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对话费俊:AIGC浪潮之下,艺术是守住人性的最后防线

作者:36氪
对话费俊:AIGC浪潮之下,艺术是守住人性的最后防线

费俊

12月16日,我们在全新亮相的751图书馆见到了费俊。当天的分享会主题为“创作的未来”,是首届「751科技文化节」中艺术与AIGC从业者们的对话环节。

作为首位分享嘉宾,费俊通过名为《新媒体艺术与人工智能:创作者的边界》的演讲,结合过往的艺术实践案例,探讨了人类创作者和AI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以及人机协同的创作模式。

在他看来,由AI赋能的人机协同,将成为未来艺术设计实践的一种常态。如何与人工智能协同,用哪种协同模式去共同延伸人类的创造力,才是对当下以及未来更有建设性的工作。

对话费俊:AIGC浪潮之下,艺术是守住人性的最后防线

费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某集体ART+TECH创始人,曾任2023央视春晚视觉总监,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联合策展人

采访是在费俊演讲之前进行的。上一秒,他仍在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准备。但当第一个问题抛出,他厚厚的围巾还没来得及摘,便随即从沉思的泡泡里跳脱,与我们开启热聊。

这一次,我们在一众专业的问题之中“夹带私货”,问了问他对MBTI、元宇宙、情绪疗愈、跨界以及马斯克的看法。

对话费俊:AIGC浪潮之下,艺术是守住人性的最后防线

《姿态云—姿态墙》,费俊 x 朱迪斯·道尔,互动装置,2013

万事大集:当初是什么让您决定从纯粹的视觉呈现创作,转向艺术与科技的跨领域创作?

费俊:要说从纯粹视觉的创作转向艺术与科技,其实不是很准确。我从本科学习版画这种相对“传统”的艺术媒介,到研究生阶段开始进入新媒体艺术领域。

这个转向本身有两个动力。一方面,版画作为传统艺术门类里一种相对自由的媒介,可以基于木板、石板、铜板、综合板,甚至是地上捡的一块砖头来进行创作。这种开放的边界,让我对艺术媒介本身的可拓展性有了非常开放的态度,也养成了我对技术媒介的探索习惯和敏锐度。

另一方面是社会本身的变化,尤其随着互联网科技不断影响我们的生活,我看到了它与艺术结合的全新可能。

对话费俊:AIGC浪潮之下,艺术是守住人性的最后防线

《有趣的世界》,费俊,互动影像装置,2019

万事大集:您之前说“过度的线上生活,会引发我们感官的碎片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边缘化”,这算不算是科技在削弱人与人的连结、削弱艺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

费俊:如今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数字的、虚拟的媒介来从事交流、工作和娱乐。我会强烈地感受到,与朋友的关系并没有随着朋友圈人数的增多而拉近,人们获取的信息看似在增多,但信息转化成知识的成本却在变高。我相信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这种基于虚拟媒介的生活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有异化能力。它一方面让人跟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之间产生割裂。关于这种异化的思辨,也一直在我自己的创作和思考之中,是一个延续的思考脉络。

我们是否能够利用这些科技媒介,再把人们从单纯的线上生活方式拉回线下?这种与新生活方式之间的张力,在今天非常有探讨价值。

对话费俊:AIGC浪潮之下,艺术是守住人性的最后防线

《水曰》,费俊,互动装置,2021

对话费俊:AIGC浪潮之下,艺术是守住人性的最后防线

观众可以通过私密性的语音输入方式来与池塘中的水“交谈”,而水则会以其原生的语言(涟漪)来回应

万事大集:「元宇宙」的热度似乎正在迅速减退,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是否会担心未来在运用这类新媒介的时候,出现类似昙花一现的情况?

费俊:无论是元宇宙、人工智能,还是之前的NFT,科技和资本界总是不断推出新的时髦概念。对于从事艺术与科技研究、教育,包括实践的人来说,一方面我们会非常敏感地去理解甚至学习这些概念背后的技术是什么。而另外一方面,我们又不断地试图和这些时髦概念保持距离,保持一种反思的姿态。

无论元宇宙的热度消退与否,事实上我们真正关注的不是这个概念本身,而是它背后所指向的虚拟与现实的混合愿景。也许从概念上来说元宇宙的保鲜度过去了,但它所指向的未来未必过气,依然有值得探索的领域。

如今,不断发展的AI技术可能会成为支撑元宇宙的重要技术路径。因此,我们既没有必要过度追求这些时髦概念所带来的红利,也没有必要因为某个概念的消失而忽略了整个宏观技术进程所带来的关于未来生活方式的想象。

对话费俊:AIGC浪潮之下,艺术是守住人性的最后防线

《预见:有趣的世界》费俊,互联网参与式项目,2020-2021

万事大集:您是否做过MBTI人格测试?怎么看待年轻人对这类测试的热衷?费俊:我做过一次但是结果忘了,哈哈。我还是把它当作一种娱乐来看,因为答案总让人恍惚:诶?好像和我是有相似性的。

看起来好像大家突然变得特别信命了。但我觉得对自己有一个认知这件事本身是积极的。当你为自己那些跟别人不太一样,甚至有点奇怪的行为和情感方式找到某种属性和同类时,你可能更容易接纳它。

负面的部分,就是它很容易宿命论。容易让人更消极地去面对自己那些所谓的弱点和特性,觉得“我可能就这样了”。

对话费俊:AIGC浪潮之下,艺术是守住人性的最后防线

《情绪几何3.0》,费俊x许晨阳x刘正奎,互动装置,2021

万事大集:在您近几年的作品中,为什么一直关注着观众的情绪且在「疗愈」这件事上不断探索?

