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麦乳精到巴氏鲜奶,牛奶在中国的滴灌之路

作者:柒零年代的痘痘大叔

我是第一批享受独生子女好处的人之一。

除了每月五块钱的独生子女奖金外,还有来自十几里外的母亲供销机构购买小麦奶油来补充我的营养。这让朋友和亲戚羡慕不已,那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普通人的热情好客,比起给客人一碗红糖荷花蛋,要高档得体。

从麦乳精到巴氏鲜奶,牛奶在中国的滴灌之路

小麦奶油

中国人,特别是汉族人,几千年来一直在努力养活自己,历史上没有喝牛奶的传统或条件。这是许多中国成年人对牛奶不耐受的主要原因。乳糖不耐症,由于人体缺乏乳糖酶,不能消化乳制品中的乳糖,导致腹泻。事实上,人类在婴儿期携带乳糖酶。但在世界大部分地区,乳糖酶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如果乳制品在生长阶段继续存在,这一趋势就会中断。欧洲和美国的人们几乎没有乳糖耐受性问题,这要归功于他们的饮食传统和普遍繁荣的后工业生活水平。

从麦乳精到巴氏鲜奶,牛奶在中国的滴灌之路

中国最早的牛奶生产始于东北二十世纪初。受远东俄罗斯的影响,那里的农场为哈尔滨等大城市的富人提供制作黄油和奶酪产品的原材料。此后,上海、江苏、浙江、广州等南方地区的无产阶级跟随西方文化,牛奶饮用时尚兴起,出现了大规模的牛奶养殖。毕竟,战争、革命、运动、饥荒,中国继续在食物和衣服的漩涡中挣扎,牛奶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是虚幻的。

从麦乳精到巴氏鲜奶,牛奶在中国的滴灌之路

红糖鸡蛋曾经是酒店业的首选

20世纪70年代,上海人带着轻微的盈余开始普及白兔奶糖。据说添加奶粉和炼乳的白色焦糖可以顶上一杯七块牛奶。在我的记忆中,春节来访亲朋好友,白兔像个华丽的国王,周围有高粱般的点缀,周围都是那些画桃子、苹果、香蕉的水果糖;

从麦乳精到巴氏鲜奶,牛奶在中国的滴灌之路

20世纪80年代初的小麦奶油精华是第一个被推广的补品。小麦粉加奶精是真名。后来这种风景让位于奶粉,更浓烈更香的水更倾向于牛奶。只是客人来访,不再流行来娱乐酿造的奶粉,放出一些瓜花生,给平凡的心。

在1980年代中期,我第一次看到新鲜牛奶。附近有思维灵活的万户,建起了养牛场。他每天骑着一辆建筑摩托车,后座上装着两个铁皮桶,并定期送牛奶。大家用一个小锅装回去直接放在炉子上煮沸,牛奶皮醇厚。后来听说,这些私人养牛场都很小,饲养的都是淘汰病牛,挤奶环境也很差,卫生条件差,难怪有些人经常喝完酒后拉肚子;

从麦乳精到巴氏鲜奶,牛奶在中国的滴灌之路

煮沸的牛奶会有一层牛奶皮

进入千禧年,HUT的恒温牛奶热潮依然受到下层阶级和农村市场的欢迎,三聚氰胺丑闻阻止了中国人的爆奶消费。随着冷链技术的普及,城市精英更倾向于巴氏杀菌牛奶。巨大的需求和高负担能力使从新西兰到德国的牛奶公司加班加点地工作,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昂贵的外国品牌正在兴起,大多以还原乳的形式出现,也为中国乳糖不耐症推出了很多无乳糖或低乳糖产品。后来,在我去美国旅行时,我看到超市里的牛奶类别是脱脂和低脂牛奶,而且比一些瓶装水便宜。这也反映出我国的牛奶消费仍处于培养顾客"宽容"的阶段,欧美正在限制营养过剩。

从麦乳精到巴氏鲜奶,牛奶在中国的滴灌之路

脱脂牛奶在欧洲和美国很普遍

也许不一定有这么麻烦,让他们吃小麦奶精来代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