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作者:不吃糖糖的球球aa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花树下的歌还没有唱完,恍惚间,凌霄倚风舞荡。池塘倒影,一场幻梦,绿树浓荫——夏,已经张开了怀抱。

江南初夏,何处寻觅?不如去绍兴吧。一千多年前王羲之他们在兰亭感受到的惬意,在今天的绍兴还是一样的浓。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遍植兰草,汉设驿亭

名兰亭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山阴,是绍兴秦时的古称。兰亭,在绍兴城郊西南十三公里外的兰渚山麓。相传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在此遍植兰草,汉时在此设有驿亭,故名兰亭。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暮春初夏,我们从杭州乘坐高铁(车程约18分钟)在绍兴北站下,转乘公交大概一个1.5小时到达了位于柯桥区的兰亭景区。

景区占地约250亩,门票70元,包括鹅池、兰亭碑、曲水流觞、流觞亭、御碑亭、临池十八缸、王右军祠、碑林、书法博物馆等景点。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如今的兰亭,依旧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进入园内,触目所及,满目苍翠,秀林清幽。

兰亭的竹子很多,有三十多个品种,以淡竹、紫竹、毛竹等竹子为最多。游走在竹林中,让人仿佛回到了东晋年间,风流一回。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 龟甲竹

沿着竹林中蜿蜒的石板路前行,不久便看到一方碧池,名为鹅池。池边石上,站着几只王羲之最爱的白鹅。

王羲之生性爱鹅,从鹅的体态上,得到了许多书法的启发。关于他的这个爱好,坊间有不少传说。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传说当时会稽有位老妪养了一只鹅,鸣声很动听。王羲之很想买下这只鹅,但老妪不卖。于是有一天,王羲之带着亲友坐着车去赏鹅。那老妪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把鹅杀了,煮好了等着王羲之来。所爱之鹅因为自己想看而死,王羲之感慨惋惜了好多天。

另有一传说,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善养鹅。王羲之去他那里赏鹅,非常喜欢,又想把鹅买下来。那道士说:“如果你肯给我书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这群鹅都送给你。”王羲之欣然应允,写完以后,他带着一笼子的鹅欢天喜地地回家了。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鹅池旁边有一座石亭,呈三角形,亭内立一碑,上镌“鹅池”两字,故名鹅池碑亭。

仔细观察“鹅池”二字,会发现,粗细肥瘦略有不同。“鹅”字娟秀挺拔,而“池”字则较为粗犷豪迈。这是为什么呢?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相传王羲之在做官时,有一次兴致勃勃地写下一个“鹅”字,刚准备写“池”字时,皇帝的圣旨到了,他赶紧搁笔接圣旨,而在一旁观看的儿子王献之,趁机提笔补写了一个“池”字。父子合笔,成为千古佳话。所以此碑也被称为“父子碑”。

沿着小径继续前行,又见一座碑亭,为兰亭的标志性建筑——兰亭碑亭。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亭呈四方形,砖石结构,为单檐顶建筑,古朴典雅。亭内石碑高1.73米,宽1.02米,厚0.27米。碑上“兰亭”二字,为康熙皇帝御笔。

不过,碑上的“兰”字缺尾,“亭”字缺头。这是因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石碑曾经被砸成多块,直到80年代被修复时为保留历史的真实性未做补全。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微醺酒意,书兰亭集序

曲水流觞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图源 | 绍兴兰亭景区

继续漫步,一条之字形的曲水出现在眼前。曲水边立有一块木化石,写着“曲水流觞”四个字。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義之、谢安、孙绰等42位文人雅士相约兰亭,行“曲水流觞”之戏。

所谓曲水流觞,就是让大家列坐溪边,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曲折的溪水中漂行。羽觞漂至谁的面前,谁就取觞饮酒并赋诗。倘若未能即兴成诗,就要罚酒三觥。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图源 | 绍兴兰亭景区

