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梁丽萍:繁荣乡村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

作者:前进杂志
梁丽萍:繁荣乡村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

繁荣乡村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

□梁丽萍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总书记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指导和遵循,也进一步强调了乡村文化建设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作为乡村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乡村文化植根于千百年来赓续不断的农耕文明,具有独特深厚的人文价值意蕴和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承载着为乡村振兴铸魂筑基的重要任务,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软实力”所在。深入分析现阶段大陆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是焕发乡村文化时代生命力、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精神引擎作用、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

一、现阶段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文化是历史文明的积淀,具有的认知、教化、沟通、凝聚、传承、娱乐等方面功能,对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对于提升村民素养、丰富村民生活、传承乡村记忆、繁荣乡村经济、塑造乡村风貌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大陆乡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精神生活新期待、与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新成果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逐渐衰落凋零,乡村文化价值存在“虚无化”倾向。改革开放以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将广大农民从世代相传的传统农业生产和相应的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向城镇迁徙,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状况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资本下乡等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村民逐渐远离传统耕种,部分转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工业化、城镇化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农村劳动力和本土专业化人才“留不下”,大量青壮年向城市迁移,大量传统村落正在消失,传统文化记忆逐渐式微,乡村文化面临“断代”风险。乡村文化价值的虚无化倾向,意味着其对于农民群体的融合教化作用难以发挥,农民难以在农村生产生活中获得价值认同、意义和乐趣,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较低,乡村文化自信难以树立,由此导致,一方面乡土居民缺乏对于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自主意识,内生动力难以激活;另一方面乡土居民容易忽视或漠视乡土特色文化资源本身承载的经济价值,不能将资源资产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第二,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缺乏良性机制,乡村村落结构存在“空心化”倾向。一个时期以来,大陆乡村建设与发展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和传统村落为代价的财富增长和乡村建设模式。城市化狂飙突进,传统村落快速消亡,乡村记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逐渐流失,乡村结构趋向“空心化”。与此同时,在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中,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视不够,导致特色建筑、历史名胜、传统村落保护不到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原真性造成侵蚀,也给乡村生态环境和长久发展带来一系列挑战。

第三,乡村治理主体的内生动力尚未被激活,乡村文化治理功能存在“虚置化”倾向。现阶段大陆乡村治理主要依靠乡镇政府及村民自治组织。伴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及由此而来的人口分化、农村村民内部的阶层分化、经济收入分化等一系列农村社会形态的变化,乡村治理面临着农民自治组织效力不足、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热情不高、农村传统治理资源挖掘不充分等问题。特别是乡村治理体系与乡村内部的“村规民约”融合性不够,乡村文化的治理功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运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尚缺乏充足的内生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繁荣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党的二十大明确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并强调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系统工程。未来,要真正发挥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关键是按照党的二十大所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求,不断实现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治理价值,从而更好发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

第一,发挥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赋能乡村经济发展,建设“宜业”乡村。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产业发展相辅相成。以繁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经济建设,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和挖掘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赋能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文化与乡村经济深度融合。其一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特色,持续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如通过开发传统生产技术、农业器皿、古寨村落、自然景观、地域美食、风俗习惯等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乡村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同时利用文化产业强大的融合功能,与旅游业、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产业协同推进,利用“旅游+”“农业+”等多样化模式,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乡村文化产业品牌。其二要记住“乡愁”,留住人才,用好村民。繁荣和发展乡村文化,重在凝聚文化共识,唤醒乡村记忆,激发文化认同,重塑“精神故乡”,给予乡村居民及离乡游子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基于情感诉求引导本土人才资源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让更多出身于乡村、成长于乡土、学成归来的专业人才留在故乡,发展故乡,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奠定本土人才之基。其三是基层政府主动作为,推动城乡间各类要素的交流互动。基层政府要深刻认识乡村文化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文化资本作用,进一步强化乡村文化价值,吸引城市文化企业、相关机构深入乡村对接帮扶、投资兴业,从而丰富发展乡村文化业态,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助力乡村文化产业规模化、集成化发展。

第二,发挥乡村文化的生态价值,赋能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设“宜居”乡村。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关乎农民福祉和乡村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以乡村文化引导乡村生态建设,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和广泛利用乡村文化的生态价值,围绕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理念,保护乡村本色和传统文化,建设宜人宜居的特色乡村。其一要传承保护农耕文明。大陆农耕历史悠久,孕育并保有着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成为见证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2012年以来,国家农业农村部已分七批认定了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农耕文明,要以传承和谐天成的农耕思想、保护山水田园的乡村生态、建设守望相助的乡风民风、发扬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为核心,不断推动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连接乡村传统生活与现代文明的纽带。其二要传承保护村落肌理。在村庄规划、人居环境整治中,在乡村景观设计风格、建筑空间布局上,要延续好乡村传统格局和肌理,维护好乡村整体风貌和形态,形成民居、道路、农田、山林、水系的和谐共生格局,形成生态宜居、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将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乡村规划建设相结合,促进乡村美景、民间记忆与百姓创造相融共生。其三积极探索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模式,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目标,推动对孕育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保护;把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乡村建设行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村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既注重保护村庄传统肌理、空间形态和传统建筑,又修复和维护好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建设“宜居”乡村。

第三,发挥乡村文化的治理价值,赋能乡村“善治”体系,建设“和美”乡村。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是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千百年来,乡村社会发展中的道德标准、村规民约等礼俗文化,已经逐渐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精神支撑,在维持乡村社会正常运转的过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治理,关键在于挖掘和应用乡村文化所蕴含的治理价值,构建和谐乡村发展秩序,走好乡村“善治”之路。其一充分挖掘乡村文化所蕴含的“善治”资源。千百年来,乡土文化以一种约定俗成的非制度性规范构建着传统乡村社会的精神秩序,维护着乡村秩序。发挥乡村文化的治理价值,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借助乡村文化所蕴含的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亲切自然的风格,在潜移默化中规范乡民伦理道德和行为思想、提升乡民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和自主力量,督促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推动村民有效自治。其二是着力打造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围绕倡导婚事新办、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等文明风尚,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筑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持续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活动,建立村史馆、整理文献典籍、复原民俗活动等,让活态的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下去。同时,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乡村戏台等,拓展乡村文化阵地,塑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强化本土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其三积极构建乡村社区文化共同体。面对乡村原子化、离散化、松散化的社会结构,要以重建乡村社会生活为宗旨,以增强农民当地感、存在感与社会归属感为原则,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乡村文化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文化项目和活动安排,增进村民之间的日常联系与社会整合,从而建立起村民对于乡村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守望互助的邻里社会关系,提升乡村治理凝聚力。(作者系山西科技学院院长)

梁丽萍:繁荣乡村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

责编:刘永霞 刘玉琳

二审:赵凝

终审:段利军

来源:2023年第12期《前进》杂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