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赵县:古韵绵长的历史文化名城

作者:河北文旅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多彩旅行·畅游河北#

赵县古称赵州,秦时置宋子县。1913年,废赵州改为赵县。赵县是大陆首批“千年古县”之一、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其见于文献记载的历史已有2500多年,作为郡治、州治时间长达1800多年。赵县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赵州桥、柏林寺塔、陀罗尼经幢、大观圣作之碑、古宋城遗址等“国保”弥足珍贵,“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的赵州雪花梨更是名扬海内外。

  赵县位于石家庄东南30公里的赵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文化遗产。来到赵县,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文的韵味;走进赵县,就仿佛走进了一条千年的文化长廊,让人流连忘返。

  “赵”之专名历代传承

  有着悠久历史的赵县,春秋时初属鲜虞国,后归晋国,称棘蒲(今赵县县城)。战国时初属中山国,后为赵国地。

  到秦代时,位于现在赵县县境内的宋子(城邑),属巨鹿郡;棘蒲属恒山郡。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棘蒲侯国,七年改为平棘国;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有平棘侯国,置平棘县,属常山郡;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置宋子侯国,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侯国废改置宋子县,属巨鹿郡;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设封斯侯国,并置敬武县,属巨鹿郡。东汉时,废敬武县,平棘县属中山国,后隶属于常山郡(国);建安十七年(212年)改赵国置赵郡。

  东晋十六国时,因战乱四起、疆域分割,赵郡几易其主,先后归属后赵、前秦、后燕,均辖平棘县。

  南北朝时,北魏孝昌二年(526年)设殷州,赵郡属之,此时赵郡治迁平棘,辖平棘、房子、元氏、高邑、栾城五县。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因避讳太子高殷的名字,把殷州改为赵州,治所后移平棘,领赵郡、南赵郡、巨鹿郡三郡十五县。

  隋开皇元年(581年)改赵州为赵郡,开皇三年废赵郡改为赵州,大业三年(607年)罢赵州为赵郡。

  至唐代,武德初年(618年)赵郡又改赵州;武德五年(622年)赵州更名栾州;贞观初年栾州复名赵州,仍治平棘,属河北道;天宝初年改赵州为赵郡,至唐乾元年间复为赵州。五代时,兵戈四起,战火连连,国号频变,赵州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但治所一直在平棘。

  宋大观三年(1109年),升赵州为庆源军节度;宣和元年升为庆源府,仍治平棘,属河北西路;宋靖康二年(1127年)庆源府归金。金天会七年(1129年)庆源府降为赵州;天德三年(1151年)赵州更名沃州,属河北西路;金正大二年(1225年),元将史天泽取沃州,并改名赵州,属河北真定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平棘县入赵州,属真定府。

  清朝初年,赵州仍属真定府,雍正三年(1725年)赵州升为直隶州。

  1913年,废赵州改置赵县,属冀南道,后改属大名道;1928年废道,赵县直隶于河北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县属河北省石家庄专区;1958年并入宁晋县;1961年析置赵县;1962年析赵县地置栾城县,属石家庄地区;1996年地、市合并,赵县属石家庄市。

  赵县政区置废和名称更迭错综复杂,如赵国、赵郡、赵州、赵县,虽经变迁沿革,但“赵”之专名却历代传承、相对稳定并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赵县地域早在远古时期即有人类聚居,创造并留下了堪称“国宝”的赵州桥、陀罗尼经幢等文物和众多的文化遗存。在有文字记载的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凝结形成了诸如“龙文化”“桥文化”“郡望文化”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从而汇成赵县历史文化的绚丽篇章。

  赵县为河北省文物大县之一,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

  隋代是赵县“桥文化”的萌发时期,首属赵州桥(安济桥),还有永通桥、济美桥等。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县城南2.5公里处,南北飞架于洨河之上,建于隋开皇至大业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石桥铭序》载:“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赵州桥为大型独跨弧形敞肩石拱桥,全长64.4米,主体由28道拱券纵向并列砌筑而成,跨径37.02米。整座桥建筑结构奇巧,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它改变了以前“半圆拱”惯例,采用了“圆弧拱”,是拱桥建筑的一个飞跃。赵州桥在建造技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成功地首创并运用“敞肩圆弧拱”结构形式,成为拱桥建筑史上新的里程碑。赵州桥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科学技术水平最高、艺术形象极美的大型石拱桥,在国际桥梁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后来的桥梁建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国外,敞肩圆弧拱桥的出现,比赵州桥晚了1200多年,而赵州桥千年来任凭车马重轧、地震荡撼、浪击日晒、雨蚀冰冻,仍以完整、矫健的雄姿展现于世。1961年,赵州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认定其为第12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

