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怎么看这场涟水中专引发的全民奥数热

作者:公众号记忆承载

关注公众号,西风的罗盘,方能阅读正文《影响你一生的,不是高考,不是填志愿,是周期》

今天继续回答满级读者留言的问题。

有人留言问我,怎么看这个17岁中专女生取得数学竞赛全球12名带来的这场奥赛热。

现在有很多电话打进来,劝她给孩子报奥数。

这位读者也看到一些其他家长,有在跟风,给孩子买了偏微分方程的教材。就因为那个中专女生在竞赛的过程中,用到了这本书上的知识。

总而言之,她的问题就一句话,有没有必要给孩子报奥数?对普娃来讲,这会不会是大力出奇迹的一招秒棋?

我在中小学阶段,有整整十年,花在了数学竞赛上,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以给你一些过来人的看法。

首先,开门见山的说,这么多年下来,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就是几十年过后,人到中年以后,我把我认识的那些人,分两个集合。

A集合是数学竞赛取得过名次的,或者说,是长期搞过数学竞赛的。

B集合是没有取得名次,或者说,没有长期投入时间搞过数学竞赛的。

你注意,这个样本是需要对应的。

好比A和B两个群体,都得是顶流名校,热门专业,然后去对比。

你不能去和大众比,和网民比,那就没意义了,你随便抓个所谓的loser,都吊打网民的平均水平。

如果不看结果,我天然会认为A里面的成材率,就是几十年后,混得好的那批人,无论你是有钱的,还是有地位的,还是有学术成就的,都算。

应该是比B里面的成材率要高的。

A里面的失败率,就是混得点背的,应该是比B这个群体要低的。

但是几十年后看这个数据,恰恰是反过来的,起码在我看到的全部样本构成的统计数据里,是反过来的。

这个事情挺奇怪的,按理说数学越好,人越聪明,数学竞赛有助于刺激你的智力发育,应该使得你更聪明才对。

这个原因我思考很久之后,觉得核心问题出在奥数这件事,过早的影响了孩子们的价值判断,从而间接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我小时候是80年代,还没有那些民间的奥数培训班,都是官方组织的。

我8岁那年,被选中了。

测试我们的有很多题,比如有数列求和,就是1一直加,加到100,等于多少。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奥数也还没有流行,我也没有学过等差数列,但是我用了和高斯一样的办法。

就是高斯9岁时计算同一道题,发明的那个等差数列的办法,1+100,2+99.......

像我们这样,没有学过,自己凭天赋就能重走历史上的数学家的老路的那批孩子,就会被送去学奥数,官办的。

我学了很多年,直到高一的时候,渐渐死心了。

因为我的总分还是比较高的,如果靠竞赛单科保送的比我参加高考的结果还要好,基本上就只剩拿金牌一条路。

但金牌是拿不到的,别的不说,当时我们年级的第一高手,我就越不过去。

他后来也没有拿到金牌。

最后那一年,全国队有十几个人,他是垫底的,这就是他和金牌的距离。

但他和我的距离太大了。

长期辅导我数学竞赛的人也是全国第一,他也告诉我,你打不过你那个同学。

他很强么?也没有很强,他实际上在数学竞赛上取得的成绩,不如我的老师。

可是我的老师,他数学竞赛那么好,最后也只是去大学里做了一个默默无闻的数学老师。

此前韦神出名的时候,我曾经还问过我昔日那个老师,说,你巅峰时期和他比,有多远。

他说他不如韦神,距离大约相当于黄河四鬼和沙通天。

那么我就好奇,我问他,你觉得韦神和当世的两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与陶哲轩的距离是多少?

他跟我说,这种问题毫无意义。

数学竞赛是数学竞赛,数学家是数学家。

你不能拿金庸小说里的人,去和圣斗士小说里的人比较。

沙通天就算练成黄老邪,他也不可能像青铜圣斗士一样每秒出拳一百万次。

奥数是个游戏,数学是门科学。

有人奥数不好,一样可以成为数学大家,有人奥数很好,对科研毫无帮助。

那我们不谈奥数了,我们谈数学。

在数学领域里,一代量化之王,已故的西蒙斯,如果我们把他定义为圣斗士实习生。

那么丘成桐与陶哲轩大约是青铜圣斗士。

从这里开始往上走,有好多数学家,其中不乏我们熟悉的名字。

比如费马,拉普拉斯,笛卡尔,莱布尼兹,希尔伯特,太多了。

这些都是大神,紫龙的师父,黄金圣斗士之类的。

其中有一个,伯努利,咱们都熟。

他早年为了求最速降线一般解,花了大半年,这个问题最初是伽利略提出的,但是伽利略搞错了。

伯努利成功后,很兴奋,以此向天下群雄发武林帖,意思是说,不服来战。

结果牛顿用了半天就搞定了。

这大约是黄金圣斗士与雅典娜的距离吧。

那么牛顿很牛么?

