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五四青年节源于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当代青年重任在肩,使命担当,要以创新精神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广大师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今天我们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的主角同样是来自北京大学,她就是侯逸凡,16岁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棋后,18岁进入北大,24岁就读于牛津大学,29岁回归母校,成为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的一名青年教师,奋斗所到处,青春恰自来。侯逸凡的精彩故事还在延续。据侯逸凡介绍:“其实我是在2023年夏天重新回到母校北京大学,进入体育教研部,作为一名青年体育教师,在次之前我的身份也是经过几次转变,也可以说是有一些微调,主要是从棋手到学生,再到老师,主业还是围绕着国际象棋。”
据侯逸凡透露,此前自己在深圳大学主要还是培养国际象棋专业的学生运动员,并在深圳大学组建了高水平的国际象棋队,连续两年夺得全国国际象棋大学生比赛的冠军,而在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目前没有招收本科专业,从上学期开始国际象棋在北大也成为体育必修课的选择之一,自己的主要工作还是全校公共体育课当中国际象棋基础内容以及相关交叉学科来进行讲授。”
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侯逸凡也是对于莘莘学子提出了殷切的期望:每个人的追梦之路还是要自己来确立,“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在这里祝广大青年朋友节日快乐,希望大家在追梦的过程中,享受这一路的风景,目标固然重要,如果享受过程的话,你会有不一样的体悟。
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是非常重要的,尽量不要被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认知去引导你前行,而是在这样大环境下,如何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前提下,去发现一些自己喜欢和想做的事情,并且坚定地向前走。我觉得青年朋友既要有一个追梦的旅途,也与此同时也不要因为追梦,而忽略了身边许多美好的风景。虽然我今年才30岁,但是感觉最近这十几年过得非常快,一眨眼,我就从一位青年大学生,到了而立之年,人生这段旅程其实是非常短暂的,要尽量享受过程,当回首往事之时,不要让青春留下遗憾。”
侯逸凡表示,“过去将近20年的时间,自己还是相当活跃的棋手的状态,但是作为棋手自己也没有完全同学习、工作分隔开来,当时我也记得自己读大学的时候,也有不同的声音,‘作为棋手的黄金期,应当全力备战参赛’,当时我觉得读书学习知识是一方面,开拓视野是另一方面的需求,同时也是在适当的年龄享受校园环境、校园氛围,跟老师和同学交流、参加社团活动,它是属于当时那个年龄段应当完成的人生课程,而这种通识素养的培养,如果晚了十年再去经历,那感受会完全不同,此后,我在工作之前,作为一名职业棋手,无论国内外都还是比较积极地去参加国际象棋方面的推广活动,比如国际棋联在东南亚和南美洲进行的一些列的国际象棋推广工作,主要是让当地人感受到国际象棋这项运动的魅力和乐趣,也让我尽早的去亲身经历与全世界不同行业、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群进行交流。”正是国际象棋这项运动让侯逸凡打开了世界的大门。
对于学术研究,侯逸凡表示首先北大“兼容并包”的学术主张,为她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研究氛围,而更让她感兴趣的是北大的创新环境,“首先我觉得学术研究是一项不断探索和完善之路,如果你不是积累到一定程度,你是难以清晰地认识自己处的阶段,当然目前自己显然还是在初级阶段,另外重回北大,首先北大这种‘兼容并包’的环境,可以让不同背景、文化和特长的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能在北大校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定位,去展开自己的研究、事业,还是交流活动,这样一个氛围是自己所喜欢的,同时‘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的环境也是我非常喜欢北大的一点,你会感觉到身边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尽管他们是不同的专业,其实都是在进行学术研究方面的创新,或是学习上思考方式的一种创新,还是讲座和交流活动方面事务性内容上的创新,比如体育教研部近些年打造的智慧场馆和数字化课程等等,这样与时俱进的创新,都会让你感觉到北大有一种非常鲜活、充满活力的环境,无论是当初自己做学生,还是现在回来工作,都非常享受的一点。”
同时侯逸凡坦承自己看重的不仅仅是北大这个平台,“无疑在北大会有很好机会去进行学术交流和人文交流,会有更多可能性,但我更看重的其实是人,我觉得人可以影响环境,可以引领团体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燕园里的同仁,无论是领导、老师还是学生,尽管大家背景有可能并不相同,但是大家都是有共性的,无论是创新,还是追求自己的目标,其实大家会带来共同的语言。在北大的求学时光,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未来的职业选择,碰到了其实可以称之为我人生当中的伯乐,老师不仅仅是讲述一门课程,他擅长自己的研究领域,他可以给予你方方面面的指导,不会让自己教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个样子,而是会根据你个人的情况,从你的角度去思考,用他个人的经历,给你提一些建议;与此同时,在你状态有些漂的时候,会给你适时的提醒,‘你是不是应该沉下心来,想一想自己未来的方向!’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段求学经历,让我觉得老师教书育人,在人生的一些节点上,确实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这也让我受益匪浅。因此将来我能否用自己的经历,一些成长的体悟,在体育教育、体育文化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同更多的人去分享。在年轻人感到困惑和迷惘之时,给他们以启发,不是教导他们如何去做,而是同年轻人更多地去交流,这对我来说是有成就感和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这也是后来我在择业方面,最终还是选择来的高校的原因吧!”
