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同仁堂乐家老药铺 作者:沈鸿娴

作者:知彼工作室

同仁堂乐家老药铺

沈鸿娴

一、同仁堂的历史沿革

同仁堂乐家老药铺 作者:沈鸿娴

坐落在北京前门大栅栏的同仁堂药店,是北京最老的药店,距今已有283年的历史,为乐家首创。乐家原籍浙江省宁波府慈水镇,明永乐年间移居北京,以串铃走方行医为业。

清初,乐家四世祖乐尊育(1630-1688)敕授登仕郎,为太医院吏目,掌管出纳文书;他喜读方书,通晓医术,后晋授文林郎。他常对其子说:“可以养生、可以济人者,唯医药为最。”又说:“‘同仁’二字,可命堂名,吾爱其公而雅,须志之。"五世祖梧冈,字凤鸣(1661-1742年)因乡试落第,秉承先人遗志,放弃举业于1702年(康熙41年壬午)创办同仁堂药铺,制药济世,从事国药经营。

同仁堂于1723年(雍正元年)开始供奉御药房,因此声誉日隆。在以后的世代中,同仁堂经历了兴衰的变迁,1753年(乾隆18年)乐家遭遇火灾和第六代乐礼病故,同仁堂药铺已难以维持。乐礼之妻申请主管衙门资助,由于皇家需设药房,便出示招商,由乐家世交张世基认股合资经营。此后同仁堂股份越来越多,在1818年(嘉庆23年)的一张合股经营的废合同上,同仁堂的股东达21人,股银43800两。1831年(道光11年)同仁堂又以价银60000两典给朱某,同仁堂屡经变迁,历尽沧桑,所不变的只是挂在药铺前的“乐家老药铺同仁堂”的匾额,这块匾额永远属于同仁堂。有时乐家仅仅剩下孤儿寡母,但他们死死地守住这块匾额,艰难支撑。传至乐家第十代的乐平泉(字印川),他是位活动能力很强的人,在他的努力下,还清债务,赎回祖业,坚持自东自掌的经营方法,同仁堂又振兴崛起。由于药品疗效卓著,信誉日益提高,从而又奠定了乐家药铺的稳固基础。

同仁堂乐家老药铺 作者:沈鸿娴

乐印川有四子孟繁、仲繁、叔繁、季繁。他逝世后,由其妻许氏掌管同仁堂。许氏逝后,就由其子四人共同经营,形成四大房共管制度。

1937年日寇入侵,北京沦陷。敌伪大肆掠夺,同仁堂的业务处于艰难维持状态。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民党统治下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同仁堂针对当时的困难处境,采取“囤积不倒把,借债不存钱”的应变措施,将营业收入的现款,除用于日常开支外,尽量购买药材与贵重细料;所存药材除供给配制丸散膏丹及门市部零售外,无论药材的市价如何暴涨,绝不出售;并向银行贷款购货,以避免虚盈实亏,这样就保住了资金。此外,在无货可进时,就购置黄金,以避免货币贬值的损失。但当时政局不稳,药铺发展处处受到限制。特别是收回法币发行金元券时,不准私人持有金银外币,强制兑换为金元券,由此同仁堂在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形成了外强中干的局面。

北京的解放使同仁堂这个古老企业又获得了新生,于1954年6月成为公私合营企业,随之成为社会主义企业。

同仁堂药铺从满清康熙年间创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的今天,经过十几代的延续,乐家老药铺同仁堂已有相当的规模,在全国各主要城市都有乐氏各支开设的乐家药店,形成一个乐家系统,以产销丸散膏丹中成药驰名于中外。同仁堂在多年的经营中拥有一套完整的制药设备;先进的工艺流程;雄厚的技术力量;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成为北京国药业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信誉最佳的企业。

二、名贵药品驰誉中外

由于同仁堂坚持前店后厂、自产自销,走亦工亦商的道路,生产古老传统的优质名药,企业兴旺发达,成为一个久负盛誉,扬名国内外的国药店,它所以能够如此,是由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古老传统的优质名药声誉卓著

同仁堂历来以成药配方精粹,药品加工精细,疗效显著而驰名中外。慈禧当政后,同仁堂奉命为皇室制御药,实际代替了御药房供宫廷用药。至今故宫还保留着两丸慈禧吃剩下的乌鸡白凤丸,上面仍有光绪年间同仁堂制作的印记,药质完好。

