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矫健的水獭,美制M76水陆两栖运输车

作者:兵工科技

好消息,兵工科技2024年第7期《朝鲜试射新型高超音速导弹》全新上市,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兵工科技快讯或者扫描文中二维码进行购买!

代号为“水獭”的M76水陆两栖战车是一款服役于上世纪50年代的战车,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制,采用了当时刚出现的一些新技术,比如发动机前置等。作为一款履带式战车,“水獭”可以在水面上行驶,履带上的防滑钉和橡胶板,可以让“水獭”水陆两栖运输车在沼泽地带行动自如。

矫健的水獭,美制M76水陆两栖运输车

“水獭”M76水陆两栖战车

接盘侠的新收获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陆战队规模急剧膨胀,成为美军在两栖登陆和岛屿作战中当仁不让的主力,为了在登陆中抗衡敌方反登陆兵力,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了大量坦克和装甲车辆。但在早期的几次登陆作战中,一线指挥官们发现,不仅被寄予厚望的坦克经常陷在松软沙地中沦为敌方炮火的活靶子,就连各种轮式运输车辆也往往是自身难保,即使在深入内陆扩大战果时这些装甲车辆也经常被泥泞地形所限制,从而陷入“水牛掉井里——有劲使不上”的窘境,这一点在太平洋战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海军陆战队和陆军都引入了M29“黄鼠狼”(Weasel)系列运输车作为补充,该车虽然防护较差,但车体轻便,不仅通过性强,可以穿越普通履带式车辆无法通过的浅滩和水网地带,甚至能直接穿越雷场而不会触发反坦克地雷和反步兵地雷(爆炸时可以炸断履带),因此被广泛用作人员和车辆运输车、装甲指挥车、装甲救护车和装甲架线车等。

虽然M29系列性能尚属优良,但随着时间推移,其性能已经无法满足美军需求,因此引入下一代水陆两栖运输车就显得势在必行,M76应运而生。由于其具有水陆两栖的特点,因此还被赋予了“水獭”(Otter)的绰号。

矫健的水獭,美制M76水陆两栖运输车

保存至今的一辆美国陆军涂装的T46E1原型车

极致轻薄

M76为全履带式结构,车体全长为4.9米,车体宽度为2.5米,车体高度为2.31米,战斗全重为1.5吨,这样的体积和重量对比下来,非常容易就可以看出其“薄皮大馅”的本质。与同时期的美制装甲车辆相比,M76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轻”字。

为了追求“轻”,该车采用了在当时堪称是惊世骇俗的全铝车身结构,从而在保证结构强度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整体车重,当然这也造成了其防护能力的极端不足,为其之后在战场上的一系列表现埋下了伏笔。

与强调防御的其他装甲车辆不同,M76的发动机舱即位于车头部分,驾驶舱则位于其后上方,结构上颇类似于民用载重卡车。该车采用一台大陆AIO-268型气冷4缸汽油发动机,该发动机由航空发动机改进而来,额定功率为130马力,最大公路机动速度可达50千米/时。

值得一提的是,M76的负重轮为类似卡车轮胎的充气式设计,这不仅降低了全车的车体重量,也为其在穿越松软地面和涉水时配合宽度为30.1英寸(约合76.5厘米)宽度的履带提供额外浮力。M76采用扭杆悬挂,每侧各有2个悬架,每个悬架连接2个车轮。

矫健的水獭,美制M76水陆两栖运输车

一辆投入越南战场的M76,其油箱位于车体侧面后部,固定武器座未安装机枪

作为一种具有两栖能力的装甲车辆,M76的车头部分为船形结构,有利于其在涉水时降低阻力。为了提高水上机动性能,M76不仅可以利用履带划水,还在后部的牵引钩下方安装一个螺旋桨式推进器,使其最大水上速度达到5.3节(约合10千米/时)。当车辆在水中需要转向时,一侧履带停转,从而形成阻力,使得车辆在差动作用下完成转向。

M76的驾驶舱为双人布局,其中左侧为驾驶员席位,右侧则为副驾驶席位,两个席位之间由包裹着传动轴的大型圆柱形结构分隔开,副驾驶不仅需要辅助驾驶员操作车辆,还需要在战斗中操作全车唯一的固定武器——位于其席位顶部的一挺M2HB型12.7毫米机枪。驾驶舱后部为人员和货物舱,可以最多容纳8名士兵和总计3000磅(约合1360千克)货物。

由于其他装甲车辆并不具有较强的通过能力,因此M76和其“前辈”一样被赋予了较强的牵引能力,该车在人员和货物舱内配有一个5000磅(约合2268千克)级的拖曳绞盘,可以拖拽各种轻型车辆。

矫健的水獭,美制M76水陆两栖运输车

一辆加装了“炮台”防护的M76

冰火两重天

在越南战场上,M76充分证明了其“水獭”的绰号并非浪得虚名——虽然身形(相对于其战斗全重)非常高大,铝合金装甲防护聊胜于无,仅有的一挺M2HB与其说能为其提供自卫能力不如说是更容易让其遭到火箭弹攻击,而且故障率奇高,但却能在水上行动自如,甚至于能穿行在其他水陆两栖装甲车(例如LTVP系列)都无法通过的地域,“无视”各种水中障碍物,在扫荡任务中起到的作用甚至不亚于坦克。

矫健的水獭,美制M76水陆两栖运输车

兵工科技杂志微信商城,长按或扫描二维码进店购买

虽然M76具有可封闭的人员和货物舱,但乘员经常选择坐在车顶,一方面是由于越南战场环境湿热,长时间作战封闭舱室中容易出现中暑等症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该车车底没有防雷设计且没有射击孔,坐在车顶有利于搜索周围敌情,并在遭遇伏击时使用携带的轻武器发扬火力,同时在遭遇地雷时减少自身伤害。为了加强防护,一些车组选择就地取材制作附加装甲,包括在车窗上附加金属板以及在M2HB机枪座周围附加环形装甲(这一装甲被称为“炮台”)。

随着越南人民军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武装力量不断壮大,不仅深入其根据地执行扫荡任务的驻越美军已经几乎没有“安全”的时刻,甚至在“后方”的二线单位也经常遭到袭击,由于M76缺乏防护,因此一旦遭遇攻击车组成员往往伤亡惨重。除了在越南战场,M76还曾在极地地区被使用,使用结果表明,该车不仅能在热带环境下发挥出色,在严寒气候下同样运作良好。

矫健的水獭,美制M76水陆两栖运输车

越南战场上,一个正在通过沼泽地带的M116车队

未停止的接力

虽然M76在越南战场上损失惨重,但依然体现出了不俗的战术价值。而在该车逐渐推出现役后美国海军陆战队也并没有将这一车型一“退”了之,而是以后继型号M116“哈士奇”(Husky)予以替代。相比起M76,M116车体更大,设计更合理,即使在退役后也依然在美国民间被使用。

就在美军发展M76这类车辆的同时,其他北约成员国甚至一些华约成员国也发现了此类车型的战术价值,并且推出了一系列同类产品,最终形成了“全地形车”这一新概念。这些车辆普遍不追求较强防护,但通过能力较强,并且运载量大,不仅可以用于作战,也可用于包括科考、勘探等在内的民用用途,至今依然广受欢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