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全省唯一!临沭这个案例入选国家级案例!

作者:临沭融媒
全省唯一!临沭这个案例入选国家级案例!

为深入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决策部署,搭建“亩均论英雄”改革经验交流平台,2024年1月5日,中国信通院、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马鞍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交流会,会上发布了全国《“亩均论英雄”改革典型案例集(2023年)》,共收录2023年度改革标杆案例10个,优秀实践案例15个,专项创新案例20个。工信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现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临沂市临沭县深化亩产效益评价结果运用,《低效用地结“金瓜”企业“老树发嫩芽”》典型做法入选全国十大改革标杆案例,全省唯一。

全省唯一!临沭这个案例入选国家级案例!

会上,临沂市临沭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曹传民从筑牢低效企业提升“基础链”、抓实低效企业提升“处置链”、优化低效企业提升“服务链”等三个方面介绍了临沭县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典型做法。

全省唯一!临沭这个案例入选国家级案例!

-案例简介-

低效用地结“金瓜”企业“老树发嫩芽

一、背景和意义

从全国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节约集约用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意见》明确要求,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用地和低效用地。山东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意见》中指出,鼓励和引导有实力且有开发经验的企业参与低效用地再开发,全面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从临沂看,《临沂市深化亩产效益评价结果运用加快淘汰落后动能实施方案》(临政字〔2021〕135号)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亩均税收3万元以下的规上企业全部出清。从临沭看,一边是土地要素供应紧张、一些好项目落地没有土地指标,一边是已经供给出去的工业用地亩产效益低、甚至无产。面对工业用地综合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企业出路在哪里?全县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如何让大项目不缺土地、好项目不缺空间,是当前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临沭县按照“提升为主、淘汰倒逼、逐企分析、一企一策”思路,扎实开展低效企业提升行动,构建“联合会审、组织实施、长效管理”改造提升链,实现了土地集约、产业集中、发展集聚,初步探索出标准化、易操作、可复制的改造提升流程体系。

二、案例介绍

(一)系统谋划、科学设计,筑牢低效企业提升“基础链”。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实施方案、处置流程、责任分工,明确了整治什么、怎么整治、谁来整治,实现全流程系统推进。一是强化政策支撑,制定整治提升路线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书记、县长任“双组长”,5位县级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镇街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这项工作的统筹谋划、督导调度、实施推进。出台“2+N”低效企业整治提升政策顶层设计,(“2”代表《低效工业用地企业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实施方案》,“N”代表土地评估标准、行业控制指标、亩均税收行业标准参考说明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从开展内部挖潜、实施产业更新、依法依规有序流转、健全退出机制等方面全力解决发展空间受限、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推动低效企业整治提升。二是全面托清底子,下好整治提升先手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2020-2022年度低效企业土地面积、税收、用电量、排污等基本情况调查,委托专业测量机构对企业土地重新丈量,通过企业、镇街(区)、县直单位三方核实相关数据,精准认定低效企业,“一企一册”建立档案,累计摸排低效企业165家,占地面积6933亩。其中,规上企业35家,规下企业130家。三是部门协调联动,凝聚整治提升向心力。先后召开全县低效工业用地企业整治提升动员大会、全县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动员大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制定限期整改、并购重组、分割转让、收购储备“四张流程图”,明确财政、税务、法院、自然资源等单位职责分工,为各单位帮助企业整治提升提供遵循,使各单位密切配合、协同发力,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两年来,共召开联席会议36次,协调解决问题79个,税务辅导企业148家,补交税收2816万元,司法解决企业6家。

(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抓实低效企业提升“处置链”。结合低效用地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通过“改、收、并、法”等方式,实行“一企一策”,精准整治提升。“改”,即通过内部整改实现“自我提升”。对技术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创新型企业,引导其通过追加投资、规范经营、出租厂房等方式,提高亩产效益。“收”,即通过收购储备实现“腾笼换鸟”。对厂区内存在长期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和厂房,引导企业在政策范围内,将闲置土地和厂房分割转让给其他企业或者由政府进行收购储备。“并”,即通过并购重组实现“涅槃重生”。引导低效企业通过引进合作、资产重组、兼并等形式,引进优势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法”,即通过司法解决实现“价值重构”。对经营不佳濒临破产,成为“僵尸企业”的,引导企业通过破产重组、股权转让等方式对土地进行盘活,产生新的经济效益。

(三)健全机制、精准帮扶,优化低效企业提升“管理链”。建立帮扶、管理、考核等机制,形成工作闭环,确保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建立专班帮扶机制。建立“一企一专班”帮扶制度,从镇街、经济开发区抽调265人组成帮包专班,逐一走访低效企业,指导制定提升方案,助力企业改造升级。建立有序清退机制。严格实施差别化用电、用水、用气、用能、土地使用税、排污管控、融资贷款等政策,倒逼企业退出。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体系,定期调度企业整治提升情况,督促企业履行整改协议,形成现状监测、过程监管、效果监管的治理闭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从摸排量、盘活率、招商率、亩均效益提升率等方面,制定低效企业整治提升考核办法。对通过低效企业提升新增的税收,全额返还镇街用于镇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对推进缓慢、未完成年度任务的镇街,及时约谈主要负责人,形成以“亩均论英雄”的鲜明导向。

三、取得成效

(一)凤凰涅槃,实现低效企业“强”起来。通过鼓励企业规范管理、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措施,助推了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比如,山东扬名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建成科技创新平台,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从销售收入不足500万、利税不足40万元的初创企业发展成为销售收入近3000万元,利税260余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山田获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二)提档升级,实现闲置土地“活”起来。本着“应腾尽腾、该腾就腾”的原则,让闲置低效土地用起来。通过专项行动,全县累计有96家企业退出低效企业库,盘活低效土地和闲置土地达5780亩,累计45个新项目落地在盘活的土地上,新增备案投资53亿元左右,全县工业投资总量稳居全市前三,全县规上企业亩均税收由5.5万提升至8.2万,引进了山田锂电新能源专用碳化硅陶瓷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许多急切需要土地资源要素支撑的项目得以快速落地。

(三)动能转换,实现生态环境“优”起来。通过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提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序出清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企业,逐渐形成循环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链,实现改造、创新、提产、减排“多位一体”,推动了绿色发展,优化了生产生活环境。2022年,全县低效企业减少废气、粉尘污染13%以上。

四、可推广性评估

盘活存量用地是节约集约土地资源、挖掘用地潜力、破解发展空间不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与途径。临沭县深化亩产效应评价结果运用,再造“低效企业认定、整改计划制定、动态运行监测、倒逼政策兑现”标准化流程,高标准高效率纵深推进低效企业整治提升行动,不到两年的时间集中盘活低效土地和闲置土地达5780亩、亩均税收由5.5万提升至8.2万、废气、粉尘污染13%以上,实现了低效企业涅槃重生靓丽成绩单,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修复了生态环境、增强了工业高质量发展潜力,做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该案例对于工业经济面对亩均产出水平低、产业集聚程度低、新增项目落地难、固有存量保有难的“两低两难”困境的地区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来源:临沭工信

编辑:刘杰 王秀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