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与农业专家一起看“三夏”丨“今年是俺收成最好的一年”

作者:安阳融媒

编者按: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三夏”生产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夺取夏粮丰产丰收,高质高效抓好夏收、夏种、夏管,对夯实全年粮食和农业生产基础意义重大。即日起,《安阳日报》推出《与农业专家一起看“三夏”》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跟随市农业专家服务团成员走进丰收的田野,共享农民丰收的喜悦。

与农业专家一起看“三夏”丨“今年是俺收成最好的一年”

小麦机收过后,机手正将秸秆打捆装车(安阳融媒记者 郝亚伟 摄)

战三夏 夺丰收

与农业专家一起看“三夏”①

“今年是俺收成最好的一年”

安阳融媒记者 黄亚明 郝亚伟

芒种到,麦收忙。6月4日,在汤阴县任固镇孟庄村的田地里,麦浪滚滚,满目金黄,联合收割机穿梭往返,饱满的麦粒从卸粮口喷涌而出,满满当当装入卡车,浓郁的麦香弥漫田野。

收获的季节是种粮人最快乐的时候。

“目前,合作社共流转土地5500亩。今年麦收,8台联合收割机齐上阵,预计6月7日前完成收割。今年每亩小麦比去年增收75公斤,小麦亩产可达650公斤。14年来,今年是俺收成最好的一年,刷新了俺们合作社小麦亩产最高纪录!”坐在丰收的地头,农博伟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申国希给记者算了笔账,“合作社与企业签了订单,1公斤比市场价高出0.2元,算下来能多收入70余万元。俺们只要把地种好,小麦不愁卖。”

增产的背后,“良种”是关键密码。从事粮食种植14年来,申国希一直在寻求更加安全、高产、口感又好的麦种。他通过与市农业部门、种子公司等单位、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从普麦种植到如今能够增产、抗倒伏的优质小麦品种种植,申国希小麦增产的探索之路从未停歇。

好的品种加上科学的种植技术,才能实现好的效益。当天下午,在农博伟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试验基地的小麦品种试验田里,麦浪涌动,河南省农技总站组织的专家验收组正忙着新品种测产验收。看着颗粒饱满的小麦,申国希喜上眉梢。他告诉记者,试种过程中,市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让他对科技种田充满了信心。

“好品种的高产优质特性能否充分实现,种植管理的技术很重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张桂堂介绍,科学的管理手段,先进的技术应用,提高了生产的精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保障了小麦生产的高产优质,受到越来越多种粮大户的欢迎。

与农业专家一起看“三夏”丨“今年是俺收成最好的一年”

向科技要种粮效益,一直是申国希努力的方向。起初,他流转1200亩土地种粮,农忙时节需要上百名农民来干活,那时候谁见了他都要称赞一声“能干”,认为他已经达到了个人管理田地的上限。目前,在合作社里,25个人就能管好5500亩田地,大家不但不觉得累,反而比过去还轻松了不少。

这是如何做到的?依靠科技和先进农业机械。以前种田靠天收、凭经验,如今科技种植、机械生产让申国希有了更大底气。远处,联合收割机驶过,秸秆打捆机开始在田间“奔跑”……“打好捆的秸秆卖给附近养牛场,一吨能卖400元。”在申国希看来,新型农业机械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让少数人管理大片农田成为可能。

田地里,一边收获着成果,一边播种着希望!望着种粮人忙活的身影,记者不禁感慨:对于朴实的农民而言,翻着饱满的麦种,看着夏粮颗粒归仓,这就是最喜悦的事情!

与农业专家一起看“三夏”丨“今年是俺收成最好的一年”

专家说

优选良种 科技赋能

人努力、天帮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博伟业种植专业合作社,25个人要管理好5500亩土地,必须向科技要种粮效益。

晚播怎么种、弱苗怎么管、病害怎么防、“一喷三防”如何全覆盖,小麦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充满科技的含量。

农博伟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夏粮单产实现650公斤,也是全市夏粮丰产丰收的缩影。为指导农民科学种田,我市积极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以实现技术集成化、本土化、实用化,为小麦生产向质量更高、结构更优、效益更好的方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 张桂堂

(来源:安阳融媒《安阳日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