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明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什么老百姓还是会与国家出现对立局面?

作者:沐槿言

明明国家在尽全力保障老百姓的生活,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幸福指数也逐年上升,可是为什么?老百姓还对国家有无数的怨言呢?

站在国家层面,中国人口基数众多,如何实行普遍惠民的政策是需要结合经济、民生等相关问题考虑的,大国的任何一项政策执行起来都是需要时间铺垫的,古人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说的就是治国需要用温火过度,火势太大容易烧糊,火势太小又会煎得半生不熟!

明明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什么老百姓还是会与国家出现对立局面?

首先我们应该想到: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是体现国家文明发展的有力信号,它主要囊括了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和进步程度。

如果一个国家在多方面的情况下都达到了稳态的发展数据,那就表明这个国家的生活质量很不错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也在日渐提升了,可在中国如今的大环境背景下,我们发现:很多老百姓,特别是城市有文化的老百姓普遍还存在着对国家有怨言的情况!

明明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什么老百姓还是会与国家出现对立局面?

从整体上来看,国力在壮大,国家在富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见提高,但这只是从整体上概述,并不能代表整体,实际上,中国各地区的不同存在着较为突出的两极差异。

由于历史、地理和资源等因素的原因,偏远的山区无力发展或者发展速度远远赶不上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或者沿海城市,国家的政策迟迟落实不到这些偏远地区的老百姓身上,老百姓享受不到国家发展的胜利成果,因地域不平衡而使老百姓对国家有不满情绪的不在少数。

明明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什么老百姓还是会与国家出现对立局面?

对幸福感的定义,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普通老百姓仅仅只是追求物质层面的充实感,没有房贷车贷,能够抚养小孩赡养老人,一家人幸福健康就是满满的幸福感!而有钱人在满足了物质层面的基础满足感后,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去游山去玩水,实现灵魂上的解放!

当大部分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幸福指数上升了,也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是同样的感受,毕竟每个人的内心追求不一样,而那些内心得不到满足或者短期内没能享受到国家实惠的人群,便会对国家表达出不满的情绪。

明明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什么老百姓还是会与国家出现对立局面?

信息时代有利也有弊,不管正面还是负面的消息传播得很快,不同的声音从人群中浮现出来,有赞同也有反对的,有喷有怼也有支持的,民众的负面情绪得到了扩散和传播。而遇到某些容易引起国民矛盾的事件就会被无限放大,点燃了民众对国家的个别看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仅是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而是对国家有了更多社会期望,比如教育、医疗、养老、薪资等社会问题,老百姓希望国家能够更为提供便捷的服务和重新分配公共资源。

明明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什么老百姓还是会与国家出现对立局面?

国家从来没有忘记老百姓,从来没有另眼看待城市和农村,只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资源相对集中,易于分配和政策的执行,所以才会让人们觉得国家重视城市忽视农村。为了减轻老百姓对国家的不满情绪,我们可以从很多措施来实行!

1、国家在支持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不仅不能放松,反而还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借着国家发展的势头缩小农村各地域间的发展差距,确保不同阶级的老百姓群体都能享受国家发展国力强大的成果。

明明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什么老百姓还是会与国家出现对立局面?

2、国家应该定期派干部下到基层,开展对基层老百姓进行社会调查和征集民意的活动,切实了解老百姓的基础需求和对国家的期望,对老百姓的合理要求给予满足,帮助民众形成对国家看法的正确价值观认知。

3、网络化年代应该建立一套健全的体制制度,确保国家的重大决策和突发事件能够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普通老百姓。对容易挑起国民之间的不利言论,相关党委也应正确引导,防止负面情绪的蔓延成风,滋生老百姓对国家的情绪。

4、这点对于国家来说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要为百姓群体提供基层服务,让繁忙的老百姓能够尽快办好事、办成事,如此国家的政策不愁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

明明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什么老百姓还是会与国家出现对立局面?

国家群体那么大,人口基数那么多,民众存在不满是正常的,但是国家也不用过于担心,老百姓对国家有着充足的信任,国家一心为民的宗旨老百姓都能看得到,惠民政策能否实施老百姓内心自有一杆秤,不仅不会拒绝,反而还会持支持态度,国家与老百姓之间的良性互动共求发展,美好的未来在国民的齐心努力下得以展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