赵县:古韵绵长的历史文化名城

赵州桥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州陀罗尼经幢,坐落在赵县城内石桥大街与石塔路交叉口,建于北宋景佑五年(1038年),因幢体刻有《陀罗尼经》而得名,又因石砌似塔故别称石塔。经幢高16.44米,共7级,平面呈八角形,建在方形石基上,台基四周刻有莲花图柱和“金刚力士”“妇人掩门”图案。经幢高峻秀逸、造型别致、比例匀称,高度仅次于印度的石经幢,为大陆现存最高大、最精美、最杰出的古石经幢,世人称之为“华夏第一塔”,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县:古韵绵长的历史文化名城

赵州陀罗尼经幢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料图片)

  赵县地杰人灵,名人辈出,留下不少传世之作。其中赵郡“平棘李氏”家族多为历代重臣,仅唐代就有13人为相,且多文采,著作颇丰,在赵县历史文化中居重要地位,被誉为李氏“郡望文化”。

  在赵县历代众多的名人中,既有武将、名相、精英又有名医、文豪,除“平棘李氏”十三相外,还有诸如名将李牧、耿纯,名臣李安世、李栖筠、宋敏求,名诗人李颀、李嘉佑,名书法家李阳冰,名医王好古等。

  民俗文化瑰丽多彩

  赵县的民风淳朴、民俗丰富,因此流传下来独特的民间工艺和民间文化。

  赵县民间花会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内容丰富、独具特色。通过深入挖掘,赵县拥有众多的民间花会组织,有大鼓班、战鼓班、挎鼓班、背灯挎鼓班、架鼓班等等。其中赵州战鼓源于秦汉,流行于古宋子县一代,为古代作战击鼓进军助阵之举。其形似古代战车,鼓柱雕有蛟龙,表演时阵列整齐,威武雄壮。赵州扇鼓由4人、8人、12人或更多人参加,载歌载舞,形式灵活多样,曾多次参加河北省群众文艺汇演并获奖。始于赵县南寺庄的“背灯挎鼓”和流传于赵县城北一带的“九环扇鼓”等都是赵县的传统民间艺术,在河北省群众文艺汇演中都曾先后获奖。

  每年农历二月二举行的范庄龙牌会颇具特色,被誉为华夏“龙”文化和图腾崇拜的“活化石”。范庄龙牌会分为迎龙牌、祭龙牌、送龙牌三个部分,齐整的舞姿、喧天的锣鼓,让整个村庄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之中。2006年,赵县范庄龙牌会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史志记载,赵州雪花梨已有17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汉代始到商北朝时即成为“宫廷贡品”,魏文帝曾诏令其为“宫廷御梨”,当时南庄就有“贡梨果”(即雪花梨)百株。历代史志和文人都对赵州雪花梨有记述。如唐杜佑《通典》记载:“皇帝钦定常山郡(辖赵州)贡梨六百棵。”唐名相李吉甫在其《怀伊川赋》中曾写下“正是北州梨枣熟,梦魂秋日到郊园”的诗句。赵州雪花梨果型丰满肥大、色泽金黄、肉脆核小、汁多味甜、嚼之无渣、营养丰富,获得了一系列殊荣,赵县成为国务院命名的“中国雪花梨之乡”。每年4月是梨花盛开的时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万顷梨园似雪如玉、漫天皆白,数十里花海飘香醉人。4月下旬,花瓣开始脱落,万顷梨园含烟带雨如飞雪蔽日,加之蜂飞蝶舞,形成“梨花飞雪”的文化景观。待到金秋时节,累累硕果挂满枝头,梨园内果实飘香,诱人欲醉,漫步林海,令人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近年来,赵县大力开发梨乡文化旅游业,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度假旅游区,“梨花节”“雪花梨采摘节”等活动,将赵县“梨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来源:石家庄日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