同仁堂乐家老药铺 作者:沈鸿娴

1975年左右,同仁堂在清仓中发现了150年以前制作的活络丹1000丸、苏合香丸200多颗和再造丸百个。这些药的色泽仍很鲜艳,印记清晰,药香浓郁,从而证实同仁堂制药工艺精湛,博得人们的称赞。今日生产的丸散膏丹多为上档的优质药品,如七厘散的色泽丹红鲜艳,药味醇香,并加杂冰片的清凉气味,对治疗骨折疼痛、软组织损伤、韧带劳损等血瘀作痛有奇特的疗效,堪称灵丹妙药。明朝一位姓史的国公留下来的秘方,后人为了纪念他而得名曰《史国公浸酒》在宫廷贵族和人民群众中广泛应用,明朝王肯堂所著的《证治准绳》收载此方。到了清朝又经太医院将方整理补充,道光年间转到御用药房同仁堂专行配制,定名为国公酒。该酒气味芳香、浓郁,酒味醇厚甘美,常饮可益寿延年,誉为中国著名之良酒。

2.选料精纯进药讲究

经营药房非内行不可,同仁堂任用熟悉各种药材性能、善辨真伪、区分优劣的精干强手选购药材。采购药物的原则是:务求货真实,地道,而不惜重金。

河北省安国县是药材较为集中产销地。同仁堂每年专门派人赴安国庙会上购药。庙会上的药材市在同仁堂采购人员未来到之前,是不开市的。开市后同仁堂在药市上则独占鳌头,常以稍高的价钱买到头水的上档好货。本钱微薄的小户,仅能买到二水药材。鹿茸大山参要到东北辽宁吉林营口一带采购,店内发给采购人员皮袄棉帽和100银元贴补,在东家的关心下,采购人员想方设法买到价格适中、优质的好参。此外,为了采购优质药材,都到产地去选购。如甘肃岷乐产的当归、青海西宁的大黄、安徽芜湖的丹皮、河南信阳的生地、广东新会的陈皮、浙江东阳的白芍。不仅如此,就连制药用的蜜也很讲究,派人赴河北兴隆县采购,那里的枣花蜜和荆条蜜,含糖量高,味气正,制出药丸不易乾裂或返潮。当遇有可遇而不可求的贵重药材,看准货色,立即成交,如一整架虎骨,就要现大洋三千元,价钱虽高也在所不惜。这些优质的原料,制成药品,虽然售价稍高于市面,但疗效较好,仍受到患者的欢迎,宁愿以较高于他家的价钱,来购同仁堂制作的药品。

同仁堂乐家老药铺 作者:沈鸿娴

3.配方精妙加工精细

同仁堂的药方除古方、民间验方、祖传奇方之外,相当大部份是来自清宫的秘方。这些秘方多是出自名医之手,集中了中医药的精华。在光绪15年(1889年)重刊的药目中共有四百九十五种成药,一半为宫廷秘方,如虎骨酒、乌鸡白凤丸、国公酒、参茸卫生丸……

同仁堂的经营分门市和工厂两个部份,门市为按方抓药和销售配制好的成药。门市后院为整批药材加工的工厂。

加工厂有刀房、碾房等药材破碎加工车间,药材经过认真的加工处理后,分类储放铁筒内,以供配剂部照方配药,上千种药材存放得条理井然,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配方就不精确,易出医疗问题。

药材加工前工作更为精细,每个过程都要一丝不苟地认真操作。许多草药都要经过人工一颗颗、一根根地挑选,然后去泥土、杂质和切除非药用与疗效不高的部分,再加以适当的炮制如蒸、炒、炙、煅后分别存放备用。

精细制作,才出良药。以制虎骨酒为例:采用一百四十七味药配制精细,成份含量准确,先将原料经过热浸、冷泡、回流、过滤等十几道工序,然后封存半年;将购来的虎骨浸泡存放两年去其暴气后,温火煎熬88小时制成虎骨胶,再连同封存的其他药材一起投入,再热浸十分钟制成虎骨酒后,入瓦缸内封存一年,方可出售。

同仁堂乐家老药铺 作者:沈鸿娴

参茸丸是以人参,黄毛鹿茸为主要原料,配以当归、枣、桂园肉、琥珀、何首乌等药品,要经过六、七十道工序才能炮制完成,为滋阴、补肾、益气、添精的补品。在药品的制作。上二百多年来同仁堂一直遵循乐梧冈的主张:炮制虽繁,却不敢省人工;味品虽贵,却不敢减药料。要求一丝不苟的精细制作。

