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蠢蠢欲动的银保:断崖下滑后,为什么外资们逆势大卖?

作者:今日保
蠢蠢欲动的银保:断崖下滑后,为什么外资们逆势大卖?
蠢蠢欲动的银保:断崖下滑后,为什么外资们逆势大卖?

文丨笃悠悠 编丨灰灰 半梳

蠢蠢欲动的银保:断崖下滑后,为什么外资们逆势大卖?

眨眼功夫,2024年要过半了。

君不见眼下,“618”大促如火如荼。打折的,不仅仅有电商货架的商品,还有保险公司的银保渠道产品。

与一季度的数据相比,前5月的银保规模只能说有那么一丢丢好转,但不多。

行业数据显示,和去年同期相比,新单和期交的“折扣”基本给到了8折,新单Top10们更是给到了7折。再看看对半折的手续费,能和保险公司共鸣的,或许只有拼多多的商家了。

虽然整体而言银保出现断崖式下滑,但也有逆势大增者。

就在大家讨论“750曲线”下降、“报行合一”、放开“1对3”时……潜伏已久的玩家早在银保领域连续出招,甚至祭出战略性动作。

一些看上去与银保气质不那么匹配的公司,也拉起了银趸业务,高举高打。甚至以往非常在意的诸如 “趸交额度”一类的约束,在当下所谓的战略机遇面前,也轻如鸿毛。

在费差损、利差损的挤压下,在“严监管的环境”下,加之羸弱的公司品牌及偿付能力、股东不断动摇的内心,多数中小保险公司在银保上越发的难堪、拧巴,但也越发的难以支撑而图穷匕见。

也许,银保大戏的新主角正在登场——

1 合资公司银行保险突飞猛进,5月新单同比增长65%

盛夏已然来临,银保依然暂停在严寒之中。

和前几个月一样,哪些长期以来以银保为主力渠道的玩家们大多继续翻车。

蠢蠢欲动的银保:断崖下滑后,为什么外资们逆势大卖?
蠢蠢欲动的银保:断崖下滑后,为什么外资们逆势大卖?

前5月,在70多家开办银行保险业务的公司中,仅有20余家实现银保新单正增长,16家公司跌幅超50%,期交正增长的更是只有10余家。还有约20家公司的新单比腰斩还惨。

新单、期交大跌的公司中,建信、中银三星、新华、信诚等银行系、老七家、强势中小公司赫然在列。中汇、昆仑、百年等未披露偿付能力的公司也悉数在场。英大、小康、北大方正、三峡等跌幅更是超90%,几乎归零。

从新单来看,老七家和普通中小公司的保费规模基本上跌去了1/3。风险公司、地方国资系也没有好到哪里去,逾20%的降幅让这些公司压力山大。

至于银行系公司,近10%的负增长也难言乐观。毕竟在“红黄蓝牌”制度下,银行一般都是卖完本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才能去卖其他公司的产品,至少在新单保费规模上应该是旱涝保收才对。不过,大行麾下的保险公司却负增长连连,比如建信的银保跌幅甚至超50%。

和这些苦主相比,强势合资公司们65%的新单增长和33%的期交增速,甚至显得有点离谱。

华泰人寿超300%和中英人寿超200%的增长,或许是因为基数太低。那么,中美联泰新单从2023年同期的10余亿飞升至今年的近50亿,中意人寿从30亿元翻翻到60亿元,以及中宏人寿近90亿元的规模又如何解释呢?

除了头部合资公司外,银行系中的合资公司们,也算是为银行系公司挽尊了一波。如中荷增长超7成,招商信诺增长也过5成;光大永明、工银安盛亦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尽管个别公司牺牲了一部分的期交规模,但在其他竞争主体收缩的当下,抢到别人的客户,应该是战略级目标了。不然,花重金建银保渠道价值何在?

2 利率够低、经营品质好、资产全球配置经验,合资公司或迎来业务扩张窗口期

从战略维度来看,强势合资公司的逆势增长,原因有二。

其一是银行利率已经低了很多,“老外们”觉得可以大卖理财类产品了。其二是这些公司经营品质较大部分中资公司高,受“报行合一”影响较小。

从利率角度来看,目前国内的利率水平较过去已经下降不少,此时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利差损风险已经有所下降,对于一些经营基础较好的中等规模保险公司来说,确实是一个值得利用的扩张窗口期。

90年代,“老外们”之所以不愿意做理财型产品,正是因为利率过高,利差损风险过大。且隔壁日本刚刚经历了短期内的利率大幅下降,有保险公司倒闭的前车之鉴。

第一波利差损危机乃至因解决利差损危机而衍生出的投连危机,便是90年代行业第一波扩张的代价。

如今利差损“梅开”二度,则是在为过去十年资产驱动负债下保费规模的疯狂增长埋单。

而其他中小公司,特别是广大中资中小公司,却只能在一边看着。原因或许在于缺乏资产全球配置的战略视角、经验,以及战略机遇。

毕竟,对于理财型保险产品,承保的实际上是利率的风险,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就是承保能力。

