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仲春苏杭游记之十九 灵隐寺(2)

作者:京畿文化视点

仲春苏杭游记之十九 灵隐寺(2)

原创 天涯牧秋 带走一片云彩

灵隐寺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峰峦辉映,寺藏于深山,云烟飘渺其中,甚是迷人。

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今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

仲春苏杭游记之十九 灵隐寺(2)

但老百姓流传还有一说,开始寺院叫“灵鹰寺”。始建于唐初。相传1400多年以前,今秦岭湾门前,有一座笔架山,笔架山左侧,是块凤凰朝阳地。原先这里荆棘纵横,荒无人烟。后有一吴姓僧人在山后住,打柴种地为生。一天,僧人在笔架山丛林打柴,因为天热,将道袍脱下,挂在树枝上,又去忙活。忽然,一只大雁凌空而下,将袍叼走,向南飞去,至灵隐寺落下。吴僧望空向南一路追来,但见此处绿树森森,翠柳成荫。绿影婆娑间,一岭土坨南头北尾;前饮碧水绿荷,后交浮菱青湖;左右两侧隆起两扇翼状土丘;整个地貌犹如巨鹰卧地。吴僧人感悟为神灵指点,遂于此焚香祷告,搭棚立寺,故名“灵鹰寺”。

仲春苏杭游记之十九 灵隐寺(2)

从此,灵鹰寺香火兴旺,庙宇初具规模。传至碧钵和尚时,寺内有僧人一百多人,耕地两百多亩,牛十余头,水井十多口,影响到上五府、下八县。唐朝贞观年间,有一天,碧钵大师在寺内说法,大将军尉迟恭受朝廷委派前来平叛剿匪,路过此寺,见寺庙巍峨庄严,井井有条,特进庙朝拜神圣,祈祷此去如能平妖剿匪,定禀告皇上拨款重修庙宇。尉迟恭果然一举平息叛乱。班师回朝后,尉迟恭元帅立即禀奏皇上。大唐天子李世民准奏,钦命灵鹰寺改为灵隐寺。

仲春苏杭游记之十九 灵隐寺(2)

不管哪中传说为准,反正灵隐寺的历史很深厚。

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灵隐寺作过全面修葺,香火旺盛。然而,唐末“会昌法难”,灵隐受池鱼之灾,寺毁僧散。直至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赐名灵隐新寺。

灵隐寺鼎盛时,曾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房一千三百间,僧众多达三千余人。南宋建都杭州,高宗与孝宗常幸驾灵隐,主理寺务,并挥洒翰墨。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立志重建,广筹资金,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梵刹庄严,古风重振,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仲春苏杭游记之十九 灵隐寺(2)

这里还有个故事:传说清康熙二十八年,皇帝南巡到杭州。被景色陶醉,乘兴畅饮。不想竟然喝得酩酊大醉。寺庙住持很想借助皇帝御笔,振兴寺庙,便请康熙重题寺额,他乘着酒兴,满口答应。不料酒高误事,落笔太重,把繁体“灵”字上半截的“雨”字头写得太大,下半截的三个“口”和一个“巫”字,再也写不下去。康熙一急,酒醒了。正在为难之际,旁边有位大学士名叫高江村,急中生智,在手掌心上写了“雲林”二字,然后假装磨墨,向皇帝暗示,康熙也就随机应变把“灵”字写作“雲”字,于是“灵隐寺”也就变成“云林寺”。我想,这肯定是借故打趣皇帝的又一事例。

仲春苏杭游记之十九 灵隐寺(2)

灵隐自创建以来,高僧云集,文人荟萃,儒释交融,谈禅论道,一吟一咏早己蔚然成为文化大观。此外,寺内还存有不少年代久远的佛像、法器、经幢、石塔、御碑、字画等历史文物,这些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使灵隐寺被列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序已进入新世纪,灵隐寺以其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宏伟壮丽的殿宇建筑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灵隐寺,它早已成为人们学佛、观光、祈福、休闲的佛教胜地。

灵隐寺确实深得“隐”字的意趣,整座雄伟寺宇,深隐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一片浓绿之中。一般寺庙讲究山门开阔,以炫耀法门气势。而气势宏宇的灵隐寺,却深隐在群山密林之中,就是到了寺庙前,也寻不出“灵隐寺”这个名字。

仲春苏杭游记之十九 灵隐寺(2)

门口对联“湖山铸名胜,名寺藏深山”甚有气势。起初山门寺额,题名“绝胜觉场”,到了北宋景德四年改题为“景德灵隐禅寺”,明朝后,名为“灵隐禅寺”,一直沿用至今,进景区门票45元,从2014年开始,杭州市提出了“文明敬香”的倡导,灵隐寺内不再出售明火类香烛,改为赠送三支清香,但这香可不便宜,每支十元,所以进寺院,还要交纳30元香火钱。

走在缄默无语的石阶,触摸灵隐寺造园艺术的灵魂,叹服古人一个“隐”字,把灵隐寺概况的静谧深沉。

仲春苏杭游记之十九 灵隐寺(2)

灵隐寺设计的很巧妙,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楼(下设法堂)、华严殿、同时向两翼布局,先后建成线刻五百罗汉堂、道济殿(现称济公殿)、客堂(六和堂)、祖堂、大悲阁、龙宫海藏(藏品陈列);并于原罗汉堂遗址重建五百罗汉堂,陈列平均身高1.7米的五百青铜罗汉,堂中央另建12.6米高的四大名山铜殿(已列为吉尼斯纪录)。

仲春苏杭游记之十九 灵隐寺(2)

此外,每进殿堂建有宽敞平台,美化古刹环境。先后建成了大型《心经》壁、百狮群雕等,并于五百罗汉堂西北建冽泉,借假山叠石形成自然瀑布流入阿耨达池,池边建有“具德亭”,以纪念清初具德中兴灵隐之功。梵宇增辉煌,气象更万千,重现东南名刹雄风。