牛顿一辈子都没有画出的正十七边形,被一个大学老师当作毕生研究的课题。

这个大学老师有个19岁的学生,叫高斯,老师每天都会给他布置三道家庭作业。

有一天,老师拿错了,把自己的课题当家庭作业放在了高斯的本子里。

高斯发现今天怎么这么难,花了一整个晚上,才解出来,第二天交作业的时候,沮丧的跟老师说,我太笨了,花了很久才做出来。

老师看了之后大惊失色。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数学家们2000多年,牛顿花了一生不得其法,让高斯误当家庭作业,就顺手给做了。

那你说如果牛顿是雅典娜,高斯是什么呢?

这些数学家之间的历史趣闻小段子,从小学奥数的,都听过。

你注意,重点来了,错误的认知,从此种下,种在孩子们的脑子里。

这样的一个图谱,或者说数学上攀登高峰的路径,留给孩子们一个什么画面呢?

世界是西游记,白骨精打不过孙悟空,孙悟空打不过观世音,观世音打不过如来。

大家用线性的思维,去理解了世界。

但世界真是这样么?

其实你打过麻将你就会知道,不是只有十三幺能胡的,明白么?

大四喜也能胡,大三元也能胡,清一色也能胡,一条龙也能胡,七小对也能胡,七星不靠还能胡,哪怕屁胡,都能胡。

你要胡什么是根据什么来的?是根据就近原则。

你的牌面距离谁近,你就往谁凑,而不是说,所有人都非得往十三幺上凑。

我当年高二的时候也彷徨过,我已经在奥数上花了9年了,难道我真的很笨么?难道我真的数学很差么?

有个老师看到我郁闷,笑了,跟我说:这世上没啥好不好,每个学生都很好,各有各的好。

你比如,高二时理科排名,我全省前一百垫底,文科排名,前一百靠前。学文,学了也没前途,不想学。学理,位次太靠后,想要冲状元,毫无胜算。

那个老师就跟我讲,孩子,不要那么去想问题。

咱们重新排个名,咱把文理所有科目都拉进来,再排名,谁是全省第一?

你现在就已经是了。

看到了么?你不比别人差。

骄傲了么?

那么我们如果再加几门课,比如加个体育,音乐,然后呢?

完蛋了,你都不知道掉哪里去了。

失望了么?

那我再带你把目光拉到学校之外的世界,你去看看历史上,有多少伟大的人物,里面不乏有人每一门功课都不如你。

你学过的所有课,孙膑同学都没学过,他能考过你?哪怕他学过体育,他膝盖都没了,他能比你跑得快?

有他垫底,你跑得再慢,也是倒数第二。

我被老师逗乐了,因为我看到了更旷阔的世界。

其实我上初中的时候,我爷爷也说过类似的话。

当时我的文章在全国报刊上发表了,在没有自媒体,又遍布文青的90年代,这是很难的。

因为渠道太窄了。

亲朋都来贺喜,一个小作家诞生了,我沾沾自喜,我爷爷关起门,跟我讲了一番话。

你知道赛马的下场么?

赛马的下场往往都很惨,每个教练都会说是为你好,但实际上,只是拿你当赚钱的工具,等你老了,跑不动了,在他们眼里,昔日的天才,也不过是拉磨的骡子。

所以,如果你不想要这样的结局,你就不能只有赛马的视角。

你要看到赛场之外,教练们点头哈腰问马场主要奖金的样子,要看到马主们坐在看台上抽着雪茄下注的样子,更要看到围绕着赛马这项赛事,场外的资金盘们。

你还要看到,所谓哪匹马优秀,哪匹马不优秀,不过是人们为了下注,自定义的一场游戏。

你想没想过,你为什么脱颖而出?

是因为报刊的评审只有几个编辑,如果有一天,报纸不存在了,评审不再是那几个编辑,评审是全国人民,你还会不会脱颖而出呢?

所以你看懂了?是不是只有十三幺才能胡牌,其实是变化的。

我做系统架构师的那些年,比的是在非标的环境下,去解决没有遇到过的技术问题。

我创业开公司的那些年,比的是如何把产品卖出去,如何拿到融资。

我在国际市场上做量化交易时,严格意义上讲,依然属于数学大类,但比的是什么?是梁朝伟的那句台词。

天下武功分门别类,但结局无非两条,竖着出去,还是横着出去。

你以为你打的是固定牌局?不,你打的是变化的牌局。

今天也许十三幺算胡,明天就不算了。

所以你想清楚,重点从来不是参加不参加奥赛,真正影响你孩子的,是那天我们讲的,家学,隐学。

你把你的孩子,到底教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被别人利用,当作追逐名利的工具人,还是格局成熟的人,目光远大的人,视野宏阔的人,此生无悔的人。

这才是作为家长的你,最该思考的问题。

关注公众号,西风的罗盘,方能阅读正文《影响你一生的,不是高考,不是填志愿,是周期》

怎么看这场涟水中专引发的全民奥数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