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孙权捧杀陆逊: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不断捧他

作者:余世亮说三国

(陆逊系列第9篇)

原创作者:余世亮

孙权捧杀陆逊: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不断捧他

“棒杀”概念的出自,东汉学者应劭的《风俗通义》一书:“长吏马肥,观者快之,乘者喜其言,驰驱不已,至于死。”

意思是指,有位官吏的马非常肥壮,看到的人都说这是一匹良驹,肯定跑得很快。马的主人对这些赞誉很是得意,便让马不停地奔跑,不给它歇息,最后导致马因为过度疲劳而死。

应劭的话,告诉我们:杀死你的这匹马的人,就在你身边拼命给你的马鼓掌、叫好的人。

捧杀主要手段有二:一是非常有诱惑力,难以招架;二是有很强的隐蔽性,难以辨别。而孙权捧杀陆逊做法是,你陆逊很能干,我孙权就应该不断给你加官晋爵。让陆逊死在名与利上。

一、周祇想在鄱阳郡征兵,孙权让他去听取陆逊的意见

孙权捧杀陆逊: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不断捧他

六年(237年),中郎将周祗请求在鄱阳郡(治鄱阳,今江西波阳)征兵,孙权将此事向下咨询陆逊。陆逊认为,鄱阳郡的百姓容易骚动难于安定,不能招募,恐怕由此招致贼寇作乱。而周祗坚持要求招募,郡民吴遽等人果然作乱杀死周祗,还攻占了几个县城。豫章、庐陵两郡内一贯作恶的匪徒,都响应吴遽为寇作乱。陆逊得知这一消息,立刻前往征讨,将他们打败,吴遽等人率领部下投降,陆逊从中挑选出精兵八千多人,三郡由此平定。

另据《三国志·陈表传》记载,陈表在新安都尉任上三年,广开门径招纳兵力,招募得到一万多人。情况紧急便率领他们出战。正值鄱阳的百姓吴遽等作乱,攻占城池,所属各县动荡不宁。陈表便越过郡界奔赴征讨,吴遽兵败投降。陆逊任命陈表为偏将军,晋封为都乡侯,北往驻守章坑。

二、谢渊、谢厷提出改革措施,孙权将该事交给陆逊审定

孙权捧杀陆逊: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不断捧他

赤乌六年(243),建武将军谢渊和黄门侍郎(宫廷里的警卫队长)谢厷等人想为国家兴盛提出改革措施,孙权就把这事交给陆逊审定,陆逊审议后,也认为:“国家以人民为根本,强大是靠人民的力量,财富靠人民的生产。那人民富而国家弱,人民贫而国家强的情形是没有的。所以治理国家的人,得到民心则国家治平,失去民心则必有乱,如果不接受他们的财利,还要尽量用以建立功效,这也是困难的。所以《诗经》叹美‘宜于安民,宜于官人,以此受福禄于上天’。请降圣恩,来安定、济助百姓,几年之后,国家财用稍稍丰富,然后再计划兴利的事。”

三、陆逊消极应对吕壹事件,孙权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孙权56岁,嘉禾六年,孙权设置遗书校事,监察执政大臣顾雍、陆逊、潘濬等人,君臣之间开始产生矛盾。

孙权捧杀陆逊: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不断捧他

吕壹(?236年),三国时期孙吴重臣,受孙权用为心腹,任中书典校事(简称校事),监察中央和地方州郡文书事。壹为人险狠,曾经诬陷宰相顾雍、江夏太守刁嘉、左将军朱据等人。后因诬告事发,被斩首。

据史书记载,吕壹在职时,他制造了让孙吴臣民惊怖万分的大案有三:一是诋毁撤换丞相顾雍案;二是刁嘉谤讪国政案;三是朱据被诬贪赃案。

孙权原本希望通过吕壹的特务行径,实现对群臣的绝对控制。他却低估了群臣对恐怖和凌辱的承受能力,最终几乎酿成哗变的结局。

吕壹等人的所作所为,激起孙吴群臣的义愤。“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浚(或作濬)忧壹乱国,每言之辄流涕。”孙吴群臣终于忍无可忍,绝地反击了。面对众臣的激愤与痛恨,孙权终于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若再继续放纵吕壹等,众臣势必离心离德,统治集团势必分崩离析。

孙权立即采取以下三条措施,化解危局,缓和与群臣的关系:第一,诛杀吕壹,以平众愤;第二,派中书郎袁礼到公安、西陵、江陵、陆口、武昌等地去向陆逊、诸葛瑾、步骘、朱然等诸大臣、大将道歉,并向他们讨教对策;结果,大家以为自己不主管民政,不肯表示个人的意见,全推给陆逊、潘濬。陆逊、潘濬见了袁礼,流泪伤心,说的话很沉痛,甚至还有自危、畏惧和不安心的表现。由此可见,吕壹事件,给群臣们造成的心理阴影,不会一时半会能祛除干净的。

