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作者:环球中艺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2024年6月16日至7月31日,泰康美术馆呈现首个不以泰康收藏为主的群展“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此次展览由策展人杨紫策划,依据清代《是一是二图》,巧妙串联起当代艺术作品与《是一是二图》之间那些或具象或抽象的微妙隐喻。从艺术出发,寻找与之应和的艺术,从一个原点回到另一个原点,是展览构想的初衷。展览将《是一是二图》中蕴藏的哲学命题拆解开来,一方面取其中种种古代美学形象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转化和借用——即便这些对应是在艺术家不经意的意识状态下促成的巧合;另一方面,古画所透露出的气息,似乎能以为鉴,反思现代性进程中急性发展、人与人隔离、终极意义匮乏所带来的弊病,这也是展览选取的、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家创作所共同面对的课题。

  展览共收录十五位艺术家的创作,旨在以全球视角关注并呈现当代艺术生态。除了视野穿梭于中外的中国艺术家,印度尼西亚、越南、丹麦等国外艺术家也参与了本次展览。诸多作品及艺术家为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参展。参展作品不仅表现了十五位中外艺术家对于自我形象与认同的不懈探求,更以中国本土哲学思想拓展我们认知世界的维度。

  展览在制作和选择作品上遵循了递归原则,利用泰康美术馆近乎平均分隔的空间设置,将一些艺术家的系列作品拆散后组合,再将该组合重复地展示于不同展厅,造成似曾相识的错觉。

展览现场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展览现场

  “是一是二 不即不离”

  乾隆御题诗蕴藏着怎样的哲思?

  清代《是一是二图》轴共有五幅,构图依循了传为宋画的《二我图》的形制安排:一位坐在床榻上男子与他的肖像形成镜像,旁边的童子表现出服侍的姿态,奇珍异宝围绕着他们。而出演主角的则是乾隆本人,难怪有人将这幅绘画称为他的“清代cosplay”。乾隆御题:“是一是二,不即不离。”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清 丁观鹏 乾隆帝是一是二图 轴

  策展人杨紫认为,“是一是二,不即不离”象征着艺术对自身的递归式追问,“儒可墨可”指向不同文明包容共生的政治主张。画着乾隆的画里又挂着一张乾隆肖像,君王形象似乎因此得到了存在证明,又被视作虚幻的图像再现——假如自我只是个幻觉,对它又“何虑何思”呢?

  所谓“递归”,即通过重复将问题分解为同类的子问题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本质在于递进与回归,把问题转化为相似的子问题来加以解决。换句话说,每次递归是一个循环,像那首我们耳熟能详的儿歌“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和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但在这个讲述的循环中,讲述者的语调、情绪和心理,倾听者的状态,以及参与的时空,都发生了变化——虽然终点回到原点,但这个原点是“新”的,又不同于原来的原点,或原点的原来。无和有,阴和阳,存在者或存在,无论聚合或排斥,总会向整体化的自身回归,氤氲出连续的对立性,这般幻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镜象再次形成的递归过程。

  15位国内外艺术家

  以多元媒介演绎“画中画”

  参展作品暗含着“递归”的哲理,包含架上绘画、影像、摄影、雕塑、装置、书法等媒介。唐菡的录像作品《无限容器》试图将厚重的石头转译成轻盈的物质,她将石头装箱的收藏过程编辑成无缝的回环场景,并把石头的图像抽空,使之成为一个承载底图的负形边框。周滔的《大数据之轴》拍摄了贵州数据中心周遭的风景,摄影机之眼和肉眼像幽灵般盘旋于此,随着时间的绵延偷偷切换,是“对立的连续性”的视觉化表达。观看视角的切换在余友涵的绘画、王旭的装置和童义欣的录像中亦有体现。

  Jesper Just、I GAK Murniasih、Mai Ta、詹蕤以种种方式传达意识中自我的肖像,即便有的时候它们幻化得难以辨认。在鲁大东和张联的作品中,镜子直接出场,将递归的“原点”之间的相似性象征地隐喻出来。

  李子勋的《爱情殿堂》和佩恩恩的《衍生宴》同样蕴含超现实主义的因素,暗指命运终极的悲剧性。而在石青的《白糖记》中,这种悲剧性被对现代性的思考取代。个人价值和个人意义被强调,人们通过新的镜象认识自己。