同仁堂乐家老药铺 作者:沈鸿娴

同仁堂一向非常注意药品的质量。有一个师傅这样说:“当年乐家第15位老板乐达义,服用自制的“羚翘解毒丸”时,发现药内有渣滓,就亲自查看过药粉用的罗筛,发现筛目过大超过规定,渣滓不能罗净,制出的药,患者不易吸收影响疗效。于是他便用刀将所有不合规格的罗底划破,指示更换合规定的罗底。并说:“药内有渣,顾客不买我们的药,我们吃谁去。”

老药工程存回忆说:同仁堂老板对药品质量要求严格,制药精细,这是人所共知的,配药要求和料匀称,每丸分量相等,否则都要返工,如蜡丸有小孔,鼓、凹和有气泡,药丸封口对接不平,烫字不清和颜色不亮,都视为不合格产品,均需返工或另制。

4.精制名药: 十大名牌、十三太保、头名状元。

同仁堂所产成药甚多,原有477种。解放后经过筛选淘汰了205种,保留272种,后来又引进202种,共474种。其中最优者为“十大名牌”、十三太保”和“头名状元”等药。

十大名牌对治疗各种疑难病症最有奇效,主治乙型脑炎镇惊解热的安宫牛黄丸;治疗中风不语、口角歪斜的苏合香丸;治疗半身不遂的再造丸;疗治产后失调、流血过多、月经不调的安坤赞育丸;治疗神志昏迷的局方至宝丹:治疗邪热高烧的紫雪散;治疗肢体麻木的活络丹;治疗关节炎和舒筋活血的虎骨酒;补气和主治神衰的参茸卫生丸与专治妇女多年不孕的女金丹。

十三太保是十大名药外,再加上号称东方凉茶,主治心气不足、神志不宁、惊恐谵语、内火上升的清宫秘方牛黄清心丸;用于寒凝、气滞和血脉失调所致胃肠病症的十香返生丹;妇科名药乌鸡白凤丸。

头名状元是挽垂危于顷刻,救急症于即时的十大名牌之一的“安宫牛黄丸”。

同仁堂乐家老药铺 作者:沈鸿娴

安宫牛黄丸,出自清代吴塘,1813年吴氏依据“万宝牛·黄丸”加入麝香、犀角、珍珠、明雄黄等名贵药材制成,具有清热、镇惊、消炎等功能,是治疗高热、昏迷、抽搐、癫痫、惊凤等症的三宝之一。(三宝为:安宫牛黄丸、局方至保丹、紫雪散)

5.疗效显著,驰名中外。

以上药物均为祖国医药宝库中的珍品。

用名医处方选上乘药材,以精湛工艺严格操作所制成的药品,疗效一定显著。以两例病历说明,曾有一位患者年逾古稀,患了脑血栓症,生命危在旦夕,经服用同仁堂制作的安宫牛黄丸后,老人转危为安,又采用了其他综合方法的治疗,如服用大活络丹,牛黄清心丸再辅以针炙等,挽救了老者的生命。

另一位南洋妇女脚崴了后软组织损伤,久治不愈,敷用同仁堂制的七厘散后而治愈,患者连连称赞同仁堂药物有奇效。

同仁堂的药品因疗效高而驰名中外。著名评剧老演员花艳茹,在同仁堂购药时发现药柜内展出的多年不见的清音丸,如获至宝,意欲大量购买储存备用,售药员几经解释,她还是买了300丸,欣然离去。在旧社会,劳动人民生病,由于经济困难,吃药艰难,但是他们宁愿买价格稍高的同仁堂成药,也不去买价格稍低的其他成药,因为同仁堂的药疗效高,吃一付顶两付的作用,既治病,也省钱。

同仁堂名药远销日、英、德、意、加拿大、墨西哥、希腊、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等国。许多海外侨胞归国观光,都亲自到同仁堂购买保健与治疗药品。侨居海外的同胞,也常托人或来函购买药品。珍贵名药,飘洋过海,使祖国传统的,优异的医学成就,扬名于世界各地。