孙权深知诸臣人人自危,孙权除了为自己狡辩、开脱;同时大打感情牌,决意今后要与群臣休戚与共。孙权呼吁大家捐弃前嫌,团结一致。一场可能使孙吴统治集团分崩离析的风波,就这样慢慢地平息了。

孙权捧杀陆逊: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不断捧他

四、陆逊反对暨艳查处江东士人

暨艳改革,发生在黄武年间(222年—228年),本应将此次改革归之陆逊系列文章第7篇《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陆逊助孙权解决称帝之难题》内,鉴于本章重点会说到吕壹改革,故特地在此一并解读。

暨[jì]艳(?-224年),字子休,三国时期吴郡人。生年不详,自杀于吴黄武三年。暨艳是由张温引荐的选曹郎,尚书。其有耿直刚正个性,希望改革郎署,弹劾多位官僚,重选三署,引起怨愤声积,被诬陷为专用私情爱憎,办事不根据公理。暨艳的人事改革失败了,孙权为了稳定大局,没有承担责任,被孙权逼迫自杀。

魏国统一了北方,恢复稳定,“北士南流”的局面消除,东吴外来的人才基础也基本停止,国家政权逐步被本地豪门士族把持,放眼望去,朝堂上下多半都是豪门子弟。

这些人中,有陆逊、朱然等能臣,更多的则是沾了祖辈的光,依靠门阀势力的滥竽充数之辈。

暨艳个性耿直刚正,喜欢议论朝政,弹劾朝廷百官,当然看不得那些无能的豪门子弟,于是希望改革郎署,对五官、左右三署郎官,审查尤其严厉。

在他的严格要求下,这些官员几乎都被降职,甚至被降数级,能够保住原来官位的,十个人中也没有一个。那些为官贪婪鄙下,没有志向和节操的人,都被他发落成为军吏,安插在军队的各营各府。军吏为下层小官,常与士大夫对称。把这些人贬为军吏,等于把他们从士大夫阶层开除了,就算这些人本人没有怨言,其家族也绝不会同意的。

孙权捧杀陆逊: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不断捧他

同郡人陆逊、陆瑁都写信劝过暨艳,说:“圣贤的人赞扬善行,而体谅别人的愚昧。忘记别人的过错,而记住人家的功劳,以形成美好的风化。如今大王的伟业刚刚开始,将要统一全国,现在正是如同汉高祖不求全责备,广泛招揽人才的时代。如果一定要在善恶好坏之间划出一条清楚的界限,重视像过去许劭所作的人物口评,固然可以改变风俗,申明教化,然而在目前恐怕很难推行。应该远学孔子的博爱亲仁,近郊郭泰的宽厚容人,这才有益于正道常理。”

朱据也对暨艳说:“天下尚未平定,如果只举荐那些完全清白的人,而容不得一丝缺点,恰恰破坏了劝导作用。如果一下子都被免职,恐怕会带来祸患。”

但暨艳不听,一意孤行,搞得怨声载道。孙权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大局出发,为了维护统治的稳定,不敢过于得罪豪强,不但没有帮暨艳说话,反而将暨艳和徐彪治罪,迫使二人自杀,算是给了豪门一个交代,平息了这场政治危机。

张温向来与暨艳、徐彪意见相合,常有书信来往,互相问候,孙权以此为由,加之张温又推荐了暨艳担任选曹郎,就判张温也有罪,将他软禁在有关官署。

从孙策夺得江东六郡,到孙权称帝后到这个过程中,孙吴集团的旧部势力已经是趋于衰落,特别是在核心人才方面出现了断层,这让孙权后来也不得不启用江东本土势力中的人才。但是在孙权的内心又怕江东本土势力过大,于是就想通过暨艳和吕壹改革来抑制江东土族的发展。

孙权捧杀陆逊: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不断捧他

五、孙登病逝,暂时了却孙权的心病

(一)孙吴的首任太子孙登。孙登(209年-241年),字子高。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孙吴政治人物,吴大帝孙权长子,孙权的首任太子。

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并任命孙权长子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为万户侯,孙登辞谢不受封。