费俊:我从2019年到现在一直持续关注怎么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来介入到心理疗愈领域。这里面有几个契机,首先显然是疫情,它让我感觉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有某种意义上的泛焦虑状态,需要获得更加积极的心理学效应。

另一个是从19年开始,我有幸与数学家许晨阳、中科院心理学家刘正奎一起进行艺术、数学和心理学的跨学科协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都对如何把情绪可视化非常感兴趣。而将情绪可视化的过程,正好实现了心理学层面的「情绪客体化」。只有当情绪能够被客体化,一个有心理问题(这里的心理问题并不一定指心理疾病,还包括一些情绪问题)的人,才更有可能接纳自己。

这是当代艺术和科技融合介入生活场景的一条路径,也是当代艺术进入社会领域的一条创作途径。它有巨大的舒压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实现情感情绪的输出。

对话费俊:AIGC浪潮之下,艺术是守住人性的最后防线

《情绪几何5.0》,费俊x许晨阳x刘正奎,互动装置,2023

万事大集:「跨界」似乎一直根植在您的艺术实践中?

费俊:其实我从来没有为了跨界而跨界,也不觉得它很时髦。我在这些所谓跨界的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只有跨界才可能把艺术带出传统意义上的「欣赏与美学」语境,来让它有更多进入到社会场域、发挥社会功能的可能性。

任何试图通过自己的创造性行为,去真正给一个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时候,必然需要跨界。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很难靠单一学科来解决。

对话费俊:AIGC浪潮之下,艺术是守住人性的最后防线

《时间没有开端,空间没有边界》,费俊 x 某集体,动态灯光装置,2020

万事大集:面对来势汹汹的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作者和普通人分别应该如何应对“被碾压、被取代”的焦虑感?

费俊:首先我相信人工智能必然是一个颠覆性的技术。它所带来的泛焦虑情绪和职业碾压,不仅针对艺术行业,而是几乎所有行业。在我看来,未来不学习人工智能的艺术家很可能被学习人工智能的艺术家所“取代”。取代什么呢?大概率是那些能够进行标准化操作的,尤其是以视觉艺术技能为代表的职业。

而那些真正拥有了艺术最内核能力的艺术家,是不可能被取代的。这个能力不是你是否掌握风格,掌握绘画技能,而是懂得如何反编码、反逻辑、反通识。它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可以不断颠覆既有范式和系统。

针对普通人,如果真正想把AI作为某种创造力的协同机制而非娱乐手段,首先需要 借助艺术来为自己建构自我表达系统,这种建构不够坚实,人就很容易沦为工具和技术的奴隶。

对话费俊:AIGC浪潮之下,艺术是守住人性的最后防线

《情绪日志》,费俊,数据生成影像,2021

万事大集:在AI深度介入创作的时代,我们是否应该继续把人置于创作主体的位置?

费俊:首先我并不否认机器本身作为一个创作主体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用狭义地从人的价值观和视角去看待AIGC,反而可能会拥抱一种不同于人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下的新创造力。

但另一方面,我觉得对于人本身而言AI就像一面透镜,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人还剩下什么,哪些是属于人性的部分,哪些是不可计算的部分。同时让我们反思艺术还剩下什么,艺术中最具创造力的部分是哪些,从而形成一种将人性价值最大化的艺术创造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在未来不再仅仅是一个高大上的职业,而是我们守住人性最后的一道防线。

对话费俊:AIGC浪潮之下,艺术是守住人性的最后防线

《情绪日志》,费俊,数据生成影像,2021

万事大集:在SpaceX的载人飞船成功将宇航员送入太空时,网络上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的进步,要靠「浪漫主义科学家们」来推动”,您认同这种说法吗?

费俊:我个人很喜欢马斯克,他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人。火星探索这种事情,也许更多人看重的是它作为一种商业项目的可能性,但我更愿意相信它就是个梦想,马斯克就是对深空充满了好奇。然而在现实中,真正浪漫且有想象力的科学家很少,一些在为人类掌舵的「舵手们」,其实是缺少人文情怀的。

我们在艺术与科技领域的探索,不仅仅是狭隘地利用科学家的技术来做艺术,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互动,来让大家有所感染,把艺术里一些不着边际的、浪漫的,甚至任性的东西传递给大众乃至科学家,让彼此在这个过程中,能多一种思考和视角。

所谓艺术的价值,不外乎就是能让人产生新的认知,是一种勇于挑战和颠覆的精神。

对话费俊:AIGC浪潮之下,艺术是守住人性的最后防线

《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WHOM(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数字艺术团队,虚拟影像装置,2020-2022

受访人|费俊

采访|馨羽

编辑 | 馨羽

图片|由费俊、某集体ART+TECH提供

图注|某集体ART+TECH

特别感谢|751科技文化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nyway万事大集”(ID:gh_b333f2c9ee3a),作者:馨羽,36氪经授权发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