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第一只指数基金是谁发明的?并不是“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

作者:墨菲读书
第一只指数基金是谁发明的?并不是“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

对投资感兴趣的人,大概都知道指数基金。它因为透明、费用低廉、可定投、投资门槛低、操作简单等诸多优势,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认可和使用。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2019年曾说过,回顾过去50年,金融业最大的创新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指数基金。

那第一只指数基金是谁发明的呢?很多人以为是“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但其实并不是。

约翰·博格,在1975年,发明的是第一只面向普通大众投资者的指数基金——第一指数投资信托,后改名为“先锋领航500指数基金”。第一只指数基金,实际上发明于1971年,只不过当时的指数基金只限于机构投资者购买。

那么,为什么后来却是由约翰·博格将指数基金推向零售市场呢?几十年前的这段历史,又有着怎样的风云际会呢?指数基金的诞生史,是一群华尔街的叛逆者,充满勇气与挑战的变革之旅,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金融创新史。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从美国著名财经记者、畅销书作家罗宾·威格斯沃思的新书《万亿指数》中窥见一二。

《万亿指数》以巴菲特的“十年赌局”为引子,从20世纪初法国数学家巴舍利耶这位指数投资的思想教父讲起,通过一位位华尔街叛逆者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人物故事,完整展示指数基金 “在怀疑中诞生、在犹豫中成长、在兴奋中爆发、在平淡中成熟”的发展过程。

第一只指数基金是谁发明的?并不是“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

[挪威] 罗宾·威格斯沃思 著 银行螺丝钉 译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

01

指数基金的思想起源及理论发展

虽然全球第一只指数基金诞生于1971年,但它的种子却是70多年前由法国数学家巴舍利耶种下的。

巴舍利耶,被称为“金融数学领域之父”,也被认为是指数投资的思想教父,他发表于1900年的论文《投机理论》,就是指数基金的发端。这篇论文被认为是金融史上最具开创性的著作之一,因为它首次使用严谨的数学方法证明金融证券是具有随机游走特性。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指数基金直到1971年才被发明?为什么不在法国而在美国?

这就要说到巴舍利耶坎坷、充满遗憾的职业生涯。他是金融史上极少在生前默默无闻,却对能后世产生如此大影响的人。因为时代对金融的偏见,巴舍利耶基于数学对股市的研究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所以他在任职高校一直靠临时奖学金维持生活,教授职位临近退休才获得,最终于1946年悄然离世。

明珠蒙尘,不掩其芒。在他去世10几年后,芝加哥大学统计学教授莱纳德·萨维奇,偶然发现了他的作品,惊艳之下,将其翻译成英文推荐给身边的好友,其中一位就是经济学巨星保罗·萨缪尔森。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信件,可以说改变了整个金融业的历史轨迹。

在美国诸多经济学家的极力推崇和深入研究之下,尤其是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里·马科维茨、威廉·夏普和尤金·法马的研究,为全球指数投资席卷而来的浪潮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1952年,马科维茨的论文《投资组合选择》,第一次用量化的方式展示如何更好地平衡风险和收益,这篇论文是“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石。威廉·夏普,利用计算机程序对马科维茨的模型进行简化,定义了如今大名鼎鼎的“贝塔因子”(β)来描述市场整体回报,并且提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计算金融证券的价值。众人拾柴火焰高,推动这些思想发展成为一场全面革命,还要归功于尤金·法马1965年提出的“有效市场理论”。

第一只指数基金是谁发明的?并不是“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

哈里·马科维茨(图片来自《万亿指数》)

虽然,学术界的思想向现实的金融界渗透还比较缓慢,但在这些思想就像病毒一样,势不可当,汹涌地扑向投资行业。

02

第一只指数基金的艰难发行与突出重围

终于,这些火花在20世纪70年代初被点燃了。由于美国证券价格研究中心的数据支持,以及芝加哥大学举办的半年一次的研讨会,学术界与金融界的桥梁建立起来。全球顶尖的经济学家,思想开放的投资专家、银行家汇聚于此,新思想让一群叛逆者蠢蠢欲动,不断地为第一只指数基金的发行蓄力尝试。其中,最耀眼的三位领导者是,约翰·麦克奎恩领导的富国银行、雷克斯·辛克菲尔德领导的美国国家银行、迪恩·李巴伦领导的百骏公司。

第一只指数基金是谁发明的?并不是“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

麦克奎恩(左)李巴伦(右)(图片来自《万亿指数》)

那么,第一只指数基金到底是谁发明的呢?

