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揭秘:霸王项羽未渡乌江,是决绝还是无奈?

作者:趣说历史

“生为豪杰,死亦雄鬼。今朝忆项羽,岂愿渡江东。”这寥寥数语,生动地勾画了一代霸主项羽的豪情与悲壮,彰显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勇精神。然而,这位英雄当年为何选择不渡乌江,以期东山再起,而是选择了自刎?难道仅仅是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还是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

揭秘:霸王项羽未渡乌江,是决绝还是无奈?

楚汉之战,刘邦与项羽势均力敌,“丁壮疲于征战,老弱苦于运输”。项羽曾邀请刘邦单打独斗,以决胜负。这是否展现了项羽对天下苍生的怜悯之情?是否表明项羽选择自杀,意图结束长达数年的战争,为百姓带来和平?实则不然,与刘邦的决斗更像是项羽的计策,因为以项羽的能力,打败刘邦本是轻而易举之事,可惜刘邦并未上当。再者,项羽的好战与残暴,与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相去甚远。据史书记载,项羽曾坑杀二十万秦兵,焚烧秦朝宫殿长达三月之久;如此暴虐之人,岂会为了百姓而自杀?

揭秘:霸王项羽未渡乌江,是决绝还是无奈?

江南之地,乃项羽的势力范围,也是他崛起之地。即便在楚汉战争晚期,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尉等人仍对项羽忠心耿耿,尤其是南楚临江王共氏,甚至在项羽死后仍坚守忠诚,抵抗刘邦。若项羽顺利渡江,定能重整旗鼓,再次挑战刘邦,并非没有可能再次取胜。项羽从十面埋伏中突围而出,直奔江东,目标明确,就是要渡过乌江。然而,到了乌江口,他却选择了自刎。或许,项羽当时并非不想渡江,而是实在没有机会。

揭秘:霸王项羽未渡乌江,是决绝还是无奈?

《史记》、《汉书》、《楚汉春秋》等史书对项羽之死的描述,除了《项羽本纪》中提到项羽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备船以待外,其余并无记载项羽在乌江自刎的情节。相反,史书明确记载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于东城”等。汉王刘邦作为一代枭雄,怎会容许项羽渡江?为此,刘邦派遣大将灌婴追杀项羽。项羽在突围至东城时再度被汉军包围,混战中被灌婴所杀。而据考证,乌江与东城相距甚远,因此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更谈不上有渡江的机会而不渡。

揭秘:霸王项羽未渡乌江,是决绝还是无奈?

对于项羽不能过江的说法,部分学者表示质疑。根据《太平寰宇记》等资料,两汉时期的东城县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县,包括现今定远东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区、江淮分水岭、滁县西南境、肥东东境、全椒西南境,直至和县乌江的沿江地带。直到晋太康六年,东城县才单独设立乌江县。章学诚在《和州志补沿革》中曾指出,秦时乌江为九江郡的历阳及东城地,晋太康元年属淮郡,其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如故。这意味着在楚汉战争时期,东城是一个范围广大的行政区域,乌江属于东城县内。因此,司马迁所说的“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