当时孙登才12岁。孙权为他精心选择老师,还找了优秀人士来做他的宾友。于是南郡太守诸葛瑾之子诸葛恪、绥远将军张昭之子张休、丞相顾雍之孙顾谭、偏将军陈武之子陈表等人凭选拔入宫,为他讲授诗书,出外陪从骑射。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立20岁的孙登为皇太子,用诸葛恪当左辅都尉,张休当右弼都尉,顾谭当辅正都尉,陈表当翼正都尉,这叫做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羊銜等人都充任太子宾客,当时东宫号称士子众多。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迁都建业,特地留孙登、诸皇子及尚书九官于武昌。并征上大将军陆逊至武昌,统领留守武昌的宫府事宜,教导诸皇子,与尚书是仪一起辅佐孙登。

虽然孙权很用心,给孙登找了官二代的学伴,一起读书、一起玩耍;甚至还让出将入相的陆逊来教导孙登,但是孙登这个“好学生”未必就成为好“领袖”。

孙权捧杀陆逊: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不断捧他

(二)在孙登去世之前,孙登还给孙权演了一出礼让之戏。孙登与异母的弟弟孙和关系较好,据《吴书》记载,孙登三弟孙和幼时子以母贵,受到孙权宠爱。孙登与孙和亲近,像对待兄长一般敬奉孙和,时常表现出让位于孙和的想法。

从东吴后来发生的政治动荡中,我们就更能看出孙登的政治敏锐性。当时孙权宠爱王夫人,王夫人的儿子孙和,也备受宠爱。孙登主动与孙和亲近,甚至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这个三弟,还经常表示想让出太子之位。

孙登这戏演得其实有点过,但孙权表面看到孙登胸怀阔达,真心疼爱弟弟,而从深层次来看,这或许是孙登的政治谋略。二十多岁的孙登应该想不到这一招,恐怕跟他的师傅陆逊悉心教导、出谋划策有关。想到这里孙权吓坏了,还好在孙权六十岁时,即赤乌四年,太子孙登病死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令人痛惜,但是孙权最大担心事却由此放下,因为孙权担心太子孙登已被陆逊控制。现在太子孙登死了,自然一了百了。

孙权捧杀陆逊: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不断捧他

(三)孙权六十一岁,赤乌五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孙和(224年-253年),字子孝,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吴大帝孙权第三子,母王夫人(大懿皇后)。会稽王孙亮、景帝孙休的异母兄,吴末帝孙皓生父。

孙和小时候聪慧伶俐,又因母亲王夫人的缘故,特别得到孙权的宠爱。孙权常常把孙和带在自己身边。衣服礼秩珍玩之类的赏赐,其他皇子不能与孙和相比。

嘉禾六年(237年),十四岁时,孙权安排宫廷侍卫,让中书令阚泽教习经传典籍六艺。孙和爱好文学,擅长骑射,礼贤下士,尊敬老师,颇为人们所赞誉。

赤乌四年(241年),孙权长子孙登病逝。孙登生前与孙和交好,临终前留下遗言推荐孙和为太子。

赤乌五年(242年),孙和被册立为太子,当时十九岁。阚泽任太傅,薛综为少傅,而蔡颖、张纯、封俌、严维等都是他的陪侍随从。

孙权捧杀陆逊: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不断捧他

按理来说,孙和之母王夫人母以子贵,也应该被册封为皇后。于是百官纷纷进言,请求孙权尽早册立出皇后以及四王,以显示尊卑之礼。对此,孙权下诏书道:“现在天下还没有平定,百姓劳苦,万物灾病,而且有功的人有的还没有封赏,受冻挨饿的人尚没有抚恤,就分封土地使自己的儿子富足,赐予崇高爵位使妃妾尊荣,我认为很不可取。你们要放弃这个建议。”

孙权的这句话可谓是冠冕堂皇。在此之前,其宠妃步练师的遭遇与王夫人可谓是同病相怜。站在孙权的角度来看,他这样做并没有什么错——无论是西汉初期的霍光,还是东汉末年的何进,都曾凭借外戚的身份祸乱朝堂,可见册立皇后一事关系到江东士族与朝廷之间的政治平衡。为此,孙权即便是再宠爱步练师、王夫人,他也始终没有明确表态。不过从侧面考虑,孙和尽管在此时被立为太子,但他仍旧处于孙权的考察期内。也就是说,孙权并没有完全下定决心。

龙翔凤舞,孙和太子神采飞扬。然而,碧落黄泉,孙和前程莫测。

孙权捧杀陆逊: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不断捧他

六、陆逊继任孙吴丞相,从此孙权对陆逊赏无可赏封无可封

顾雍(168年—243年),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唐会要》将顾雍等八人评为“魏晋八君子”。

