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7万平方米的“柳暗花明”人民大会堂这样建成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17万平方米的“柳暗花明”人民大会堂这样建成

制图:程岩

17万平方米的“柳暗花明”人民大会堂这样建成

人民大会堂(北京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17万平方米的“柳暗花明”人民大会堂这样建成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17万平方米的“柳暗花明”人民大会堂这样建成

北京工人体育场(图片: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7万平方米的“柳暗花明”人民大会堂这样建成

北京国宾馆(北京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插画)

17万平方米的“柳暗花明”人民大会堂这样建成

华侨大厦(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在天安门广场矗立着人民大会堂,这是中国第一大政治建设项目。它的创建是为了纪念国庆10周年,这是一座170,000平方米的建筑,仅用了10个月就完成了。

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阳嘉岭举行了七次重要会议,这是一个没有电灯的破旧场所,毛泽东提议在会上为数万人建造一个大型礼堂。

人民大会堂矗立在长安街南侧,凝聚着一代人的期待和智慧,也与时代的脚步相伴而行,直到今天。

首都的"十大建筑",包括人民大会堂,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头1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象征。

七轮程序,易于起草

现年87岁的北京建筑设计学院教授李国生,是人民大会堂的"活档案",参与人民大会堂建设时年仅25岁。

李国生回忆说,人民大会堂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十大建筑"中最难的,没有宴会厅、大会堂、中央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的参考资料。

1958年9月8日,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广东华南理工大学等17个省(区、市)的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竞争"。他们日以继夜地加班设计,通过反复的评估、持续的审查、筛选和评价来获得最佳解决方案。

在布局设计之初,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万里要求大会堂总建筑面积不得超过7万平方米。"根据这个领域,人们一遍又一遍地做这件事要困难得多。"李国生说。新中国成立10周年是倒计时的第一年,没有成型设计。

时任北京市规划局设计院建筑师赵东志多次提出,禁区与大小和大小之间的差距一定要打破。在第七轮讨论中,赵东志和他的同事沈琦提出了一个远远超出限度的规划,估计建筑面积为15.8万平方米,占规划面积的188.89%。

北京建筑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熊明回忆说,赵东钊从天安门广场总体规划出发,认为7万平方米与广场规模不相符,从而提出了增加宴会厅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组成,形成一个更大的综合体的思路, 这个想法为该计划的制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8年10月14日,刚从国外回京的周恩来总理连夜审阅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北京市规划局提交的三份方案,经过仔细比较,选定了北京市规划局赵东志等人的方案。

1959年1月20日,周恩来总理召集了4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讨论这个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工程勘察设计硕士马国新从参会人员的记忆中还原了周恩来的几个要求: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大而宜。

"党领导下的伟大合作"

大会堂占地约170 000平方米,总共需要400个工作日才能建成。建筑商在短短280天内完成了主要项目。在高峰期,超过15,000名工人在建筑工地工作。

当时,要求在1958年10月21日原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初步设计,10月25日制定基本规划,为建设单位开工提供条件,10月28日正式开工。在日程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侧测、侧设计、侧施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一次伟大的合作。李国胜表示,周总理亲自参与设计的所有方案决策过程都交给了院子,有很多参会人员,如声学专家、钢结构部分钢结构设计院、钢结构研究所要负责;施工材料及加工,来自全国200多家单位。

李国胜介绍,当时的设计师除了完成图纸外,还要配合施工,经常连续两个晚上加班,到第三天不知道去哪里下车。1959年3月初,钢结构的所有图纸都已完成,共有3,600多张钢板。"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靠的是努力。

大会堂宽76米,深60米,中间高32米,所以在这么大的空间里没有柱子,无论你坐在哪里,都能看到讲台没有阻塞。

当周恩来提出"视野畅通无阻"的要求时,设计师决定使用大跨度钢桁架代替柱子作为支撑。这意味着在东西两侧的大墙上安装12 x(一个轮廓 - 记者注),以及一个跨度为7米,跨度为60.9米的大型钢框架。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是如何悬在几十米的空中的呢?

三天后,一位老工人有了一个想法:在人民大会堂的两面墙上竖起两个字形,以墙为支撑点,进行提升。按照这种方法,两边的工人一起工作,大钢架慢慢抬起并成功悬挂。

1959年5月下旬,在项目完成仅三个月后,礼堂进入了复杂的内部翻新阶段,铺设了地板,天花板需要从地面铺设。一位经验丰富的货架工人提出了一种"高空杂耍"的方法:一根冷杉固定在钢桁架上,另一根挂在半空中,工人离冷杉有几英尺远,头朝下冷杉,挂在半空中,挂在悬挂的架子上。

结果,礼堂被划分为八层空间,从地面到屋顶,4000多名工人有条不紊地协作,原本需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任务,只有40天。

当时作为清华大学学生参加过冬季施工的北京建筑设计院前总工程师罗建民回忆说,人民大会堂是自力更生的典范。它以中国自身需求为目标,注重"技术人员、干部、工人的结合",特别是向工人学习。立体八层脚手架,地面和屋顶施工,都体现了工人的智慧。

它属于人民

"谁是建筑界十大建筑师?"其实是周总理。"马国信说。"周恩来总理是名副其实的'周'总理,一切都经过深思熟虑,"主持人民大会堂建设的建筑师张伟说。

在东西向的大会堂四大台阶坡道设计中,周恩来审阅了设计图纸,亲自到皇家河大桥对讲大厅的大楼梯台阶进行测试、摸索,然后与设计的层次和比例尺寸进行了对比。最后,与张伟等人一起,将坡度设计方案缓慢,分为两段。这样,登线的人可以休息一下,不会累;

人民大会堂开会时,有一些年长的代表担任主席团成员。周恩来考虑到他们要用轮椅进出,建议他们铺设一条车道,直接通往西门南北两侧院子的入口。

对于5000宴会厅,张伟最初设计的厅内高周低,似乎显露出主。周总理说,这是不可能的,我们都是平等的,让每个来参加宴会的人,都没有客人的意识。

张伟曾说过,周恩来从实际感知的分析,经常让自己走在数字化操作和画线时,在柳树天黑时通常的思维错误。

今天,市政厅圆顶的中心设置着直径为5米的五角星光,三圈水波纹的暗槽灯环绕着星星,类似于灿烂的拱门。而天花板的弧线与墙体有一个大圆角交界处,使上下全部合二为一。马国信介绍,这种"满天繁星"的"水天天"的感觉,也源于周恩来的灵感"夕阳寂寞一起飞翔,秋水一起长日"。

"总理虽然没有建设,但可以更全面,更长期地思考。马国新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庆网记者,周恩来知道,大会堂的建设期特别紧张,可能还有很多遗留问题,提出要在一年内完成,五年的维护,"留有余地"。

后来的现实也是如此。人民大会堂新增了台湾厅、澳门厅等,可以找到多余的空间。

毛泽东将大厅命名为"人民大会堂","因为它属于人民"。作家兵昕在《走进人民大会堂》中这样描述道:"走进人民大会堂,让你突然崇敬下来,仿佛一滴水走进大海,感受一滴水的渺小,感受大海无尽的宏伟。"

张毅,中庆日报、中庆网见习记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