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将军伟大也平凡

作者:河畔云边拥泊城
将军伟大也平凡

狂风暴雨洗涤着华北平原。闪电一道紧似一道,恨不得把整个天空劈为两半。在河北省沧州盐山圣佛镇的土路上,迎风冒雨行走着一对父子。父亲扛着铁锨,为儿子清除前行的淤泥和障碍,儿子背着书包,打从走出家门那一刻,儿子就咬紧牙关,紧随着父亲的背影,艰难的趟着水和土混合成的“水泥路”。等上了大堤,父亲擦了擦脸上的雨水和汗水对儿子说:“儿子,我只能送到这里了,余下的路,你自己走吧……”

从此,儿子从小学一直到中学,后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再到197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1979年在伊拉克从事翻译工作。他一步一个脚印走着自己的路。多年来,他走出了一条光明之路、辉煌之路。他就是如今家喻户晓的张召忠将军。

张召忠1998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同年晋升将军军衔;2001年结业于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院国防进修班;2003年,获评科技界“十大科普新闻人物”;中国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部原副主任、教授、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将军伟大也平凡

张召忠研究领域涉及军亊战略、国防建设、国际法规及科学技术、武器装备、联合作战等。发表论文数百篇,著有《战争离我们有多远——张召忠点评军事革命》、《下一个目标是谁》、《兵器知识库》、《未来海洋世纪的冲击》……。张召忠2015年退休,他退休不退志,如今活跃在大众荧幕中,《张召忠开讲》、《局座讲风云人物》、《张召忠说》等。他讲真话,讲新话,敢于自嘲自黑,坚定自信,内容实在接地气,使受众耳目一新。他在网络上的粉丝已达一百多万。

张将军的形象亲切朴实,敦厚大方。他的语言大众化,通俗易懂,具有普世性。从他的演讲、文章、谈话中,不难看出,他既是一个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威武将军,也是一个读书破万卷,思绪接天地的谦谦君子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学者和专家,还是一个上的厅堂下的厨房的“家庭主夫”,妻子出生高贵家庭(其父部长级),曾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她从小不善烹饪,养成不爱做饭的习惯,张召忠除去写作、外出做演讲作报告外,便穿上围裙,承担起全家的煎炒烹炸的重任,负责一家人的饮食和家务。

将军伟大也平凡

张召忠也是一个农民出身,祖辈务农。他在农村18年,直到当兵后在北大毕业,才算真正离开农村。1978年大学毕业后结婚。妻子11岁进的北京,结婚时张召忠提议回农村举行婚礼。妻子对农村很陌生,感觉很新鲜,便爽快的答应了。她哪知从北京坐火车到沧州,还要坐汽车去县城,然后再坐二等,新婚妻子第一次见到二等,认识了什么叫“二等”,体会到了坐二等的滋味,一直做到进家门,坐到了土炕上,她才意识到当时农村的贫穷、落后、闭塞,但妻子从未报怨,也从来不后悔嫁给张召忠。结婚第二年,生下了儿子张威。

现在,张召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网红。他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硕,名气也随之越来越大。找他作报告、演讲、参加各类活动的络绎不绝,但张将军始终以一个普通老兵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他从不矫揉造作,恣意张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保持良好的军人作风和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一次,北京工业大学的领导盛情邀请张召忠为学校师生作报告。校领导对他说:北京工业大学对将军来说,一定很陌生。张召忠却微微一笑,很坦然的说:“其实,我对你们这个大学是非常熟悉的,因为我儿子就在你们的大学就读!”在场的所有人都很愕然。

将军伟大也平凡

张召忠经常教育儿子,要自强自立,不要有半点依靠老爸的思想和借老爸的名声到处招摇的行为。其实儿子的全班和全宿舍的同学都是张召忠的铁粉,而始终不知道张威原来是张召忠的儿子。张召忠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应该是最好的老师。张威正是有一位这样正派、正气、正直的好父亲好老师,才会自信自强,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梦想。

张召忠将军正是具备了强大的自信自强能力,才走到了光鲜艳丽的今天。1974年考入北京大学,按现在的说法,纯属“北漂一族”,农民出身,无背景,无资源,无人脉。大学毕业后,完全靠自身的努力拼搏,闯出一片属于自己领域的广阔天地。

张召忠将军如今依然笔耕不辍,继续做着他的学问。他说,他始终在一个不足15平米(也许是只有13平米)的办公室里写作,分给他的宽敞的将军办公室,他坐在里面会觉得写不出东西来,他从不在这里写作。这就是一个声名远播,甚或驰名中外的将军的思想境界,只讲奉献而不讲舒适和享受,这就是伟大而又平凡的将军。

将军伟大也平凡

(文中内容参考百度及张召忠将军的短视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写于2024.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