  唐永祥撷取日常的图景——公园中练剑的市民、水果、放学接孩子的家长,在一瞬间的图像拍摄后,他进入了与图像和绘画的漫长“拉锯战”。他的工作源于一种“感应”,即现象世界与精神世界的邂逅与共振,他将瞬间的邂逅拽入饱满的时间区块内,来追认印象和形象的契合。事实上,展览中作品的选择亦使用了类似的方法,从而对应《是一是二图》。例如,唐菡作品中的手势和绘画中青年侍者的手势对应;当代艺术家所使用的镜子和自画像与《是一是二图》中肖像和“画中画”对应;余友涵和周滔的风景与古画中的山水屏风对应。

  种种物象中的对应,是源于它们的相似。但这种相似不仅是指题材和形式的相似。艺术并非机械化地复现,它的功能是越过表面的现象,传达语言能讲述的事情和无法讲述的事情,让内外世界丰富的经验重新结合、得以共通。它是自然世界向精神世界的递归。

展览现场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展览现场

  关于策展人: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杨紫

  独立策展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他于2020年获选为首届“希克中国艺术研究资助计划”研究学人;2019、2021年担任年度华宇青年奖初选评委;2017年入围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大奖;2022年任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首位访问学者2020及2023年担任画廊周北京评委。

  杨紫具有近十年的艺术评论写作及策展经验,2011年任《艺术界LEAP》杂志编辑,并长期为《艺术界LEAP》《艺术论坛》中文网和《艺术新闻中文版》等杂志撰写文章。杨紫还曾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及公共项目总监,策划多场展览及公共项目活动,包括参与策划了“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Pity Party”“敢当:当代神石注疏”“韶华”“装饰”等群展,以及诸多艺术家个展。

  关于艺术家: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I Gusti Ayu Kadek Murniasih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I GAK Murniasih, Bulu Mata Palsu, 2004, 86x60cm,Acrylic on Canvas

  1966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她用画作挑战巴厘岛的社会禁忌对女性艺术家的限制,深入探索个人情感,大胆地描绘性和欲望。她把艺术视为一种对童年性侵创伤的治愈方式,作品充满力量和创意,超越人们对“受害者”的刻板印象,荡涤着同时代的许多女性所感受到的耻辱。自她2006年去世以来,她的作品已在全球众多著名美术馆和博物馆展出。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Jesper Just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interfears1

  1974年出生于哥本哈根,1997至2003年就读于丹麦皇家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纽约。他的短片和投影视频装置利用电影语言,创造超现实的情境,配合精心设计的配乐和空间布景,质疑电影的认同机制,打破观众对圆满叙事的期望,以此对抗和反叛主流文化。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李子勋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李子勋 《爱情殿堂》

  1973年出生于中国台湾,2003年毕业于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其创作主要源于个体对内在生命的感知与体验,并以重新虚构的想像来呈现世界所不可见的本质。对他而言,艺术不仅是属于幻想空间内的存在物,更是心智和灵魂的复合体。他相信,人类精神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完美的原型,而生命的超越更新,就是为了更接近这个万物本源。他的作品曾被海内外各大美术馆、基金会、艺术机构展出与收藏。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鲁大东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鲁大东作品

  1973年出生于山东烟台,现生活和工作于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鲁大东的创作以书法的形式和媒介展开,着眼于文字的表达、现代书法新形式。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Mai Ta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Mai Ta《like a ghost》

  1997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越南西贡。2015至2019年,就读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学习插画。Mai Ta力求通过画作寻找并纪念自己情感的真相。对她来说,艺术是安全自我表达而没有负罪感的地方,艺术是一种形式的自由。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佩恩恩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佩恩恩《翡翠羽衣》(薄衣铜钱王瓜·拌·海葡萄)

  1990年出生于上海,深入不同的经济系统之中,在流变的金融、竞争的身体和泛滥的影像之间展开工作,并成为其中的流放者,以此来创造一种“变质经济学”。其作品多以另类的影像生产作为起点,通过对不同技术媒介的错配,以祭典一种主体的无与伦比。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石青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石青《白糖记》,2020,视频静帧1

  艺术家,也做点策展,创办过一些机构,像“激烈空间(Radical Space)”“重庆工作研究所(CWI)”等,目前生活于上海,工作于各地。装置、影像和表演等做得比较多,还喜欢把多种媒介混在一起。主张艺术工作要有田野基础和历史视野,进行不拘任何媒介形式的主体写作。近期比较关注中国现代性路径和社会主义技术史等领域。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唐菡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 Container_Tang Han_still5

  1989年生于广州,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和柏林艺术大学,现生活和工作于柏林。她的创作涉足影像、装置和绘画等多种媒介,探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微妙复杂性,以及有关表征与意义的问题,并揭示了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视觉和言语间的相互影响。她的作品曾于许多国际性的艺术机构与影展中展出。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唐永祥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唐永祥《中间是一棵树 上面有一群人 下面有一些脚》

