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旱不旱,夏至早看天”,周五夏至了,有啥说法?答案来了

作者:甜妈很努力

俗话说“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说的是在一年中白天时间最长的是在夏至节气,而晚上时间最长的则是在冬至节气。而在这周的星期五(公历6月21日)就要迎来夏至节气了,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快要到来了。

而且今年的天气情况比较的特别,在南方多地自从入夏以后雨水就很充足,而在北方地区就正好相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

“旱不旱,夏至早看天”,周五夏至了,有啥说法?答案来了

再加上这几年的极端天气频发,专家也说了今年的极端天气会有所增加,年景不太好。所以农民就担忧今夏会不会出现旱情了。毕竟对于农民来说,夏季最怕的就是旱情了,尤其是在三伏天期间了。

老辈人就说了:“旱不旱,夏至早看天”,那既然这周星期五就是夏至节气了,该怎么看?又有什么说法呢?答案来了,大家可以早了解,早做准备。

夏至节气简介

夏至,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夏季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在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交节,而今年就是在6月21日交夏至节气。

“旱不旱,夏至早看天”,周五夏至了,有啥说法?答案来了

在夏至节气当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

其中在夏至节气也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这三候生动地描绘了夏至时节自然界的变化:即夏至节气后,鹿角就开始脱落了,然后是蝉儿感受到酷热而开始鸣叫,之后就是半夏等植物开始茁壮成长了。

值得一提的是夏至在古代还是“四时八节”之一,在当时也叫它“夏至节”,这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节日,像宋朝的时候在夏至节气后文武百官是要连着放三天假期的。并且在民间还有不少与之相关的习俗。

“旱不旱,夏至早看天”,周五夏至了,有啥说法?答案来了

比如,在古代,人们会在夏至这天举行“祭地”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在民间还有吃夏至面等习俗,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有些地方则是吃狗肉、荔枝、摊饼等习俗。

“旱不旱,夏至早看天”,该怎么看呢?

“旱不旱,夏至早看天”这句谚语,也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总结出的经验。它告诉我们,在夏至这一天观察天气情况,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旱涝情况。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谚语进行参考。

①夏至大晴天,干旱到秋边。: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夏至节气当天如果是大晴天的话,那么就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内晴天多,降雨少,并且还可能会持续干旱,往往这种情况可能会一直持续到秋季。

“旱不旱,夏至早看天”,周五夏至了,有啥说法?答案来了

这种情况对农业生产不利,因此这句谚语也是在提醒农民,若出现这种情况,就要提前做好抗旱准备。

②夏至无雨六月旱。

夏至节气在农历一般是在五月份,有些年份是在五月上旬,有些年份是在五月中旬,还有些年份会推迟到五月下旬。而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夏至节气当天是晴天,则在后面的整个六月都可能会干旱。

农历的六月份基本就已经入伏了,即是三伏天了。这个期间是最热的时候,也是最怕出现旱情时。

“旱不旱,夏至早看天”,周五夏至了,有啥说法?答案来了

老话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就是说明了五月和六月份的天气情况不同,预示着后面的收成也不一样。而农历六月份就是阴雨天多才好,这样农作物不会遭旱,所以更容易丰收。

③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如果在夏至节气这天下了雨,那么未来十八天内可能会持续降雨,而且降雨量会比较大,一天就要落雨七八回。

夏至节气后大陆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是酷热难耐了,这个期间农作物也生长旺盛,再加上气温高,土壤蒸腾作用明显,因此更需要雨水。

“旱不旱,夏至早看天”,周五夏至了,有啥说法?答案来了

所以此时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在民间也有“夏至雨点值千金”的说法,可见这种情况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要注意的是,这也可能导致洪涝灾害。

④夏至东南风,十八天后大雨淋。

古人还观察发现了,夏至节气当天的风向也能预测后面的天气情况,而这句谚语就是在告诉我们,如果夏至这天刮东南风,那么十八天后可能会有大雨降临。这种说法也是有依据的,因为东南风通常带来暖湿气流,容易形成降雨。

“旱不旱,夏至早看天”,周五夏至了,有啥说法?答案来了

老话说,“旱不旱,夏至早看天”,这话虽然简单,但却是古人在长期农业生产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它告诉我们,在夏至这一天观察天气情况,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旱涝情况,从而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总体来说,就是夏至节气是晴天,预示着后面的雨水少。而当天下雨了,则预示着雨水比较充足。

当然,在现代社会,我们还可以通过气象预报等手段来更准确地了解未来的天气情况,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