(一)顾雍为相。出身江东吴郡四大姓之一吴郡顾氏。顾雍少时受学于蔡邕,弱冠即任合肥县长,历任娄、曲阿、上虞县长,所在之处皆有治绩。任会稽郡丞,代行太守事,讨平寇贼,安定郡县。数年后,入孙权幕府为左司马。后迁大理、奉常,又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黄武四年(225年),改任太常。同年升任丞相、平尚书事,进封醴陵侯。他为相十九年,多有匡弼辅正之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正人君子,却被校事吕壹陷害而囚禁。黄门侍郎谢厷语在交谈之间问吕壹说:“顾雍相公的事怎么样了”吕壹回答说:“不能有好结果。”谢厷又问:“如若此公免官退位,谁人可当代替他?”吕壹没有回答谢厷,谢厷接着说:“难道是太常潘濬吗?”吕壹想了很久说曰:“您的猜测很接近。”

谢厷对吕壹说:“潘濬太常常对您好恨得咬牙切齿,但是因为道路太远没有办法可想罢了。今日他代替顾雍,恐怕明日便可打您了。”吕壹这才感到非常恐惧,只好放过顾雍。

赤乌六年(243年),顾雍去世,年七十六。孙权素服临吊,赐谥肃侯。

孙权捧杀陆逊: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不断捧他

(二) 陆逊出将入相。赤乌七年,陆逊接替顾雍担任丞相,孙权在任命诏书中说:“朕以缺乏德行的资质,顺应天命气数而称帝,现在天下尚未统一,犯法作乱的人充满道路,朕日夜兢兢业业,来不及有片刻休息。您天资聪慧,美德昭著,总领军务,担任上将,辅助国家,消除祸难。具有超世之功的人,必能得到光耀巨大的尊崇;怀抱文武之才的人,定可担负国家政权的重任。”

诏书还以古代的贤相为例,“从前伊尹使商汤事业隆盛,吕尚辅佐周武夺得天下,像他们那样或在内辅政或出外统兵的重任,您是一个人兼起来了。现在任您为丞相,派使持节代理太常傅常授予印绶。您可要发扬光大您的美德,修治您美好的功业,谨遵王命,安抚四方。啊!丞相要总管三公之事,以给百官做出榜样,能不谨慎吗?您好好自勉吧!原来担任的州牧、都护兼管武昌政务的职务,都维持原状。”

(三)陆逊手中的权力及其影响力,让孙权感到害怕。根据孙权发布的诏书,陆逊既任总管三公事的丞相,仍担任原来的州牧、都护兼管武昌政务的职务。此时陆逊的权力几乎可以与孙权平分秋色。

公元229年,陆逊拜上大将军,驻守武昌,董督军国,辅佐太子、皇子,掌武昌留事,达到军政权力巅峰,直到去世。而今陆逊又担任孙吴的丞相。虽说丞相的权力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陆逊权势似乎可与孙权比肩,这太怕人了。

因为陆逊执掌下的武昌,拥有以下职能(229年—245年):领武昌事、荆州牧并掌扬州三郡(荆州+扬州三郡的地盘与户数,均超过吴国总数一半);任子馆(武昌、建业均有)。还有宫府和尚书、九官,后掌三公事。

孙权捧杀陆逊: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不断捧他

另外,大家是否还记得在黄武二年(223年)五月,刘备去世,后主刘禅即位,由诸葛亮辅政,蜀吴国和好,恢复了吴蜀联盟。凡是吴、蜀的交涉,孙权都令陆逊与诸葛亮通信,又刻了自己的玉玺,放在陆逊的住所。孙权每次与刘禅、诸葛亮的书信,都先征求陆逊意见;给蜀的文书,也先给陆逊看,有不对的,就让陆逊修改后直接发出。

在史书上,我找不到陆逊何时将孙权的玉玺退还给孙权,陆逊至死是否都保存着玉玺?其实,孙权送一枚玉玺给陆逊方便适用,这肯定是孙权一时心血来潮,事后他肯定后悔过,但世上没有后悔药吃呀。

我们分析一下,孙权和陆逊对玉玺去留的双方心理:孙权将玉玺送给坐镇西陵的陆逊,孙权是不好意思主动讨回的,特别是陆逊至死,他都守着孙吴的西部边境,没有挪动过,因此孙权也没有理由将玉玺讨回。而陆逊也不可能主动退回玉玺,这是因为玉玺是孙权给自己的信物。既然是信物,陆逊自然不可以将其退还给孙权。

