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是刘裕手下的第一谋臣,备受信任,却被刘裕活活吓死

作者:水漫三金

公元417年,刘裕北伐初见成效,攻入长安。时隔百年,长安,这座大汉王朝的首都,又一次回到了汉人的手中。此时的刘裕意气风发,想依靠关中作为基本盘,继续北伐,以此一统神州大地。

然而,还没等计划实施,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就将刘裕的美梦彻底击碎,把他拉回了现实之中——刘穆之病故了。

他是刘裕手下的第一谋臣,备受信任,却被刘裕活活吓死

得知这一消息的刘裕先是感到震惊和悲痛。随后,他不顾长安城内百姓的劝阻,毅然决定停止北伐,自己率军返回建康,只留下年仅十一岁的刘义真与王镇恶等诸将留守关中。

可以说,刘穆之的死使得刘裕失去了北伐的绝佳机会。那么刘穆之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他的死亡会让刘裕放弃北伐呢?

年少聪慧 跟随刘裕

刘穆之家住京口,年少时便喜爱读书。长大后的刘穆之也因自身的才华被当时的琅邪内史江敳赏识,担任主簿一职。从此,刘穆之便踏上了仕途之路。

公元404年二月,刘裕以打猎为名,聚集北府兵残余兵将一千七百余人,在京口举兵起义,打响了讨伐桓玄的第一枪。

他是刘裕手下的第一谋臣,备受信任,却被刘裕活活吓死

很快,刘裕便占领京口。此时,刘裕麾下的主簿一职还没有合适的人选。在心腹何无忌的推荐下,刘穆之顺利的拿下了这一职位,成为了刘裕麾下重要的谋士。

不久之后,刘裕便将桓玄击败,攻占了建康。在这一过程中,刘穆之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许多大事都处理得相当妥当。这让刘裕对刘穆之更加的看重,凡事都询其意见。刘穆之对刘裕同样也尽心协助,不遗余力。

当时东晋法律宽松,纲纪不立,门阀豪强可恃势凌人,平民则无法自处。刘穆之都以当时形势调校矫正法令,更让平民对法律有所适从。在刘裕以身作则下,很快就改变了当时的政治风气。

出谋划策 屡立功勋

在消灭桓玄残余势力后,刘裕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可这也让有些人感到了危机。

公元407年十二月,扬州刺史、录尚书事王谧去世。以刘裕此时的功劳和声望,这两个职位理应由他接任,可是却遭到了刘毅等人反对。毕竟,此时的刘裕手握重兵,如果在让他在朝廷担任重要的职位,难保刘裕不会成为下一个桓玄。

他是刘裕手下的第一谋臣,备受信任,却被刘裕活活吓死

面对巨大的阻力,刘裕显得有些犹豫,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时候刘穆之站了出来,他对刘裕说道:“今若复以他授,便应受制于人。一失权柄,无由可得”。在刘穆之的建议下,刘裕以议题重要为由,亲身入朝讨论,最终顺利接任扬州刺史、录尚书事一职,掌握了中枢权力。正式进入了东晋王朝的权力中心,这也为刘裕之后称帝奠定了基础。

坐镇后方 惊惧而亡

公元416年,刘裕率军北伐后秦。作为刘裕麾下的第一谋士的刘穆之则被留下镇守建康,代替刘裕掌控朝廷。刘穆之坐镇后方,可谓尽心尽力,不仅要在建康总掌朝政,又要调度后勤粮草支援在外出征中的军队。不过即便如此,刘穆之做起事来仍旧井井有条,如鱼得水。

然而,百密终有一疏,刘穆之忽视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而这个疏忽让刘穆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公元417年,九月,刘裕灭亡后秦,占领关中。东汉的都城洛阳和西汉的都城长安在时隔百年后,回到了东晋朝廷的手中。然而,面对这一巨大的战功,刘穆之却并未代表刘裕向朝廷索要“九锡”的待遇。

他是刘裕手下的第一谋臣,备受信任,却被刘裕活活吓死

于是,刘裕生气了。他派心腹王弘从前线来到建康,向朝廷宣泄不满,刘穆之得知这一消息后,惊惧而死,享年五十八岁。

刘穆之的死,对刘裕的打击是巨大的。失去了刘穆之,远在关中的刘裕失去了对东晋朝廷的掌控。于是,决意起行返回建康。只留下自己的儿子刘义真和一部分的将领。

而刘裕不会想到,这一次的离开,便是他和长安的永别。不久之后,刘义真便被赫连勃勃击败,将关中丢失。至此,刘裕完全失去了北伐的基本盘。

死后追封

公元420年,刘裕篡晋称帝,又追念刘穆之等人,追封刘穆之为南康郡公,赐谥号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