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张耀华有什么故事?

作者: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

张耀华,北京动物园饲养队副队长。

关注它们的饮食、关心它们的健康,当时整整三十年的时间、他就这样与动物朝夕相处。从自己内心里头,自己就觉得动物就是人类的朋友,只是语言没法沟通的问题,所以说时间长了以后呢、从饲养上慢慢慢慢就体现出来这个人跟动物之间的朋友关系,就是说有些动物你爱护了它、你关注了它,它也关注了你。

这头河马叫做津津,当时今年十九岁,张耀华第一次与它见面是在1993年,那时候这头小河马只有四个月大。接津津的时候也是自己一生中头一次看见大型动物母子分开的这种感觉,当时自己看到这个母亲,决定以后、拿走,把这个小崽拿走,完了以后天津饲养员就把这个门、津津的妈妈上岸以后,用闸门的方式给它截开,截开以后津津的妈妈马上就意识到这个小崽跟它要分开,回来以后就冲撞这个门,但是它再撞也撞不开这个门,小崽又隔着栏杆、跟它妈也是不依不舍。津津与妈妈的离别,让张耀华深为感动,所以、在那之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对津津总是关爱有加。1996年病了一回,将近四十多天,一口不吃、一口不喝,就在这里头来回溜达,或者在这一趴,两腮的地方赤红赤红的,当时很难发现它有什么毛病,我们兽医给它打针、处理各方面,做了好多治疗,就是一口不吃、不喝,从南方给它进了好多新鲜的青饲料、也不吃。四十天不进食,津津厚实的脂肪几乎消耗殆尽,生命也危在旦夕,张耀华分外着急。自己就无意中看到一个空调下边长的嫩芽,一个钟头给它剪了四两,回来以后、搁到嘴边一口就吃了,自己还说真给脸,然后又号召我们班组的职工又下去找来剪子、找带空调的地方给它剪,一天给它剪了二斤多、也给吃了,从那天开始、一点一点就开始恢复了。津津终于恢复了健康,不久还做了妈妈,到当时那年、它已顺利地产下了八头小河马,成为了北京动物园的“英雄母亲”,张耀华为此倍感欣慰。做动物饲养员整整三十年,张耀华自己也说不清他到底养过多少只动物,但是对每一只动物、都像对津津一样,他付出了全部的情感。养动物,七分的责任、三分的技术,不见得技术多深,但是责任必须到位,自己跟年轻的饲养员讲课也这么说,圈一只老虎,不见得非得高级工程师圈进去,圈只老虎、过去怎么圈,它也不进笼子,年轻的饲养员过去一跺脚、这个老虎一害怕就进去了,这不见得是技术,这就是动物和人之间的一种人为的感觉,所以你就得了解这动物,到什么情况下、它想进哪、想走哪,想吃什么、想干什么,那就平常你对动物的观察、就是行为上一些表现,你得体现出来,但是这些东西有些说、可能说不到一块儿,但是你必须得喜欢,你要从心里不喜欢这个动物、你就别提你能养好动物了,这不可能。

喜欢动物才能养好动物,这是张耀华做饲养员整整三十年总结出的经验。1982年,张耀华进入北京动物园、成为检疫场的饲养员,当时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每一头动物在入园前都要进行检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动物园加强动物的搜集工作,大量的新动物陆续到来,张耀华的工作就是饲养这些新动物。它动物来了以后,它当时生活的环境跟你这儿的环境截然不一样,作为动物来讲、它装了笼以后,火车也好、飞机也好,运来以后,它就等于被捕杀似的、它不知道这种感觉,就跟咱们人似的、装到箱子里、塞到笼子里头,给你拉到外地去、你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将心比心,张耀华经常这样换位思考,他发现、对于新来的动物、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排解它对新环境的恐惧。从日本来过一个黑猩猩,当初来的时候是六岁了,人家来的时候都有档案的、叫毛毛,小猩猩放出来了以后,特别的漂亮,那个猩猩看着自己、趴在那儿,那种发怵的那种眼神,发怵的感觉、求助的感觉,往前错、它也知道你是人、跟原先养我猩猩的人一样,应该都是人,但是这个人的感觉他不一样,又想过来 又不想过来。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这一切让黑猩猩毛毛焦躁不安,它的情绪该如何安抚,张耀华说、这考验一个饲养员的经验,也考验一个饲养员对动物的感情。自己大胆地进去抚摸了它以后,它一下抱住自己,好像见着那个求助者、抱着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举个例子,如果自己要是胆小、或者对它没有感情的话,自己一掐它胳膊、给它扔一边去,这只猩猩它终身能记住你、它不会再往你身上扑,有可能它大了以后、它没准能伤到你,所以自己抱了以后、拍了拍,它也是那种特别的感觉。充满善意和感情的拥抱,缓解了毛毛的恐惧,但是张耀华说、这可不是一个百试不爽的办法。一些豹猫啊、或者一些小型食肉的动物,像这东西你就不能抱了,这就是凭你的饲养经验,来了以后你给兽舍里头搁一个箱子、比较暗的箱子,放出来以后、它当时胆小,它直接藏到箱子里头,但是你看到它跑进去、肯定知道它活着呢,但是它那种安全感、对它来讲,动物钻到黑暗的角落里头的安全感,它用它的耳朵听、视觉它看不到你,听了以后、它就对你屋里的环境,就慢慢掌握了、就是一点一滴。对更加机敏的食肉动物,饲养员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要一点一点地解除它们的戒备,让它们适应新的环境。你一天两天都不见得看的见它,但是你把那肉给它搁到兽舍门口、它夜里出来以后把食吃了以后,它慢慢时间长了、它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到这来没有毛病,人家晚上还给我吃的,吃完了、喝饱了,我再藏那里头、躲避人家的干扰,时间长了它自然就出来了,你有什么动静一开门、到这点它就知道你可能喂它来了,到时候它就出来歪着头看看你,你再进来以后、别藏了该吃了,你给它搁在那,看着你、很自然的到时把肉吃完了,它就跑了。