那天的曲水流觞,共赋诗37首,当场汇为一集,由王羲之作序。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王羲之在酒酣兴浓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疾书,一气呵成,写下了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从此,王羲之成为了书圣,兰亭则成为了书法圣地。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唐宋时期的兰亭,风雅不减永和年间。唐开元二十年、乾元元年、广德元年、大历四年及元和十年,都有文人仿效前贤在此修禊雅集。南宋时,兰亭雅集持续不断,宋理宗甚至收集了117种版本的《兰亭集序》。

元代兰亭雅集有四次,代表人物分别为周伯琦、贡师泰、余阙和刘履。

明永乐六年,僧智谦主持重建了兰亭天章寺,香火极盛。

民国时期,许多书法家如马公愚、邓散木、吴玉如等仍以临《兰亭集序》为乐事。

1981年4月,江、浙、沪书法家齐聚绍兴,在兰亭举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书法盛会。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曲水流觞对面有一座流觞亭。面阔三间,飞檐翘角,为一座长方形单檐歇山建筑。

步入亭内,亭外的浓浓绿意,透过冰纹门窗,变得如梦般幽深。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穿过流觞亭,正对面有一座气势恢宏的亭子,八角攒尖顶,重檐翘角,名为御碑亭。

御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83年重建。亭内立有一块八角御碑,高6.86米,宽2.64米,重约18吨。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碑正面镌刻着清康熙帝1693年所书《兰亭集序》,背面则刻有清乾隆帝1751年游兰亭时所写的《兰亭即事》诗。祖孙皇帝手迹同处一碑,世所罕见,又称“祖孙碑”。

碑底为须弥座,碑冠勒云龙浮雕。这块御碑保存至今三百多年,全国独一无二,堪称国宝,也是兰亭的“镇亭之宝”。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御碑亭旁的空地上,立有一块太字碑、习字坪和十八口洗笔缸,名为“临池十八缸”,是根据王献之“临池学书”的典故所建。

传说王羲之曾告诉儿子王献之,只有当他用尽十八缸水磨墨写字,他的书法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王献之听从了父亲的教诲,他坚持不懈地练习,最终用尽了十八缸水,在书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每块习字坪都配有毛笔,你只要在缸中蘸上水,就可以在石板上练字了。既方便又简单,是古人常用的练字方法。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截竹为画,眉目染青山

天章之寺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走木桥,过兰亭江,与兰亭隔江相望的是天章寺遗址。

天章寺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原为存放皇帝诗文的天章之阁,因宋仁宗赐御书“天章之寺”牌额而得名。宋太宗为其御书“天章寺”匾额,仁宗、高宗、孝宗三位南宋皇帝也曾将御书、诗词、题匾等书法作品收藏于阁中。

宋亡后,天章寺一度被废弃;至明代重建,后于1940年被侵华日军焚毁。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2011年到2015年期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过三次野外考古调查勘探后,基本界定了天章寺的范围、规模、基本格局等情况。

勘探发现,明代天章寺的位置比宋代更为偏东,整体规模也比宋代小,整个建筑群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院落。而宋代天章寺的建筑没有明显的中轴线。

2016年,绍兴市人民政府在原址上对其进行了保护与修复。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兰渚山线条优雅,犹如一块碧绿的屏风,把兰亭与外界隔出了一道天然的结界。

“屏风”前的天章阁,为宋式木构建筑,轻盈而典雅。沿着中轴线走向天章阁,人好像走进了古画,欣欣然,自在山水间。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步入其中,青青修竹,琳琅绕阁。

中国人善于凿窗成画。开一扇窗,便开启了一个审美的境界。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游人不自觉地凝望窗外的竹,周围都是轻轻的、静静的。那种肃穆和沉静的美,久久地触动着我。

忽就有了一点了然,中国人为何对竹格外偏爱:它疏朗有致,自在优雅;它虚心有节,风骨铮铮;它无惧风雨,坚韧不拔……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王羲之没骗我!兰亭,治好了我的的精神内耗。

竹,是屹立天地之间中国人的风骨,也蕴含着这个民族的审美与性灵。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