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闲 记 通 州(一)

作者:大师书院

【原创作品】

作者 刘铁军

写在前面的话

2021年,我有幸认识了通州宋庄的名医——蔺大夫。从此,每年我都要来到宋庄求治于他,藺大夫是中医世家第五代传人,他用中医中药的方法,为我调理身心, 这段时间受益匪浅。

今年,为了就医方便,我索兴住在通州的月亮河小镇。每天开车往返于宋庄国防艺术区,途径京榆旧线、潞城中路、徐宋路。治疗之余参观了通州博物馆、韩美林艺术馆、罗红摄影艺术馆,宋庄艺术馆、游览了通州燃灯古佛寺、大运河漕渡码头,还逛了宋庄古玩城,艺术集市等,这段时间我对通州,对宋庄有很多新的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闲 记 通 州(一)

通州——刘铁军摄影

出于职业习惯和业余爱好,我开始翻阅当地的史记,查看交通地理,补充了大量知识。通州作为漕运要镇,京畿左辅,这里有上千年的建置,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脉。大运河经过多年的洗礼和沉淀 ,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文底蕴。通州又是一个变化的新城,北京城市副中心已经是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宋庄有温榆河、小中河、潮白河三条河流穿境而过,使这片土地增加了一抹灵气。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里吸引了书画艺术界知名人士的关注,陆续有一些书画艺术名家,把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宋庄,并逐渐形成规模。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吸引这些艺术家心驰神往,纷至沓来,宋庄的魅力在哪里?

我因为对这里有了感情和好奇,所以总想多走走,多看看,拍摄照片,积累一些有关交通方面,绘画方面的素材,当然只是走马观花,管中观豹 。我对通州,宋庄的考据不够,更没有深度的调查,不能精细的对比,站位的角度较低,得出的结论更经不得起逻辑上的推敲。

闲 记 通 州(一)

刘铁军摄影

我曾数次地在通州的大街小巷上行走,在宋庄的胡同小院里穿行,好在每天除了治疗都有大把的时间。那狭窄的灰墙下的小巷,那大门斑驳门楼长草的神秘小院,那胡同拐角处的小酒馆,那阔大气派、老气横秋的旧官府、旧商号、旧学堂,都让我长时间的驻足。我特别愿意和当地的文人学者,特别是老者攀谈,听他们讲述这里久远的故事。

闲 记 通 州(一)

运河文化广场——刘铁军摄影

大医必是大儒,大医必有大德。我在蔺大夫这里,接触到一些当地的人,和一部分已经在这里奋斗了若干年的外地人,他们都有着地域的自豪感,都有共同的家乡情怀和文化认同。他们重情义,好脸面,讲礼仪,各个都有自己的风格特征。也许这里给予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也培育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我在这些人身上感觉到了生活的根基,也享受到了尊重和爱。

闲 记 通 州(一)

韩美林艺术馆——刘铁军摄影

我在这里整理出来几篇短文,记录了在通州宋庄生活的见闻及感受。虽然每篇都经过反复修改,但仍不是很满意。《运河故道》和《大运河畔》是在所查到的史籍中堆砌出来的,有些记载估计近些年还会有新的发现,我的考据实在不足。原稿里还有《京榆故道的变迁》《潮白河畔的古村》《五河交汇》,尚不能还原历史,且人云亦云,所以几次修改都未能入选。

闲 记 通 州(一)

刘铁军摄影

《拜谒黄永玉先生的万荷堂》属于“迹访”,需要走出去并深入勘察。我看到许多地方变化很大,虽然也拍了一些照片,笔记不辍,但无法与过去相比。明知道很有价值,却缺乏第一手资料,阐述起来空洞且不能得心应手。原有的《“面人汤”父子的传奇》《百年佳盒》也不得不放下了。

《宋庄故事》《宋庄印象》,是把这些人和故事图像化,我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表述。历史是人创造的,在这里有很多“牛人”,他们都是个性鲜明、爱憎分明,值得仰视的人。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应该会越来越多。

闲 记 通 州(一)

《陶艺咖啡屋》《春风在书店》《小院》是“杂记”,行文自由 ,不受约束,只要不夸夸其谈就行。因为我觉得这里有文脉,文脉像根大绳,能串起各色的人、各种的物,文脉又个魂,无论走到哪里,走得多远,也都离不开它。

闲 记 通 州(一)

刘铁军摄影

铁军2024年6月15日于长春无求斋

闲 记 通 州(一)

作者刘铁军

刘铁军,吉林长春人,长期从事交通规划工作,多有学术论文发表。2013年退休,开始散文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