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超越书本:如何通过实践让知识真正属于你

作者:渔樵灬耕读

持续学习中的你,或许也有这样的体验:阅读了一本又一本的书籍,浏览了无数篇文章,还撰写了厚厚的读书笔记。

然而,尽管付出了这些努力,你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

对此,你感到苦恼和焦虑。古人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超越书本:如何通过实践让知识真正属于你

读书没有带来明显的提升,原因在于你的知识还停留在收集的阶段,还没有通过实践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能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例如,如果你在阅读一本关于沟通技巧的书籍后,可以尝试将其中的技巧运用到与同事的交流中。这样,你就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从而在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王雨在大学期间主修影视后期专业,成绩优异。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同时也荣获过几次相关奖项。此外,他在校期间就开始在网上承接一些零散的视频制作任务,得到了客户的良好反馈。

然而,工作后,他之前所建立的自豪感被彻底打破。当他完成的作品被提交给领导时,领导经常用一句“拿回去改,还达不到商用的水准”来彻底否定他的努力。

他平时很勤奋,经常上网查看优秀作品,并阅读了很多相关专业的书籍,然而专业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这让他十分困扰。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取知识的成本越来越低,但真正掌握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能力却变得越来越困难。

超越书本:如何通过实践让知识真正属于你

例如,看完一本书后,虽然我们可能会有很多感触,但当被问及“这本书讲了什么?它给你带来了哪些收获?”时,我们往往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仿佛无从说起。

大多数时候,通过阅读、观看视频或音频课程获取的知识仅停留在表面了解和接触的层面,并未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更不用说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是因为我们仅仅是消费了这些概念或知识,而没有有意识地对其进行认知重构。这就像是将具有无限智慧的人类大脑视为只能储存而不能输出的硬盘。

实际上,人类大脑最杰出的方面在于其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将收集并储存的知识进行理解、组织、重组,并将其转化为内在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最终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能力。

要想实现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化,再让知识助推能力提升,就需要身体力行地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赋予我们重构知识、验证知识真伪的机会。

在实践中,我们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实际运用中,我们会将切身感受融入已掌握的知识中,这一过程正是对知识的解构与再建构,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知识体系。

超越书本:如何通过实践让知识真正属于你

经过多次实践,知识将为我们所用,我们的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呢?

(1)主动输入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知识输入的行为,例如每天阅读新闻、微信文章、影视作品,甚至观看广告也是知识输入的一种方式。然而,这些渠道获取的信息并不能完全称之为知识。

为了获得更纯粹、高质量的知识,我们需要采取主动的方式去获取,例如主动阅读书籍、参加培训课程、收听广播或观看视频等。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以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输入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和组织知识。

超越书本:如何通过实践让知识真正属于你

(2)知识的解构和理解

知识的输入固然简单,但若要深入到知识的解构与理解,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以读书为例,来解释一下知识的解构与理解:我们都知道,读书有泛读和精读之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人仅仅停留在了解概念的层面,而有些人则能够发掘出概念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获。

深入到知识背后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解构。将学习到的知识与自身经验相结合,相互印证,是理解知识的最有效方法。这就像禅宗里所说的那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超越书本:如何通过实践让知识真正属于你

(3)输出

输出的过程就是通过写作、口语表达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表达并分享出来。

例如,作家创作小说就是一种常见的输出方式。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环节,输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只要能够做到输出,就意味着你已经将知识融入了自己的思维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输出方式,可供参考:

阅读一本好书后,你可以撰写书评、读书分享,撰写《某某书的读书感悟》;

旅行后的常规输出方式是拍照,并整理成文字图片以及感悟,形成《某某去处的游记》;

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你可以整理常用的文档模板并输出《某某文档模板》。

请记住,不断精进的你应该时刻关注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并形成能力。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不断进步的人。

超越书本:如何通过实践让知识真正属于你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你就像风一样经过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

我是(渔樵耕读),欢迎关注#夏日生活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