三、同仁堂的今天

历史悠久的同仁堂,在解放后有了巨大的变化,昔日低矮旧门面已被新建的二层华丽楼房所代替,焕然一新的建筑,给这个古老的企业增添了无限的生机。营业部里,营业员穿着白色的工作服,穿梭般地忙碌着,专心致志地为顾客配方抓药,把一付付配好的药包,经过审查后送到顾客的手中;成药销售部柜台内出售的药品,每天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购药群众;为了方便顾客,特设服务台,选富有医药常识的老职工,负责解答患者治病选药的问题,当好参谋。为保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同仁堂在楼下地下室,设立中老年人保健药品销售服务部,药柜中,中老年保健成药琳琅满目。随着形势的发展,同仁堂全心全意为广大的患者服务,他们成立中药代煎部,三位职工,不管是炎热和酷寒他们都把一付付煎好的中药送到顾客手中,付出紧张而艰苦的劳动,收费却是低廉的,每一剂药仅收5分钱的代价。为了满足外地患者的需要,这个药店大力开展邮购业务。仅1984年一年就收到群众来函四千多封,寄出药品一万件。这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负责函售的只有六人,处理各种各样的信件,有的来信说明了病情,却不知该用什么药,他们就帮助选择对症的药品,并写信征求顾客意见;有的所需药品暂时无货,他们复函说明情况,有时替顾客出主意介绍疗效相近似的药,请顾客选择,成为顾客的贴心人,深受群众的称赞。

解放后这个古老企业的发展变化是难以尽述的。早在1952年,在彭真市长的亲切关怀和鼓励下,经理乐松生先生完成了先人的遗志,实现了中药西制与制药向机械化、半机械化发展的愿望。由于改进操作,提高制药生产的工作效率,使成药生产成倍地增长;经过钻究,在保持或提高丸药疗效的前提下,将丸药制成片剂、冲剂、或酊剂,这样,缩小体积,减少重量,便于服用和携带,使古老的祖国中成药的制作走向科学的道路。

1954年同仁堂公私合营后,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在崇文门外建立了同仁堂制药厂;通县建立了北京最大的药酒厂一同仁堂药酒厂;在西直门建立了同仁堂中药提炼厂;在昌平建立养鹿场。职工由1949年的200多人到1983年增至1600余人。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个企业发展就更快了,1983年产值达到6676万元比1978年增长1.2倍,为解放前1948年的417倍;1983年出口额达1753万元,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同仁堂不仅保持和发扬传统的工艺特点,制出许多优质药品,在医药评比中“安宫牛黄丸”获国家金质奖章。“乌鸡白凤丸”获国家银质奖章,虎骨酒、国公酒、人参鹿茸丸和愈凤宁心片等药分别被国家医药总局和市级医药局,评为优质品种。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同仁堂在全国中药行业中是矫矫者,它是北京的优势,又是全国的优势。同仁堂在建设祖国四化大业中,更加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更好地为中国人民和海外侨胞的健康服务。同仁堂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附记

关于同仁堂药铺创设年份考

同仁堂药铺创设年份,存在两种说法:

一说为:乐家五世祖梧冈创设于1702年(清康熙41年.壬午),距今(1985年)为283年。另一说为:乐家四世祖尊育(梧冈之父)创设于1669年(康熙8年。己酉),距今为316年。

经过考证,以前说符合史实。

根据光绪己丑(1889年)仲春重刊《同仁堂药目》,有乐凤鸣梧冈氏于康熙酉戌(1706年)所撰《药目叙》,摘录如下:

“同仁堂名,先君之素志也,先君号尊育,为太医院吏目……,每庭训之余,谓:可以养身、可以济人者,惟医为最。”又云:“同仁二字,可命为堂名,吾爱其公而雅,须志之。予业举子碌碌三十余年,先君之训,几忘之矣,壬午乡比后,闲居无事,追忆老年遗训,翻然勃然鼓舞而为之,遂立同仁堂药室焉……。”

又乐印川之孙(未署名)重订药目记,摘录如下:“先四世祖尊育公为太医院官……,五世伯祖梧冈公守其遗训,于康熙壬午岁在京都正阳门外大栅栏南设立本堂字号……”

由此可以肯定,同仁堂药铺创设年份应为1702年,即康熙壬午年,距今为283年。

另一说则由于乐家发现旧藏“同仁堂”匾额一块,书有“康熙己酉”字样,误认为同仁堂药铺创设于1669年,提前33年。殊不知旧时官宦世家,多定一堂名,制匾悬厅堂中,籍以明志。乐尊育爱“同仁”二字,屡言可立为堂名,所发现的匾额,当为其生前所制之堂匾,并非药铺招牌,且此匾无“药铺”字样,不能把立匾年份误定为药铺创设年份。

同仁堂乐家老药铺 作者:沈鸿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