2015年,灵隐寺在进门和出口安装了电子计数器,能够实时监测寺庙游客数量,一旦寺庙里超过5万人,就会减缓门票的出售速度,以保证正常游览秩序。寺庙内大殿外还设“回”字型入口,以控制各大殿内游客的人数。

天王殿

仲春苏杭游记之十九 灵隐寺(2)

踏入寺庙的那一瞬间,我清楚自己不是与佛有缘的人,却想在尘世的纷杂中,寻得一丝超脱。所以,我是带着满身凡俗走进的,无法在寺外拍去尘埃,因为我知道,佛是有穿透力。我看到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或者祈求福寿安康,或者祈求子孙满堂。我呢?祈求什么?不知道。真要求佛祖保佑,我希望一生安稳。

这样看来,我还是带有目的的拜佛,只是没向佛祖坦露,我相信他犀利的眼睛。其实,知足长乐就是幸福,我说的对吗?

仲春苏杭游记之十九 灵隐寺(2)

灵隐寺第一个寺院是天王殿。长约24米,宽约15米,殿屋重檐下悬挂两块横匾,一块是“灵鹫飞来”,金匾是黄元秀居士的题字。还有一块“云林禅寺”,是康熙皇帝的亲笔手书。其实他是引用杜甫“江汉终吾老,云林的尔曹”所题。

经幢皆刻于北宋开宝二年,是吴越国王家庙奉先寺的遗物。宋时由银山禅师移至于此,经幢也称石幢,是一种刻着佛名或者经咒的石柱,是古代佛教标识物,作为镇邪祈福所用。两经幢都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己巳岁闰五月》题记。

仲春苏杭游记之十九 灵隐寺(2)

灵隐寺自创建至今,毁建有十四次。屡遭天灾人祸,破坏严重,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大部分建筑化为灰烬,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灵隐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修复。

天王殿上悬“威震三州”匾额。古代神话认为,须弥山是世界中心。四方有四州,即东胜申州,南詹部州,西牛贺州,北具卢州。北方是净土,因此韦陀只需威震东,西,南三洲就可以了。

仲春苏杭游记之十九 灵隐寺(2)

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团,他笑容可掬的迎接各方游客,接受香客的第一柱香,似乎在传授一种人生智慧,心胸宽广,万事能容,知足常乐,健康长寿。

殿两侧分列四大天王,高各八米,个个身披重甲。其中两个形态威武,两个神色和善,俗称四大金刚。是南宋时期的遗物,已有730多年历史。

仲春苏杭游记之十九 灵隐寺(2)

手持青锋宝剑者,乃守护南方增长天王,“锋”和“风”同音,“增长”能令众生增长善根,石剑保护佛法不受侵犯。手弹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琵琶没弦需要调音,须用音乐感化众生,使人皈依佛门。守护北方的多闻天王,手持雨伞样宝幢,既是护法神也是佛国财神,用宝幢制服魔众保护众生财产。手缠金龙的西方广目天王,用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众生,是群龙首领,这四位威武凛然的四天王,不仅是佛法的守护神,也充当了凡间美好愿望的代言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仲春苏杭游记之十九 灵隐寺(2)

弥勒背面是手持降魔杵的韦陀菩萨,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居32神将之首。韦陀像高2..5米,是南宋初期用整块香樟木雕刻而成。距今已有八百年历史,是寺中最古老的一尊佛像。汉化韦陀菩萨,在中国的寺庙,手拿降魔杵姿势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另一种一手握杵伫地,降魔杵的拿法不同,含义也不同。如果韦陀是双手合捧杵的,表示是接待寺,僧侣们可以免费食宿。如果韦陀握杵伫地,则表示此地为非接待寺,从灵隐寺韦陀的姿势来看,这里是非接待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天王殿后,分两侧由白玉阶梯,上行大雄宝殿,其基座很高,坡度很陡。大殿基座正对天王殿,有一巨型牌匾,雕刻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很多人都忍不去要去摸一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本是大乘佛教阐扬空观的六百卷《大般若经》,先自姚秦鳩摩罗什删节译成《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后经大唐玄奘法师择其精髓旨要,简明其文义,成二百六十字经文,更加言简意赅,朗朗上口,遂大行于中土,广泛流传。

仲春苏杭游记之十九 灵隐寺(2)

梵语“般若”,意译为“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思想的中心,佛家认为,深究佛法,了悟“空”义,便可离却烦恼,得大自在。

一部《心经》,在文字量上,不过二百六十字。然而,它包含的意义,非常广泛。略则可收摄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广则可收摄如来所说一代的时教。文义虽然浩瀚如海,实际研究起来,无非是要破除一切终生的执见而已。这部《心经》,可说是如来破除执著的旨要,是一大部《般若经》的精华,是三藏的中枢,是重经的关键。

仲春苏杭游记之十九 灵隐寺(2)

历来篆刻家刻心经者甚多,黄牧甫、方介堪等名家均有佳作流传,西泠印社会员,飞来印社社长谭振飞,凭借精湛篆刻技艺与对佛法的独到见解,篆刻了这座雕刻台屏,结缘杭州灵隐寺内。

前人曾云:“刻朱文须流丽,令如春花舞风;刻白文须沉凝,令如寒山积雪。”与谭振飞印作中,两者皆能一一体会。

寺貌

仲春苏杭游记之十九 灵隐寺(2)

黄墙朱栋绕烟霞,脊兽浮檐读落崖。

穿殿徐徐瞻塑像,登阶默默拜琼华。

云藏寺里摇龙尾,月驻松间映释迦。

罗汉劳神迎过往,朝夕未见面容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