但是,由于孙权认定陆逊已转入孙和与孙霸的“二宫之争”之中,孙权就派宦官从建业到武昌去责备陆逊,追问很多事情,就在这期间孙权让派往武昌的宦官向陆逊讨要玉玺。到了此时,陆逊真正明白了,孙权彻底放弃了自己。陆逊愤怒怨恨交集,竟行逝世(年63岁)。为此就有人传说陆逊系自缢而死。

或许可以说,孙权向陆逊讨要玉玺是压死陆逊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当然是后话,下周再述说。

七、君臣离心:陆逊步步高升,他与孙权的关系却每况愈下

孙权捧杀陆逊: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不断捧他

陆逊步步高升,其拥有的权力似乎可与孙权比肩。这说明陆逊当时的权威与影响力到了顶峰。这对陆逊与孙权都面临一个无解的难题:一山不容二虎。

基于此,君臣孙权与陆逊关系必然走向离心离德。

另外,孙权与陆逊在强化君权,重用士人方面存在重大分歧。据《三国志·诸葛瑾传》记载,一次,针对陆逊分析曹魏政治变化,要求孙吴改革的言论,孙权告诫诸葛瑾说陆逊之语大误,并明确表示他最推崇曹操的专制,而此后曹魏政治是一代不如一代,其原因正是“威柄不专”,以往中原大族名士陈群等人“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答其头,畏操威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译文:之所以能保持善德,是因为曹操压在他们头上,畏惧曹操的威权严厉,因而才尽心尽力,不敢为非作歹罢了]孙权严肃地警告诸葛瑾不要受陆逊的影响①。

孙权最后对诸葛瑾说,“子瑜(诸葛瑾,字子瑜),你可侧耳听我说,伯言常常是长于谋虑揣度的,恐怕对这事的判断,是他的小小差误呢。”

从《诸葛瑾传》上下行文来看,上述孙权与诸葛瑾的对话的时间,发生在曹叡称帝之后,孙权称帝之前。孙权公开在朝廷重臣诸葛瑾面前说另一重臣陆逊的不同观点,说明孙权与陆逊在执政理念、执政措施存在重大分歧,随之而来的就是他们之间的不再信任。

君臣之间关系失衡,由此导致双方信任失衡。

孙权捧杀陆逊: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不断捧他

可是,政治家孙权日后还是不断对陆逊进行一系列的封赏,直到赏无可赏、封无可封的境地,而陆逊却从未想过孙权为何对自己如此慷慨的问题?此时的孙权或许就将“捧杀”陆逊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了。

这又使我想起刘邦与萧何的故事。

刘邦始终不放心萧何,就是担心萧何万一造他的反。所以皇帝和丞相的矛盾在帝制体系下是个无解问题。任何人只要皇帝对其不放心,都有着掉脑袋的风险。

而要让皇帝相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不是你说赤胆忠心,皇帝就相信了。丞相能力太强,皇帝不放心;丞相太得人心,皇帝不放心;丞相权力太大,皇帝不放心。甚至丞相很廉洁,很自律皇帝也不放心。

在皇帝眼里,丞相太廉洁太自律,肯定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否则,谁不喜欢金钱美女呢?

公元前195年,在外地镇反的刘邦开始对萧何不放心了,还是三番四次派人回京城慰问萧何。萧何的门客告诉他,你的麻烦又来了,处理不好说不定都要灭族。门客告诉他,你现在是功劳最大,位置最高,按现在的说法是到了职业的天花板。可人都是有野心的,刘邦就担心此时的萧何惦记着他的宝座。

如果皇帝想到下面的人要夺权,那这报复起来可是没有底线呢?所以门客告诉萧何,你现在声望太高,太得民心,一定要自毁声誉,这样刘邦才放心。到了萧何这样的位置,要想保命,是不能有太好的名声的。

孙权捧杀陆逊: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不断捧他

就这样萧何让下面的人去胡作非为,很快消息就传到了刘邦那里,这总算让刘邦松了口气。

刘邦和萧何一起出生入死,一起共打天下,就这样的过命之交,还是无法让对方信任,原因无非是权力的诱惑太大了。特别是政治斗争,它赌的就是命。

若拿刘邦和萧何关系,与陆逊和孙权的关系相比,那是一个是天,一个是地。萧何况且要自毁声誉而自保,不知进退的陆逊其结局,自然惨之又惨!

最后,以叹惜功高盖主的重臣之打油诗结束本文:

悲歌叹重臣,功高震主心。

赏无可再赏,封无可复封。

鞠躬尽瘁死,忠贞照汗青。

可怜身后事,空留万古名。

(二〇二四年六月二日星期日写于丽水)

孙权捧杀陆逊: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不断捧他

注:

①王永平著《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②除刘邦与萧何等图片来自网络外,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