这实际上是存在争议的。其中认可度最高的是,1971年,得益于新秀丽养老金投入的600万美元,富国银行发行了全球第一只指数基金,一只等权重投资纽交所上市的所有股票、近似模拟整个美股市场的基金。但实际上,这只基金并没有坚持很久就失败了。主要因为其追踪的股票太多,由于股价的随时波动,基金不得不持续调整以保持等权重,由此带来的交易成本很高,记录保存也很困难。

虽然《万亿指数》里也认可了上述说法,但实际上它也提到,他们都在说是自己才是第一只指数基金的发行人。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特殊的年份——1973年。

富国银行受之前基金的启发,于1973年11月,面向其所有机构客户,推出更简单的标普500指数基金;美国国家银行1973年9月发行标普500指数基金,不过这只基金并不是新成立的,而是由之前一个产品转化来的;百骏公司在1972—1973年同样推出标普500指数基金,但购买者寥寥无几。

这三位开创者努力的成果,都不是完美的指数基金,因为这些基金都没有买下标普500指数基金中的每一只股票。但不管怎么说,他们三位共同的举措推动了现代最大且最有影响力的创新之一。至1975年年底,富国银行、百骏公司、美国国家银行,都成功运作着指数基金,投资人主要是养老金、捐赠基金等。据估计,百骏公司管理的规模大约1亿美元,美国国家银行大约1.2亿美元,富国银行大约1.5亿美元。这些基金的管理费率在0.3%~0.6%,但这样的好处还没有普及到普通大众投资者。

03

约翰·博格无心插柳,推动指数基金“下凡”

1975年12月,刚成立1年的先锋领航提交“第一指数投资信托”的注册申请,在约翰·博格的不懈努力下,第一只面向大众投资者的指数基金终于诞生。

要理解为什么先锋领航指数基金系列能惠及大众,最终成为世界霸主,我们必须要了解它的企业历史及组织架构。而这一切,又必须从博格跌宕起伏的职业生涯讲起。

约翰·博格,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富贵之家,1951年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进入惠灵顿管理公司。在1970年以前,他的职业生涯可谓顺风顺水,1958年主导发行温莎基金,优异的业绩助他快速跻身高管,1965年便担任执行副总裁,1966年并购TDP&L公司,同时成为总裁兼CEO,1970年年仅41岁便成为董事长。但也就是他一手引进的TDP&L的4位管理层,联手将他赶下了台。

1968年11月开始至1970年,美股市场严重下挫,惠灵顿旗下基金损失严重,加上高管之间的性格冲突,已经严重影响到公司发展,一时间员工人人自危。1973年,内讧白热化,最终董事会出面调停,由于TDP&L四人组势力强大,博格最终被投票开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大分歧”时期。

但博格一向坚韧,伤心屈辱之余,立刻着手做出反击。在和惠灵顿董事会反复沟通中,董事会最终同意,让博格设立一个子公司,负责基金所有行政事务,但不能参与基金任何管理与销售工作。这离博格想独立运作的目标只近了一小步,他后来写道:“虽然拥有这1/3面包比什么都没有要强,但我们应该立即着手争夺另外那2/3。”

而这剩余的2/3面包,就是推动面向大众的指数基金成功的关键。1975年9月,博格向董事会提案,发行一只指数基金,当董事会犹疑之际,博格狡黠辩解,指数基金是无人管理的,所以先锋领航没有造成越权。董事会最终同意“第一指数投资信托”发行,并且这只基金为博格争取到的“另一个1/3面包”,就是销售权。以往的基金销售主要是分销模式,所以投资者要为经纪人支付相当高的申购费,在这只基金发行后,博格建议董事会废除分销模式,改为直销,取消申购费。博格再一次狡辩,他没有确权,先锋没有任何分销业务,只是终止了这项业务而已。他再一次成功了。

最后的1/3面包,则是夺取投资管理业务。1980年,博格又一次提议,先锋建立内部固收小组来管理货币基金,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此时四人组已离开董事会,博格的提议轻松通过。至此,先锋领航不再只是个办事员,以及出于同情给与博格的象征性安抚,它真正成为一家独立的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投资公司。

第一只指数基金是谁发明的?并不是“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

博格男孩们(图片来自《万亿指数》)

无心插柳柳成荫。虽然博格后来成为指数投资的领军人物,但第一只面向大众且未来颠覆整个投资行业的指数基金的问世,是源自先锋领航特殊的企业历史及组织架构,以及博格想要摆脱掌控和对屈辱反击的炽热渴望,一开始这并不是什么宏伟的使命。

第一指数投资信托的诞生与发展,也经历了不少坎坷。1976年6月开始募集,至8月底,只募集到1132万美元,这与博格1.5亿美元的预期相差甚远。至1981年年底,也堪堪突破1亿美元。但80年代开始,美国债市和股市双双走向金融史上最大牛市之一,再加上401(k)退休计划的诞生,进一步推动先锋领航的崛起。后改名为“先锋领航500指数基金”的第一指数投资信托,至1988年,规模已突破10亿美元,至2000年,超过麦哲伦基金,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共同基金,达1072亿美元。

这场由博格大力推动的指数投资浪潮,最终为全球投资者剩下了上万亿美元的费用。这位金融泰斗,于2019年1月21日离世,感谢他为全球投资者所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