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息肉会不会癌变?医生:这3种“息肉”,建议早切除,别不当回事

作者:莉雅医生

肠息肉代表着肠道黏膜上皮组织出现了异常突起,这些突起的形态和特性各异,有的微小如针尖,有的却大如葡萄。

数量上更是千差万别,有的患者可能仅有几个,而有的却可能整个肠道内壁都布满了息肉。肠息肉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其中包含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息肉。

根据它们的病理性质,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两大类。肿瘤性息肉,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其中又包括了息肉病和腺瘤性息肉等。

非肿瘤性息肉则包括了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等,这些息肉虽然并不直接转化为肿瘤,但也同样需要我们的关注和警惕。

息肉会不会癌变?医生:这3种“息肉”,建议早切除,别不当回事

肠息肉的存在,无疑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小的隐患。它可能导致肠道功能异常,影响营养吸收,甚至有可能演变成恶性肿瘤,威胁患者的生命。

01

肠道里为啥会长出“息肉”?

息肉的出现并非偶然,它背后隐藏着多种因素。其中,年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在经历着岁月的洗礼,息肉的出现几率也随之增加。尤其是步入中老年的人们,体检时查出息肉的几率会更大一些。

遗传,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家族中有息肉病史,那么你出现息肉的几率也会比普通人高出不少。

饮食习惯与息肉的发生也密切相关。长期保持低纤维、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再加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都会显著增加罹患息肉的风险。

息肉会不会癌变?医生:这3种“息肉”,建议早切除,别不当回事

便秘患者也是息肉的高发人群。便秘会导致粪便长时间停留在肠道内,粪便中的毒素会刺激肠粘膜出现慢性炎症,从而增加息肉的发生风险。

此外,炎性刺激也是息肉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炎症疾病,会导致肠道黏膜发生病理学变化,从而增加息肉的发生率。

02

息肉会不会癌变?

医学界经过深入研究和大量病例统计,已经明确得出结论:大约80~95%的肠癌病例都是由大肠腺瘤性息肉逐渐发展而来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肠道内的息肉生长初期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这使得许多患者错过了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机会。

息肉会不会癌变?医生:这3种“息肉”,建议早切除,别不当回事

然而,当息肉持续发展或是生长在特殊位置时,可能会出现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以及腹痛等症状。这些症状虽然不显眼,但却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提醒我们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消化内科的费保㼆主任强调,大部分结肠息肉在生长过程中都是悄无声息的,它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恶化,最终演变为肠癌。

因此,一旦发现肠道内有息肉,我们应该尽早进行切除手术,以阻断其癌变的通道,将其扼杀在摇篮里。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肠癌的发生风险,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主任李兆申教授也指出,年龄超过45岁的人群应该尽早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息肉会不会癌变?医生:这3种“息肉”,建议早切除,别不当回事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内的细胞更容易发生异常增生和癌变。通过肠镜检查,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肠道内的息肉和其他异常情况,从而有效预防肠癌的发生。

如果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正常,那么在未来5年、10年内患癌的风险将会大大降低,这无疑是对我们身体健康的有力保障。

03

医生:这3种“息肉”,建议早切除,别不当回事

腺瘤性息肉

当发现自己的体内存在腺瘤性息肉时,务必引起高度重视。腺瘤性息肉的恶性转化风险与其大小、组织类型和细胞增生程度息息相关。尤其是当腺瘤直径超过2厘米时,癌变的可能性高达50%。

不同类型的腺瘤性息肉也有不同的癌变率,如管状腺瘤为4.8%,混合型腺瘤为22.5%,而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更是高达40.7%。

息肉会不会癌变?医生:这3种“息肉”,建议早切除,别不当回事

大于2厘米的息肉

对于那些直径超过2厘米的息肉,尤其是那些紧贴肠壁、多发性且直径超过2厘米的息肉,其恶性转化的风险尤为显著。因此,及早进行手术切除是降低癌变风险的关键。

家族性息肉

这是一种遗传性多发性息肉,也被称为家族性腺瘤病。它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虽然较为罕见,但携带这种基因的人在发病时,大肠内可能会广泛出现数十至数百个息肉。这些息肉在发病初期通常不会引发明显症状,但如果不进行积极治疗,后期会有极高的癌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