谜题,似乎揭示了那个时代严酷的军功赏罚体系和封爵制度的残酷一面。在这引人入胜的话题中,我们将深入探访李广的一生,解析他与匈奴的多次征战,以及那个不能被加冕的命运。

与匈奴作战70余次的李广,一生“不能封侯”,战时在漠北横刀自刎

一将功成万骨枯,李广最后在漠北自刎

李广,字子敬,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饱受争议的名将,他来自陇西李氏,其先祖李信曾帮助秦国统一六国,是秦始皇麾下猛将。李广自幼承家学,骑射俱佳,娴熟兵法,是汉初群雄中最具个人战斗力的将领。

汉文帝时,李广依靠杰出的军事才能,得到皇帝赏识,在朝中建立了崇高的声望。汉文帝甚至认为,若是生在乱世,李广定能封侯拜相。然而和李广同时代的卫青,在战功和指挥才能上都更胜一筹。两人之间微妙的竞争关系,成为日后李广失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进入汉武帝时代后,朝局风云变幻,李广渐显疏远。他在边疆击退匈奴的战斗中屡建奇功,但始终难以晋升要职。直到武帝完全掌控大权,准备大举伐匈奴之时,李广终于再次得到统兵机会,奋勇杀敌,立下汗马功劳。

与匈奴作战70余次的李广,一生“不能封侯”,战时在漠北横刀自刎

公元前119年,已年过花甲的李广再次请命西征,欲一鸣惊人。然而此次出征却成为他人生最大的失误。由于误信奸细,李广不慎掉进匈奴的陷阱。军队全数覆没,部下尽数阵亡。此役失败的消息一传回朝,汉武帝大怒,李广顿时从云端跌入谷底。

面对如此惨败,身负一身本领的李广又岂能坐以待毙?他决定孤注一掷,率领残部执行最后的反击。然而已是强弩之末,李广终究难逃一死。在绝望中,他拔出腰间佩剑,自刎而亡。

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倒在漠北黄沙中,士兵们无不痛心疾首。李广死后,太史公为他做出了高度的评价,誉其忠义仁勇,可惜一生际遇不济。李广死时已年过六旬,却至死也没能达成夙愿——被封为侯。

与匈奴作战70余次的李广,一生“不能封侯”,战时在漠北横刀自刎

李广一生的历史定位与时代局限

作为汉初名将,李广可谓是忠心耿耿,对国家尽心尽力。但不可否认,他的历史定位及个人局限,注定他难登顶峰。

李广与同时代的卫青、霍去病等人相比,在指挥大军作战方面明显不如人。他更擅长以个人英勇来立下战功,这在汉初的乱世符合国家迫切的军事需求;但到汉武帝时代,大一统的国家需要的是善于调动资源、统筹全局的军事统帅。在这一点上,李广的才能已然不敷使用。

此外,李广性格直率刚烈,做事不讲政治手段,也为他招来许多是非。他深得汉文帝的信任,但对汉武帝则缺乏谄媚巴结之能事。在朝堂清流残酷的斗争面前,李广终究处于下风,被矮子们踢出了权力核心圈子。

与匈奴作战70余次的李广,一生“不能封侯”,战时在漠北横刀自刎

再者,时运不济也是李广一生的坎坷源头。他生不逢时,恰逢汉武帝开国功勋爵位已经尽数分配的时代,想要依靠战功晋身显赫已无可能。且汉武帝重视整饬内政、稳定边疆,并不像汉文帝那般重视个人武勇。这都与李广的才华格格不入。

由此可见,李广之所以一生无缘封侯,并非全然是命运的不公。时代的大势已去,李广注定无法驾驭;他的才干亦未能与时俱进,难以顺应潮流。但即便如此,作为一个始终矢志报国,视死如归的悍将,李广已留下足够灿烂的一生。

与匈奴作战70余次的李广,一生“不能封侯”,战时在漠北横刀自刎

老骥伏枥,人生最高境界

李广之死,在后世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一个为国捐躯半百年的老将军,明明已经立下赫赫战功,为何还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自杀?难道不该安享晚年,坐收封赏吗?这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李广身上蕴含的儒家仁义道德。他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丝毫不计个人得失。身负汉家天子重托,又在战场惨败,李广选择自杀以谢罪国、激励军心。

且在他的价值观里,大丈夫一生最多只能被侮辱一次。此次战败无疑是李广人生的最大污点。即便旁人能够谅解,他也无法容忍自己以高官厚禄苟活于世。所以拔剑自裁,亦是李广心中最高的人生归宿。

如果给李广选择再活一世的机会,他定会毅然选择循着同一条路走下去。因为对他来说,忠诚与气节远比荣华富贵来得重要;即便坎坷不平,他也心甘情愿。这正印证了李广 真正的君子。

与匈奴作战70余次的李广,一生“不能封侯”,战时在漠北横刀自刎

生逢乱世或可称雄,大运已去李广难再战

杜甫有诗云:“使臣巧者致富贵,将军勇悍无地。”这恰好概括了李广的一生。倘若生逢汉初乱世,李广依仗个人英武,势必可以在战乱中杀出一条血路,甚至有机会登上更高的位置。

然而他生逢盛世,又与雄才大略的卫霍不同流,在没落的局面中难有施展空间。大运已去之后,李广即使英勇无匹,终究也只能在战场上壮烈殉难,成为千古悲歌。

与匈奴作战70余次的李广,一生“不能封侯”,战时在漠北横刀自刎

英雄难过美人关,老骥伏枥志最高

李广这般悲壮英勇离世,亦在情理之中。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悍将,武人出身,骨子里流淌着热血与浪漫。在他那个充满烟尘的年代,流血与牺牲是家常便饭。所以李广不会太在意封赏,他在乎的只是兄弟们并肩作战的荣耀记忆。

人各有志。李广选择了自刎殉国,而不是安度晚年,正显示了他骨子里的不平凡。这份倔强与敢为,亦成就他千古一名侠的美誉。

所以,不管没有封侯,李广仍然活得张扬快意,不留遗憾。在老骥之年还能矢志不渝,伏尸沙场,任谁都难以企及。

与匈奴作战70余次的李广,一生“不能封侯”,战时在漠北横刀自刎

结语

李广虽未封侯,却以一死荣光照后人。作为一个殉国的将领,他值得后世每一个中华儿女敬仰与缅怀。

因为正所谓“事有不得已而作”,李广之死实乃无奈。他对国家忠心不二,却苦于才不遇时,机遇多舛,时间无多,最终只能以死明志,殉国以谢天下。

可敬可叹的李广,你의 忠烈已经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长河中。无论是生前的捍卫边疆,或是死后的鼓舞士气,都在无形中增强了我族的抵抗力与战斗力。所以,你的名字值得被千秋万代记住与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