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穆胜:过冬的管理速赢方案

作者:穆胜咨询
穆胜:过冬的管理速赢方案

所有企业老板都想要管理上的“速赢方案”,尤其是中国企业老板。所谓“速赢”,是指能够快速见效,最好是今天行动,明天就有效,更好是这一秒投入,下一秒就有效。

问题是,管理本来就是个慢变量,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企业的老板都是忽视管理的。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无非是要专注经营,自然选择忽略管理。但经营和管理,更像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经营的思路在管理上得到落地,管理的体系支撑经营的意图。对于高认知水平的老板,它们本来就是一个东西。

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老板开始关注管理,倒不是因为他们突然参悟了管理的重要性,而是在通过“经营”增加营收受阻的情况下,希望通过“管理”来降低成本。

由于“速赢”思想根深蒂固,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然是压缩组织机构、减少编制、降低薪酬等方法。一段时间里,自然是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看似收效甚大。但这种方式显然不能持续,过于粗暴的动作也会让组织形成内伤。

在经济的寒冬里,我们很难要求老板们不去追求管理上的速赢方案。因此我们不妨反问,真的有“健康的速赢方案”吗?

方案1:精炼组织而非压缩组织

所谓压缩组织,可以想象为用一个冲压机强行压缩物体的体积。所谓精炼组织,是通过各种手段,消除组织的冗余,留下“真金”。两者看似相同,实则天差地别。强行压缩,虽然简单,但真不怕破坏了内部结构?精炼组织,虽然复杂,但却是让企业更加健康的必由之路。

王安石变法,也知道是去冗官、冗兵、冗费,古人尚且知道通过精炼去除冗余,我们现在的好多老板,就是一台台思维简单的“冲压机”。

以下这些方面,都是精炼组织的机会:

  • 业务有没有一直讲故事而没实现的现象?哪些要坚持,哪些要放弃?
  • 流程有没有冗余节点?有没有负荷太轻的节点?
  • 职能有没有不创造经营价值的部分?有没有负荷太轻的建制?
  • 部门有没有人效过低的现象?人效距离合理值的GAP,就是冗员的所在。
  • 重点岗位有没有负荷过轻的现象?劳动定额距离合理值的GAP,就是岗位的浪费所在。
  • ……

组织精炼真有空间吗?一定有。

空间有多大?这取决于企业的组织设计水平。

大多数企业里,HR作为专业人士,并没有主导组织设计,即使某些企业新增了OD(组织开发)岗位,HR们依然无法主导组织设计,因为这本来就是很多老板喜欢自己操刀的地盘。非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后果一定是留下种种问题,这些“认知差(可称为GAP1)”,就是组织精炼的一个机会。

另外,战略是动态的,业务是发展的,组织设计也需要适时调整。但偏偏组织设计又有惰性,很难灵活匹配战略和业务的需求。这中间的“时间差(可称为GAP2)”,就是组织精炼的另一个机会。

方案2:考绩效而非大锅饭

寒冬里,老板们往往埋怨员工感知不到市场的寒冷,但问题是,除了他们自己激情澎湃的讲话和口号,员工又有什么机会去感知寒气?说到底,外面再怎么寒冷,工资不是照样发吗?

通过裁员来传递寒气,也只能对没有被裁掉的人起到短时间的震慑作用。通过降薪来传递寒气,多的只是一副副噤若寒蝉的面孔。说到底,留下来的人不会认为努力工作就能让薪酬“涨回去”,他们只会认为努力,甚至表演努力,才能保住工作岗位。但我们不禁要问,经济寒冬里企业就没有机会了吗?难道员工的努力就不能带来商业的结果吗?显然不是呀!

老板们需要的组织状态是——员工都努力产出价值,再按照价值的大小,决定谁上谁下、谁走谁留、谁贫谁富。这并不是寒冬的要求,而是企业管理的一般要求。只不过,过去的企业在高速发展中昏昏欲睡,忘记了雕琢管理;而在寒冬里,这成为了企业持续生存的唯一底气。客户可能消失,但让企业持续赢得客户的组织能力不会消失。

要打造这种组织能力,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绩效考核。具体来说,应该将战略解码为绩效指标,再进行强考核,这样最没有争议,也最能留下和激励那些真正对企业有价值的人。

在这个方面,企业有“速赢”的机会吗?太有了。根据穆胜咨询连续几年发布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能研究报告》,中国企业过去几年的激励真实指数一直在5%上下,也就是说,100分的绩效总分,一共就浮动5分左右,基本都是平均给分。再往前一步,没有认真打分,有很大可能是这些所谓的绩效指标根本和战略没有关系。大家扪心自问,有几个企业进行过严谨的、从战略到执行、从前台到中后台的战略解码?

方案3:做变革而非抓干部

不少企业在业务受阻时,首先想到的是敲打干部。他们的理由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道理的确是这个道理,但我们要考虑“敲打干部”这个事情的可行性。干部是会伪装的,他们长期围绕老板,很了解老板的喜好。所以,在寒冬里传递寒气,呼吁干部起到带头作用,其实没有太大作用,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表演出自己感受到了寒冷。

说白了,干部们走到今天的位置,几十年的职场经验造就了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对于“敲打”的方式,他们早就免疫了。我记得某个辅导过的企业,老板在某年年会上敲打说,有高管是“假高管”,但几个高管面色却波澜不惊。一下会,我尝试找几个高管求证反馈,每个人都告诉我“说的又不是我”“某些人早就该被批评了”。但搞笑的是,老板提前透露给我的是,这几个人都在他的批评之列。

即使有的干部自觉性高,愿意通过努力去改变,他们也很难让自己的团队改变,当前的状态是长久形成的平衡,哪有那么容易被打破?贾谊、范仲淹、张居正等人够有自觉性吧?能力够强吧?但他们成功了吗?

所以,最好的“速赢方案”是在制度层面做改变,这就是要做变革。只有老板带头启动变革,修改制度,在组织的强力权威之下,好干部们才能借力起势,进行团队整风。反过来想,如果老板仅仅批评一下干部,就让干部分别去给团队施压。这不就相当于转嫁了压力?又有哪个干部愿意当这个出头鸟?

都什么时候了,还在玩虚招?想要速赢,又不想改变现状,但凡有颗花生米,都不至于醉成这个样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