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唱响科技工作者之歌 | 他做了一辈子“蓝领” ,为中国火箭画出最完美的飞天弧线

作者:科协频道

中国航天

位于北京东高地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被誉为航天界的“总设计师摇篮”。在这里,某个不经意路过的白发长者或许就是一位“总师”级别的科学大家。而余梦伦院士便是这样一位科学大家。

作为大陆弹道式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先驱者,余梦伦院士不仅是航天基层岗位的坚守者,更是一位在基层默默耕耘了六十多年的“超级码农”。他在面临难题时总能灵光一闪,展现出“蓝领院士”的风采。

唱响科技工作者之歌 | 他做了一辈子“蓝领” ,为中国火箭画出最完美的飞天弧线

托举火箭的中国航天人说自己只是个“码农”

每一次火箭升空的背后,都有无数个默默托举火箭的中国航天人,余梦伦就是其中的一员。

1960年,他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提前毕业,被分配至当时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总体部,为导弹和火箭的发射计算飞行路线。

唱响科技工作者之歌 | 他做了一辈子“蓝领” ,为中国火箭画出最完美的飞天弧线

1965年,大陆开始了东风系列某型号导弹的研制工作,余梦伦是弹道设计小组的三名成员之一。面对超长的飞行距离,如何进行试验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正当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余梦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低弹道和高弹道相结合的特殊弹道方案,将全程试验拆分成了两次分别进行。

唱响科技工作者之歌 | 他做了一辈子“蓝领” ,为中国火箭画出最完美的飞天弧线

手摇计算机摇出最初的导弹弹道

最初,为了能设计出导弹的弹道,余梦伦和同事们每天需要进行大量、繁重的人力计算,手摇计算机就是他最亲密的战友。

唱响科技工作者之歌 | 他做了一辈子“蓝领” ,为中国火箭画出最完美的飞天弧线

手摇计算机的计算原理是通过齿轮传动来完成的,余梦伦和同事们就是通过无数次手臂的摇动,摇出了最初的导弹弹道。

有了“长二捆”才有了载人航天

随着导弹技术的进步,发射返回式卫星被提上了日程。发射返回式卫星的火箭,要求运载能力更大,速度却要更低。解决火箭速度和运载能力问题的任务落在了余梦伦的身上。然而,此时的余梦伦已经40多岁了,计算工具也换成了微型电子计算机,于是他开始从零学习计算机编程。

唱响科技工作者之歌 | 他做了一辈子“蓝领” ,为中国火箭画出最完美的飞天弧线

作为大陆最早的一批计算机编程工作者,余梦伦和同事们在摸索中逐渐克服着程序出现的问题。经过无数次最优推力程序的分析,余梦伦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眼前一亮的“小推力弹道方案”。

唱响科技工作者之歌 | 他做了一辈子“蓝领” ,为中国火箭画出最完美的飞天弧线

余梦伦的“小推力弹道方案”,使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25% 。1975年11月26日,载着大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准时点火升空,成功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也自此拉开了这个大陆目前最大的运载火箭家族登场的序幕。在“长征二号”的火箭家族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简称“长二捆”,余梦伦也是参与了研制全过程的。

唱响科技工作者之歌 | 他做了一辈子“蓝领” ,为中国火箭画出最完美的飞天弧线

1990年7月16日,作为大陆首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二捆”成功首发,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迹。

沉默寡言的英雄 扎根航天一线60多年

余梦伦从小学习勤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严重的口吃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他。因为口吃,年少时的余梦伦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但也使他更加专注于学习,尤其喜欢在数学的世界里寻觅自己的快乐。

唱响科技工作者之歌 | 他做了一辈子“蓝领” ,为中国火箭画出最完美的飞天弧线

抢着干、踏实干的工作态度贯穿了余梦伦的整个职业生涯。1955年,19岁的余梦伦考取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此,60多年一直扎根在一个班组里,在弹道设计的基层岗位上做一辈子“蓝领”。

唱响科技工作者之歌 | 他做了一辈子“蓝领” ,为中国火箭画出最完美的飞天弧线

余梦伦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已经成为了航天领域的总师、副总师,可是年近九旬的他却依然从事着自己最初的工作。在他看来,永远工作在科研的一线,为中国火箭设计出完美的飞天弧线,是他最大的幸福。

2009年,他所在的班组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余梦伦班组”,这也是第一个以院士名字命名的科研班组,被誉为中国航天第一班组。

唱响科技工作者之歌 | 他做了一辈子“蓝领” ,为中国火箭画出最完美的飞天弧线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你可能还想看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ers Day教你如何将主题MV《无名》设置为铃声、合拍视频

2024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丨主题MV《无名》发布,深情致敬首都科技工作者

攀登科学高峰,唱响科技之歌,主题MV《无名》宣传报道集锦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侯水生:科技育种引领水禽产业蜕变与腾飞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看青年科学家王琛如何创研中国“芯”→

唱响科技工作者之歌 | 《无名》MV明日上线,抢先看院士珍贵寄语

唱响科技工作者之歌|韩济生院士,针尖上的镇痛守护者

唱响科技工作者之歌 | 朱彤:做环境研究,一定要到真实世界去发现未知

唱响科技工作者之歌 | 脑机接口技术持续进步,科幻梦想逐步走进现实

唱响科技工作者之歌|张彦仲: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

唱响科技工作者之歌 | 他做了一辈子“蓝领” ,为中国火箭画出最完美的飞天弧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