如果仅在系统内投资,就像财产险的分保只局限在某一地区,这必将导致风险的聚集,而非风险的分担。因为风险还在系统内,不过是换了另一个“倒霉蛋”而已。

中资公司面临的困境正是如此,单一系统内的风险无法通过资产的全球化配置分散至其他系统,如果利率继续下降,其面临的利差损的风险会加大。

而合资、外资公司,其外方股东多为国际保险巨擘。在其总部全球一盘棋的投资考量上来看,即使大陆市场利率继续下降,“抄底”抄在了半山腰,也无妨,战略层面上还有其他市场可做经营支撑,中国大陆市场的战略性亏损是可以接受的。

从经营品质角度来看,这些强势合资、外资公司,多具有很好的个险经营基础,对前端的把控也比较好。毕竟,要是保险公司把控不好前端,那卷费用便成了唯一的选择。

而缺乏前端经营能力的广大中资公司,十多年来在银保渠道一直只能大打“小账”牌。虽然花了很多钱,但前端却没有什么能长期沉淀下来的东西。5年期满,客户在银行理财经理的“指导”下退了保,一切又要重头再来了…

不仅如此,对前端的把握,也让这些合资、外资公司受“报行合一”的影响相对较小,毕竟它们更多的“卷”在服务,而非费用。所以,在中资公司收缩过冬之时,老外们猛踩油门或也不失为一种战略举措。

是否可以推测这些合资、外资公司,或迎来一波新的扩张期呢?

3 头部公司银保仍具战略意义,在“银保+健康+养老”布局中拥有新价值

除了强势合资外资公司的快速扩张,一些头部公司的银保渠道虽然在规模上有所下降,但战略上的步伐却在不断加快。

典型的,自2022年以来,泰康与工行、建行、农行、中行、浦发、中信等主要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更是亲自出席,除此之外,泰康拜博口腔负责人也常名列其中。

平安银行幸福家居家养老"康复护理”体验活动也如火如荼的开展,“银保+健康+养老”似乎已经成为头部公司在银保渠道的新价值所在。

另一边,新华也在多个省分公司网罗银保分管领导,“银行分支行行长”“个金”“私行”的从业经验成为重点关注方面。“长期有效”的招聘期,或许也代表了新华在银保渠道求生的战略,毕竟往日的个险队伍,已今非昔比。

事实上,除国寿平安这两个绝对王者外,其他头部公司对银保的依赖显然更大一点,面临的挑战并不比中小公司们小多少。同样存在前端把控的问题,只不过有相对更强的品牌号召力、更充足的偿付能力、更大的规模,比中小公司更“能抗”一点。

而“报行合一”以及“1对3”的放开,对于这些打银保的头部公司来说,或许也是一个机会,毕竟同台竞争的许多中小公司趴下了。

此外,尽管一些“风险公司”在银保市场上一直占据C位,但在保险暗流涌动的“打破刚兑”风浪下,一些较为谨慎的银行也担心保险公司“出事”,故而也更偏好头部公司的产品。

“恒大什么的出了那么大的事儿,对咱们省的一些银行渠道,实际上还是有很大冲击的,给客户做工作几乎成了我们每日必做的功课”,一位银行大堂经理如是说。

4 基层银保人的日常:战略离得很远,任务离得很近

对于更多的银保基层人员来说,什么这个战略那个战略的,都离自己很远,意义不大。作为战略的代价,自个儿过得多惨,翻翻在微信群里的吐槽就能感受到:

“今年不得行哦,那么点费率只能Cover我们的基本薪酬,也就靠这点Money‘苟延残喘’了…”

“不说其他的大道理,那么点费率,就我们行都不Care自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是有任务啊,但谁管呢,心累…”

“什么战略,是说‘裁员’么?对的,我们这内外勤都砍了一半…”

不过,任务在身,吐槽归吐槽,微信群里喷完一通后继续拿起座机打电话才是正道,毕竟一天得打好几十个电话呢。

尽管第三方人员不得用银行里的座机给用户打电话,但有的基层人员表示没在怕。

“等客户经理不在办公室了偷偷摸摸打就行。监控?怕啥,穿上银行的衣服坐在监控下面打,这叫‘灯下黑’…”

压力再大,也有些基层内勤对“1对3”的放开抱有一丝希望。

但话说回来,如果在原“1对3”模式下,物理网点都没把你选上,放开了就有机会么?

再者,有些银行的分行已经明确“1对4”“1对5”,不搞完全放开,理由是全部放开会加大网点负担,银行理财经理们没时间去学习新产品。

不过,这些银保产品不都差不多么,多一些,或许负担也不会多很多?

至于培训压力,有内勤直言,课件是网上下的,跟客户讲也是……

如此看来,活下去才是本能。

这也是当前整个银保难得的银行与保险的共同基调。

蠢蠢欲动的银保:断崖下滑后,为什么外资们逆势大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