侯逸凡明确表示,“在高校教学依然是自己非常主要的工作,人才培养是核心。但是你的学术素养和研究也是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与其说是兴趣,不如说是必须要完成的使命,如果自己围绕国际象棋,或者是智力运动,能够去开展一些跨学科的、有意义的研究,这本身就是对国际象棋运动的一种全新的定位,因为目前在体育领域里,大多数的学术研究主要就是以下几个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产业和健康校园等等,其实更多的都是研究传统的体育项目。
在国际象棋这样的智力运动方面的定位还是更为多元化,有其特殊性,一些观念性的研究,也更多的是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领域里展开,这方面确实还有许多探索的空间,如果能够进一步加以推动,也是大有裨益的一件事,因为从自己作为棋手的职业生涯,读书、工作,一直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去推动国际象棋这项运动在某一项规则制定得更加完善。”
据侯逸凡一直以来都认为国际象棋不仅仅是只有竞技属性的一项智力运动,“这一点至少在我10几岁的时候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位,虽然国际象棋作为一项运动当然具备竞技属性,我们有世界冠军体系、大奖赛等等,但是我更愿意去探索它的一些非竞技属性,比如说它与教育的结合,与时尚元素的结合,在国际象棋竞技方面,无论是运动员的人才梯队培养,还是教练员和裁判员的体系,都趋于完善,但是国际象棋的市场化推广和拓宽的一些交叉学科方面,还是缺乏相对应的人才储备。”
逸凡表示,“国际象棋是一项全球性的体育运动,据国际棋联去年的统计目前国际棋联的会员成员协会数量已经超过了200个,规模仅次于足球,国际象棋全球参与的人数和范围都非常广泛。”
尽管国际象棋运动是一项国际化程度化非常高智力运动,但谈到她一直挚爱的这项事业,侯逸凡直言国际象棋急需改革,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国际象棋有一个‘先天不足’,就是它缺乏观赏性,尤其是慢棋,如果我们都不懂的体育项目中,看一场三大球的球赛,欣赏一场花样滑冰,甚至是一站F1大奖赛,观看这些比赛一大特点就是很刺激,观赏性强,肾上腺素飙升,观众还能为自己喜欢的运动员加油,呐喊助威,可以形成互动,但是如果是国际象棋的慢棋比赛,现场的观赏性不足,观看的棋迷也不能同棋手交流,现场手机要静音,也不能加油,助威,除非我是真的喜爱这项运动,愿意去思考,否则没有人愿意去坐那么长时间,来关注国际象棋比赛,所以这种先天的观赏性不足,是国际象棋需要去克服的,尤其是现在这种短视频、短文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是一个巨大碎片化经济不断涉入的时代,可能沉下心来去看一本书的时间都少了,更别说是静下心来看一场几个小时的慢棋,这是不可避免的时代发展的结果。”
“作为一名国际象棋的从业者,你不能改变目前这个现状,要求大家去慢慢地欣赏高雅的国际象棋比赛,那样是肯定行不通的,更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同现今这个时代的环境和氛围相契合,我们必须要保留国际象棋这个项目传统的特性,它需要深度思考,运筹帷幄,与此同时也需要加入更多创新的元素,做到更接地气。本来国际象棋这项运动要学习和入门并不难,但是为什么让人觉得有些高高在上,完全可以打破这样的刻板印象,而且从事这项运动的棋手也不是非要与世隔绝,非常聪明,其实这都是要因人而异,国际象棋只是一项竞技运动,它对于参与棋手的智力和心理方面并没有特殊的要求。”
谈到未来的目标,侯逸凡坦承不会用宏大的计划来禁锢自己,“其实我一直以来的风格就是制定一些短期的目标,不会有一个五年或者十年的规划,当然工作当中会有这样的计划,那些更多的是依据工作整体发展的需要,就我个人而言,我会用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来鼓励自己一直不断地去前行,如果这个规划太遥远,可能过程中会有一些变数,到时候是及时调整,还是执着向前,由于我的性格容易犹豫和纠结,确实会有一些不确定性,但目前自己在北大是一名青年教师,主要的职责还是教书育人,这方面我希望自己不仅仅是作为一名曾经的国际象棋职业棋手,一名运动员来分享一些体育精神,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帮助同学去触及一些体育相关课程的学习,对他们的大学生涯有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希望通过这样的人才培养,帮助同学们在探索适合自己发展之路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地清晰和坚定,这才是人才培养的重点,而不是通过学习掌握了多少技能,而是这段学习的经历,对同学们的整体素质有所提升。”
这就是侯逸凡,作为北大青年教师队伍中的“新人”,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也会在追梦的过程中不忘停下来,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用奋斗的青春书写属于自己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