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湿为万病之邪”,如何祛除湿气?(四)

作者:经方中医张先生

上述病因在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湿热证,如感受外来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或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导致湿热郁阻肝胆,形成肝胆湿热证;如湿热外邪侵犯人体,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湿热内蕴中焦,形成脾胃湿热证;若湿热侵袭大肠,胶结不解,壅阻气机,则成大肠证;若感受外来湿热之邪,侵袭膀胱,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小便异常,则成膀胱湿热证。若湿热流注关节,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则形成湿热痹证。

“湿为万病之邪”,如何祛除湿气?(四)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头身困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且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疮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治疗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则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疮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湿为万病之邪”,如何祛除湿气?(四)

1.脾胃湿热证

证候:脘闷腹满,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治则:清热化湿。主方:藿朴夏苓汤。方药:藿香、厚朴、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白蔻仁、猪苓、泽泻、淡豆豉,或用王氏连朴饮。方药:厚朴、姜汁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

2.肝胆湿热证

证候: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治则:清热利湿。主方:龙胆泻肝汤。方药:龙胆草、柴胡、栀子、大黄、黄芩等。

3.大肠湿热证

证候: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治则:清热利湿、行气导滞。主方:白头翁汤。方药: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藿香等。

4.膀胱湿热证

证候: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赤短少,小腹胀闷,或伴有发热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数。治则:清热利湿。主方:八正散。方药:金钱草、车前子、木通、淡竹叶、大黄、益母草、泽泻、茯苓、扁蓄、石苇等。

5.湿热痹证

证候:骨节及肢体烦疼、或关节红肿疼痛,或寒战身热、面目萎黄、口干不欲饮、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或滑数。治则:清热宣痹。主方:白虎加术汤。方药:苍术、石膏、知母、粳米等。

“湿为万病之邪”,如何祛除湿气?(四)

身体湿热和湿寒在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上有所区别:

1、病因不同。身体湿热:热与湿同时侵犯人体,或同时存在体内的病理变化,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可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寒湿: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两个方面。身体寒湿:外感寒湿邪气,气血运行受阻。内生寒湿:寒湿内困而损伤脾阳,或脾肾阳虚而寒湿内停。

2、症状不同:身体湿热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身体寒湿的常见临床表现: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倦怠、大便溏薄、腰跨肢体冷痛、少腹凉感,受凉后或天气潮湿会加剧,伴有局部持续性钝痛、夜间疼痛加重,苔薄白,脉沉紧、濡缓。

“湿为万病之邪”,如何祛除湿气?(四)

3、治疗方法不同: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治疗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则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身体寒湿的治疗,可以适当服用一些健脾散寒祛湿的中成药,比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等。

中医治疗须经辨证论治,患者如有不适,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不要自行随意用药,以免产生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