在北京动物园里,张耀华熟悉他饲养的每一只动物,这是他与它们朝夕相伴的结果,他跟动物的缘分、其实比他的工龄还要长,因为他的母亲和舅舅都是北京动物园的饲养员,他从小就是在动物园里长大的。帮着端端料,但是为什么那会儿小能端这料呢、因为还是小动物园,那会儿喂的料都是那么一小盆一小盆的,所以一会儿一大笸箩比较多,因为那个小动物、饲料吃得比较杂。所以过去阿姨、叔叔说,拿这个肉末过来,拿那个窝头过来、拿俩苹果,等于那就是比较家庭的一些零碎的小活儿,那会儿确实特别感兴趣。张耀华小时候、也就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动物园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去处之一,与他们相比、张耀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这些动物。他们拿了饲料说你喂去吧,自己不见得像当饲养员似地直接倒在地下或者倒到盆里喂,自己可以一个一个地喂它,那种感觉跟这会儿的感觉,要说从饲养上、喜欢的时候,都是培养下了基础,所以说那会儿的动物的眼神就不一样,就说来一只动物你给它一根、你看那个猴子,它过来跟你伸手要吃的时候,它的眼神跟你的眼神一对,那种感觉、一般来说你要不是饲养它、你体验不出这种感觉来,有的猴子来以后瞪着眼、呲牙咧嘴,其实它是想冲你要吃的,还不是,它也是吓唬你、看你有没有这种胆量跟我对视,但是你跟那猴子对视时间长了以后、那猴子呲牙咧嘴、它马上就跑,它不会向你扑来、很少。都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可接触时间长了,张耀华居然也能明白动物的心思,慢慢地他把对动物的兴趣扩大到了家里。在那会儿的基础上,应该已经打下了一个喜欢动物的一些基础,所以回到家以后、走街串巷的卖那个小鸡,卖小鸡也好、小鸭子也好,也买回来,拿回来就养,那会给它弄点菜叶子、弄点棒子面和一和、一块儿吃,长的也挺好、自豪感也挺好,自己记得当时养了是三只小鸡,死了一个、那就是下雨淋的,还不是自己养死的,那时候下雨那个棚子没弄好、给淋了,淋完了、死了一个,当然那会儿也挺不高兴,自己妈说以后你上动物园里、你看什么样的鸡没有啊,那鸡不比这好看、那都花花绿绿的,什么孔雀啊、那毛不比这好看。动物园里的动物又多又好看,张耀华当然是知道的,所以到动物园做饲养员、成了他从小的梦想。这个梦想,在他二十五岁的时候终于如愿以偿,他当上了北京动物园的饲养员。那会儿的饲料按照老百姓来讲,就是让它吃饱了喝好了,养好动物就达到它繁殖、体壮,毛皮特别光亮,这就是当时饲养的一个标准,那个兽舍全是房子、棚子、圈,就是这种状况,要老百姓来讲就是一个圈、一个棚子、一个房子就完了。对动物要达到一个什么饲养标准,就是能达到它的生存能力,生存、繁殖这都能达到,但是对满足它的生活习性达不到。当时三十年过去了,北京动物园已然今非昔比了。通过2000年我们的改造,把场地整个打平以后,就唯独给它盖了一套房子,所有的运动场给打开,让它一个公的或者两个公的带着一个群跑,对它的繁殖、蹄子的修长,生长、活动量都有很大好处,好些游客已经看出来了,你看那个马的臀部后面长得真是膘肥体壮,因为它的活动量大了嘛,它的繁殖能力也特别好。给动物修建宽阔的场地,给它们奔跑的空间,张耀华说这给动物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最好的一个就是什么,死亡率降低了,因为过去都是小圈,斑马是神经质的动物嘛,它神经质动物生产的时候、稍微有一个人的惊吓、它就容易冲撞。圈小,又是铁栏杆,一撞、有时候当时撞完就死亡,百分之八十的马、撞上栏杆以后一般都死了,因为它们没有防卫能力,直接往上撞,当时撞的都是脑门,然后是颈骨折、当场死亡。现在这么大的广场上、你出现不了这种状况了,顶多就出来以后,哗啦啦跑出来、哗啦啦回去,就是它打斗也是追着来回跑,不会出现这种状况了。不仅活动的场地变大了,场地上的布局、设施也更加贴近自然,更加实用和美观。这个棚子也是仿照非洲的土窝儿那种效果,一个是给动物遮阴,一个就是喂一些饲料、防止下雨淋了,为了遮雨起的一个作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