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枫桥夜泊》赏析,张继究竟写出了怎样的愁怨?

作者:杂谈小岛

说起愁,我们会想到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商隐的“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那么,你是否会想起张继这首《枫桥夜泊》呢?

这首诗,让张继在历代诗人中留下了名号,也让诗中的寒山寺成为了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这首诗,道尽了愁,也道尽了羁旅‬之情‬。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赏析,张继究竟写出了怎样的愁怨?

《枫桥夜泊》解析

我们先从整体来看这首诗,它以一个“愁”字统起全诗。

整首诗很简短的四句,作者先后用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客船、钟声,一共包括了9种景象。

江南水乡的夜景,本应该是充满浪漫惬意的,而在此时此刻诗人的眼里却是徒生幽寂、清冷之感。

远处的月,远方的寒山寺,与近处的诗人和客船形成鲜明对比;

清冽的鸟啼、寺里的钟声,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形成鲜明的对比;

红艳的枫叶、明亮的渔火,与这漫漫长夜形成鲜明的对比。

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忧愁顿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意。

《枫桥夜泊》赏析,张继究竟写出了怎样的愁怨?

张继的一生

张继,盛唐时代人(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早有文名,博览有识。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中进士。

年少即展露才华,高中进士的张继,仕途却非常坎坷。在中进士后,并未获取到官职,只能无奈归乡。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弃笔从戎,先后入检校员外郎、检校郎中,最后出任洪州盐铁判官。

在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内,张继先是妻子离世,而后张继也病逝于任上。

《枫桥夜泊》赏析,张继究竟写出了怎样的愁怨?

‬张继愁的是什么?

观看张继的生平,我们知道他是中晚唐人。这个时期的唐朝诗人,经历着盛唐的由盛转衰,如杜甫、如李白,内心都有说不完的惆怅与悲伤。

这首诗的背景,天宝十四年(755)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同一时间,有不少文人纷纷逃到当时比较安定的江南一带避乱,其中就有张继。

所以,张继的内心,我想有这些愁:

一是羁旅之愁:漂泊于这客船之上,身处他乡,江南再好,也不是故乡。所以,秋夜思乡,人之常情。

二是命运之愁。张继在中了进士以后,没有通过吏部的铨选,仕途并不顺,只能黯然返乡。而在这安史之乱的乱世中,人的命运也如孤舟一般不知漂浮何处。

三是家国之愁。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玄宗狼狈出逃,北方的百姓大量流离失所,一片生灵涂炭,开元盛世终究成了一梦,整个国家都岌岌可危。作为知识分子的张继,怎能不愁。所以最后他也选择了弃笔从戎,保家卫国。

《枫桥夜泊》赏析,张继究竟写出了怎样的愁怨?

彼时的诗人,心中这三种愁绪交织在一起,怎能不愁肠百结,也自然是难以入眠啊!

#文章首发挑战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