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炎炎长夏,当暖脾胃

作者:经方中医张先生

炎炎夏日,酷暑难当,这时人们大多都是饮之不厌其凉,食之不厌其寒。想用这寒凉的饮食来抗衡天气的炎热。但是这些寒凉的东西进入人体之后,首当受害的当数脾胃。这时往往很多人都会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容易出汗、昏昏欲睡等症状,由此诱发胃病的患者也明显增多。中医认为,长夏主脾土,湿热是当令之时,由于天气炎热,出汗比较多,体能消耗自然也增加;而且许多人在此时喜欢吃冷饮,虚寒体质的人易造成脾胃不和,运化失常,也就容易乏力、食欲不振等。

炎炎长夏,当暖脾胃

由此可见,夏日我们在消暑的同时最要注意的就是要调养脾胃。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从夏季的角度来说,不仅要顾及心阴的养护,更要注意调养脾胃,这是因为:从季节特点来讲,大家都知道夏季炎热,但还有一个被人忽视的特点,就是湿,夏天的雨水较多,一下雨水分就蒸发弥散到空气中,使人觉得闷热,出现喘不过气、吃东西没食欲等,这可能就是湿伤脾胃所致。而另一方面,闷热、潮湿的天气,很多食物容易腐败变质产生毒素;细菌等也容易繁殖生长,所以夏季腹泻等疾病非常常见。这些就是中医说的“外邪侵入”。

夏天暑湿困脾,导致人的脾胃功能相对于其他季节就较弱,如果脾胃功能障碍就不能很好地运化水湿,造成“内湿”停滞,进一步影响脾胃的功能。闷热的天气人容易烦躁,烦躁会影响到脾胃的运化能力。正如中医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郁则脾虚。“脾胃伤则百病由生”,所以体质较差的人或有其他慢性病的病人尤其需要注意保护脾胃,比如像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的在夏季容易发生意外。

炎炎长夏,当暖脾胃

脾胃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在人的一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医把脾胃归为消化系统,称为“后天之本”,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在《黄帝内经》中有“仓廪之官”美誉。脾胃在五行属土,按阴阳的概念,又分脾为阴土,胃为阳土。就中医理论而言,脾为湿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脾气主升,功能主运;胃气主降,功能主纳。脾胃二者,阴阳相合,升降相因,纳运结合,共同完成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转输,彼此协调,缺一不可。若因致病因素的影响,破坏了这一关系,影响到两者的协调,就会发生疾病。夏季气候炎热,人多汗而皮肤腠理开放,使阳气趋于表而不藏乎内,从于外而不从里,故《黄帝内径》有“长夏善病,洞泄寒中”之说。认为夏季人们脾胃阳气不足而多寒,提出“春夏养阳”的养生概念。

炎炎长夏,当暖脾胃

养好脾胃我们首先要从饮食进行调节。饮食上,我们强调早餐吃的好,中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少,吃饭规律,每顿吃七八分饱,否则过多进食容易增加消化负担,使脾胃的运化能力下降。同时,清淡饮食,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适当地选择祛暑、利湿、健脾类的食物,如绿豆、薏米、冬瓜、山药等。特别要说明的是,脾胃寒凝则气滞,夏天不要过多吃冰镇的食物,如冰镇西瓜、冰淇淋等。另外,应该多补充水分,温开水为好。民谚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说法,其实很有道理。按中药学所讲,生姜,性微温,味辛,归肺、脾、胃经,有温中作用。此处的“中”为中焦,即脾胃。此谚明确告诫人们:在盛夏酷暑之时,切不可忽视“暖胃”这一流传千古的养生原则,可以多吃一些姜来养护脾胃阳气,有助于健康防病,延年益寿。

炎炎长夏,当暖脾胃

养好脾胃我们生活上也应有规律。人的脾胃功能应该有张有弛。像夏天很多人喜欢在晚上10点、11点出去吃夜宵,一瓶冰镇啤酒,加上一大堆的烤肉,我暂且不说其他的问题,比如高能量的食物会变成脂肪储存在体内,对心脑血管是不利的,光从脾胃的角度来说,一般我们建议人的脾胃到11点以后就应该休息了,如果白天晚上都让脾胃处于运化之中,对它的功能是有损害的,最早会出现消化不良的反应,如饱胀感,久而久之就会有胃胀、胃痛等疾病的问题。

养好脾胃除了要注意上述两个方面之外,一些生活中的细节我们也不应忽视。情志方面,烈日炎炎助长了心火,人会表现出燥热、心烦、失眠、口干,甚至有反复的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症状,所以夏季应该少思虑,尽量避免烦躁情绪。另外,夏季可以选择适量的运动,比如散步、游泳等,这样有助于脾胃消化、增进食欲,也能让人拥有更加豁达、阳光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