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没二姐夫碍事,二姐一夜剥了800多斤蒜,卖了3100块,挣钱不容易

作者:八义集的草根

端午节放假,二外甥两口子在市里带孩子,二姐终于腾出空回家削蒜、卖蒜了。

上周她起完蒜,就把蒜架到二楼平房通风、晾晒了,这几天天热,鲜蒜折(she)秤厉害,早点卖完,蒜地里套种了玉米,今年这个蒜季就算忙过去了。

二姐夫原本也想跟回去“帮忙的”,二姐嫌他碍事,让他趁着假期加个班,晚两天回家、不耽误喝酒吃肉。

二姐夫一算账,还是加班合适,肉钱、酒钱都有了。

二姐回到家,就忙开了,前夜就睡了两个小时,一个人剥了800斤蒜,拉到街里卖了3100块,打统账3.76元一斤,价格还算可以。

老家的收蒜点,越来越正规了,一来大蒜产业在邳州,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支柱产业,从业人员多,收蒜、销蒜、深加工,更加规范;

二来竞争者众,市场机制下,蒜农得到了实惠,这几年的蒜价逐渐稳定。

二姐卖蒜回来,给我贴了今年的蒜价:6.5公分(4.93)、6.0公分(4.33)、5.5公分(3.83)、5.0公分(3.33)、4.5公分(2.83)、4.0公分(2.33)。

没二姐夫碍事,二姐一夜剥了800多斤蒜,卖了3100块,挣钱不容易

蒜头的价格是根据蒜头大小、水分干湿、品相而定的,主要还是是蒜头大小;

其实蒜头大小,不影响蒜的口感、营养成分、内在价值,吃的时候,不都是要剥蒜、再切片、剁碎的么?

但货卖一张皮,跟苹果一样,讲究的就是卖相,消费者也默认蒜头大、价格高。

二姐家将近4亩的蒜,扣除蒜种、塑料膜、起蒜工、农药、化肥等支出,估计能净赚1.5万,一年到头的人情礼节够了。

二姐大姐现在如同两只候鸟,一个月左右往返市里和老家,忙着家里的地,你帮我、我帮你,跟打游击一样,市里的孙辈轮换着、帮着带。

她们逐渐适应了城里的生活,农村的田地也没舍得拌(扔),得空回家照看一下,土里刨食,赚点零花钱,不然次次向儿女张嘴,也是难为情。

大姐二姐骨子里还是农民,还是喜欢种地,自由自在,忙了一天,累乏后睡觉也踏实,但儿子儿媳要上班,只能回去帮着带孩子,虽有含饴弄孙之乐,但毕竟不自由,婆婆不好当。

两个姐夫现在也60岁了,还在城里打工,这个年龄,也干不了几年了,趁着单位还要他们(瞒年龄),再混几年,不然现在回来啥事不干,躺平养老,也闲不住。

二姐每年种蒜,都要留出两分地来 ,用好蒜种、有机肥,更精细的劳作,种一些自家人吃的大蒜,今年仍然如此。

两分地收了四五百斤,但卖相反而没有大田的好,原因很简单,没有打农药,上化肥,农家肥的肥力不行,蒜头自然小。

但这样的农家蒜味道,鲜辣中有一股清香,二姐夫、大姐夫能吃出来,我吃不出来。

那两分地,是两个姐夫上次一点点清出来的,农家肥也是一挑子、一挑子拖到地头的,两人当时嫌费事,还是捂着鼻子干完了。

家在农村,有几亩地,就图个方便,以前四叔在时,别人都种产量高的杂交水稻,他就爱种除草费事、产量低,但味道好的“五七稻”(又叫粳米、黏米,端午节包粽子、春节炸果子用的);

“五七稻”因为特殊,得分开育秧、种收,十分麻烦,四叔又是精细之人,真是粒粒皆辛苦,一亩地收了不多的七八袋新稻,这家送点,那家送点,自己倒留的不多,就图个自己吃的实惠。

二姐也是这样的人,舍小家、顾大家,自家地里种点芝麻、绿豆、蚕豆、有机蒜,然后费事的一一收了,这家分点、那家分点,更忘不了寄给我和四姐。

四姐说苍南超市五个半左右(5.5公分)的要9.9元一斤;我看了上海的菜场,7元一斤。

可可说,“俺四姨 ,你超市买的是大田蒜,用了几遍化肥、农药;俺妈种点的是有机蒜,用的是农家肥,价格还得贵。不够功夫钱,蒜头小,但硬实,好吃。”

是的,二姐擅长做的蒜爆鱼,就是要用有机蒜的小蒜头,做出来才入味,蒜头吃起来也很好吃,不怎么喜欢吃蒜的我,也能吃个一颗不剩,比鱼肉还喜欢吃。

老家邳州,多年来以农业为主,发展不易;这些年通过大蒜产业,也算是找到了农商贸的结合点,经济助力明显。

家乡的大蒜,在家见得太多了,以前从不当好的,现在“蒜你狠“了,成了父老乡亲增收的一条途径,令人高兴。

母亲虽然不在了,但每年从二姐寄来的大蒜中,还能感受浓浓的亲情和乡情。

不过,这次我只让二姐寄了15斤蒜,太多吃不了;

二姐给四姐邮寄了30斤,她说要腌醋蒜吃,给她邮寄的还有家乡的小鱼、煎饼、粉丝.......

端午节到了,想起了四叔,也想起了二姐,这都是亲情的传承。

以后一个家庭,都一个孩子,这种亲情,也日渐寡淡了,想一想,还是挺可惜的。

(谢谢阅读)

(之前曾有读者朋友,留言要老家的大蒜,找不到留言信息了,想要的话,私聊联系我吧,让二姐从老家给寄点,[作揖]。)

没二姐夫碍事,二姐一夜剥了800多斤蒜,卖了3100块,挣钱不容易
没二姐夫碍事,二姐一夜剥了800多斤蒜,卖了3100块,挣钱不容易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