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致敬!一等功臣

作者:网信望城

人民军队栉风沐雨九十七载,从星星之火到燎原胜势,从筚路蓝缕到强军兴军,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理想崇高、信念坚定的革命军人。战争年代,他们在枪林弹雨中不惧牺牲、出生入死;和平年代,他们接续奋斗、甘于奉献。

让我们走近从烽火岁月里走来的老兵,听他们讲述革命军事文物背后的故事,从中感受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致敬!一等功臣

来到王广家里,一张红色小方桌上面摆满了奖章、证书、报刊杂志等,这是王广和他的荣耀。他率先拿起一个红色盒子,上面赫然写着“一等功奖章”。盒子表面有些磨损,显然是饱受了时间风雨的洗礼。虽是如此,仍然充满光泽。

致敬!一等功臣

轻轻打开盒子,映入眼帘的是一枚闪烁的勋章。他和我们介绍道:“这是2000年获得的一等功连长军功章,当时还是比较惊喜的,能感受到上级对我的认可!”

致敬!一等功臣

从雷锋家乡子弟兵到一等功连长,王广的军旅生活注定不平凡。

1990年,18岁的王广从望城参军入伍。

1991年,一入伍便担任新兵班副班长。

1992年,王广获得北京卫戍区某师比武金牌,同年年底荣立三等功。

1993年,王广被评为北京卫戍区“优秀四会教练员”。

1995年5月,因各项工作成绩出色顺利提干。

2000年,荣获一等功军功章。

致敬!一等功臣
致敬!一等功臣

风雨一路、披荆斩棘,王广用雷锋家乡子弟兵的“钉子”精神,在军队践守承诺、吃苦耐劳,自觉用排头兵的标准要求自己,他的人生追求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恰是这枚勋章背后的精神载体。

“刚当兵的时候我投弹只能投20多米,跑个五公里都要吐,尤其是跑四百米障碍要2分多钟,射击经常跑靶。”王广初入伍时尚不适应。面对这种情况,他却毫不气馁,利用休息时间带着手榴弹到操场上去补火加练;晚上腿上加沙袋在营院里跑10公里;苦练射击……新兵训练两三个月左右,他的各项成绩都达到了优秀标准。

致敬!一等功臣
致敬!一等功臣

此外,王广不断提高军事理论水平,坚持学习《现代兵种》、《军事学术》、《外军研究》等杂志刊载的现代军事知识的同时,坚持搞技术革新,取得了“便携式照明具”、“夜间快速定向器”等5项革新成果。

“过得硬必须军事精,高标准要求自己,为大家作出表率。”王广如此说道。然而他却坦言,这份勋章背后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努力,是代表着所有战士们,是他们用担当和使命托举起的这份荣誉。“我只是做了平常的事,荣誉是属于大家的。”

致敬!一等功臣

事实上,王广对士兵们是出了名的好。一直以来,他始终把战士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像对待亲兄弟一样关心帮助他们。

河南籍的士兵陶万柱家庭十分困难,条件极其艰苦。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王广主动带领战士们募捐,为他筹集善款,改善家庭情况。而陶万柱也不负所望,成为了一名优秀士官。

回忆起这枚勋章背后的故事,王广感慨颇多。作为那段岁月的见证者,他书写出了自己的精彩故事。时至如今,他也一直在赓续英雄精神。他投入到红色宣讲中,结合亲身经历,向越来越多人讲述当年保家卫国的故事,让爱党爱国教育更生动立体。

热血与使命凝铸起军功章的闪耀

一枚枚军功章背后的故事诉说着

历史还未散尽的滚滚往事

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仍在眼前

英雄从未远去,英雄精神长存

来源:望城视界

编辑:田思宇(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