  1977年生于湖北,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以生活图像为绘画创作的入口,唐永祥针对画面上形与形、色与色之间随着绘画时间而不断生产出的新关系进行工作。这些图像通常撷取自艺术家的生活轨迹,且并无强烈的意义和指向性。比起任意改变图像中的既有关系,唐永祥更倾向于在既有结构的基础上、与图像进行克制而持久的拉锯,使画面得以呈现出艺术家数次犹豫、判断与思维的痕迹。在这一绘画过程中,偶然性与不确定性将成为构建新关系的关键。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童义欣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Formation of Petrified Seas

  1988年生于庐山,现生活和工作于纽约。童义欣曾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学习地质学,之后毕业于西蒙菲沙大学视觉艺术专业和纽约大学工作室艺术硕士专业。童义欣创作物件、影像、装置、诗歌和声音来了解自己,探索人类文化与自然的动态关系,并通过戏谑和看似偶然的方式对社会关于价值、体面和理性的信念激发噪音。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王旭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王旭《大头骨在满是一年级学生的F109教室》

  1986年生于大连,现居纽约,从事雕塑创作。他认为雕塑是一种模棱两可的概念——介于物件、经验与社会实践之间,涉及规律、信仰的形成与个体记忆的堆积。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余友涵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余友涵《抽象1988-1》

  余友涵(1943—2023),生前生活和工作于上海。1973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在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任教30年。余友涵的创作以传统架上绘画的形式展开,是中国当代前卫艺术运动里抽象艺术和政治波普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受到国际认可的当代艺术家。其作品融合了东方的审美符号和西方现代艺术的表达方式,创造了个人独特的绘画语言。其代表作有抽象“圆”系列、历史画波普系列,“沂蒙山”风景系列等。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张联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张联《In The Wake of Her Echo》, oil on jute, 2023, 95x70cm

  张联,出生于中国杭州,目前在英国伦敦工作生活。她曾在中国美术学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并获得绘画系双硕士学位。调动东西方杂糅的背景,她将不同的历史时刻和古典形式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融合过去与未来、善与恶、神话与现实、悲剧与喜剧。从个人记忆和想象的风景中构建场景,她画中的人与物时动时静,以此反映艺术家对内心与外在世界之关系的哲思。张联曾在英国、美国、瑞士举办个展,作品在欧洲多国有广泛展出。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周滔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周滔 《Still_03_The Axis of Big Data》影像

  1976年出生于湖南长沙,2006年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周滔往往从他所遭遇的场所和人群中展开影像的叙事,探索个体与空间关系。他善于从看似迥异的场景中寻觅共通和互动,影像方法对他来说无异于是身体的一部分,因此他不构思营造剧本,让叙述脱离任何的理性框架和生产逻辑。周滔诗学般的影像叙述跨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从现实之重中突围而出,成为“贴近地面的飞行”。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詹蕤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以全球视角呈现当代艺术生态

  1980年出生于湖北武汉。200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艺术系,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在武汉。詹蕤的创作源于对自然、经济、个人等数据的采集,这些数据都是一种“小数据”,相对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大数据,小数据是一种个人化的、低清的、有限的,但正因为这种有限性,反而强化了艺术媒介的拓展,绘画、摄影、动画、雕塑、折纸等各种手段都被用来转译这些小数据。

  关于泰康美术馆

  泰康美术馆是一家位于北京CBD核心区、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研究与收藏的非营利民营美术馆,由泰康保险集团发起创立。在学术定位上,泰康美术馆聚焦20世纪以来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当代艺术以及朝向未来的新艺术,强调以历史观的方法看待、研究和收藏当代艺术;希望梳理并呈现一百多年来中国艺术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从美术的角度反映中国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

  作为泰康美术馆前身的泰康空间,于2003年由泰康保险集团(原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创办,并获得其持续支持。作为中国大陆非营利当代艺术机构的先行者之一,泰康空间坚持“追溯与激励”的学术理念,即“站在当下看历史,面向未来”,通过相互联结、相互滋养的展览、收藏、研究与出版等多种方式检视和探究中国现当代艺术实践,解析艺术与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关系。 泰康空间迭代进化为泰康美术馆后,将成为一个开放的、利他的、属于公众的艺术平台,服务于每一个创作者与欣赏者对美的理解与追寻。

  泰康美术馆以打造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性美术馆为目标。作为一个有20年学术积淀的新机构,我们秉持更加开放、友好的态度,与业内先进共同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发展,让艺术融入大众生活,参与北京城市文化建设,用艺术讲好中国发展的故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