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指禅”书写大情怀

作者:鹿鸣播报

——残疾作家刘敦杰的文学梦

■ 李超然

2024年,对于残疾教师刘敦杰来说,是一个极不平常的年份。这一年,他不仅成功加入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还顺利加入山东省作家协会。回忆一路走来的坎坷与曲折,他激动得止不住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

夜深人静的时候,每当我翻看刘老师的散文集《杏坛撷英》时,总会感慨万千,心生敬意。同情、钦佩与敬仰,让我不断探寻他为何有这般坚强的文学初心。

这本30多万字的散文集,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他患病之后的作品。很难想象,一个残疾人是如何用一只手,在键盘上使用“一指禅”,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敲击出数十万字的作品。更难以想象的是,这其中有很多人文故事作品,是他拄着手杖,一瘸一拐地实地考察,一家家、一位位地实地采访,回来后在夜深人静的灯下敲击出来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志的支撑,这是怎样的一种坚毅的执着,怎么能不让人感慨动容,怎么能不让人由衷钦佩!

双手不能书写,就用一根手指敲出整个世界;双腿不能走动,就用另一种独特的方式奔跑于人生之旅。

文学就像陈年佳酿,谁饮都是醉。那是以身相许,那是无怨无悔,那是高山流水,那是旭日余辉,那是心静如水,那是日月同辉,那是不离不弃,那是仰望星空……

刘敦杰喜欢文学缘于小学时代,他从上小学就特别喜欢语文课,以致小学时学习过的课文至今很多他还能完整地背诵默写下来,例如刘文学、草原英雄小姐妹、欧阳海、向秀丽、铁人王进喜等等。刘敦杰从小爱好广泛,放学后最喜欢听老人讲故事,星期天还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步行到沂水城工农兵影院看电影。看完电影后,再把剩余的钱全都买成小人书,他几乎把那个时代的小人书买了个遍。

他的小人书在家看过几遍后,先带到学校和同班同学看,然后再传到全校的老师和各班同学,最后又传到生产队社员们手中。20世纪80年代初期,刘敦杰在参加工作前,仅保存下来的小人书就有满满三大纸烟箱子。

他被小人书里一个个英雄模范的人物故事感染了,他一遍遍地翻看小人书,直到把每本书里的故事情节看得滚瓜烂熟,然后再不厌其烦地讲述给爷爷奶奶、叔叔大爷、亲戚朋友和身边的小伙伴们听。每当大家夸他记性好,故事讲得好时,他总是很自豪也很自信地说:“这些故事我也能写出来,长大了我也要当作家,我一定能!”

从小学到师范,他对语文课非常感兴趣,特别是作文课上他是最出彩的。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作文点评课上读给学生听,他的作文时常被学校油印后发给全校师生阅读。参加工作后,他自学进修的大学专科和本科也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

文学如同一座引人入胜的园林,有花有草,也有苍天冠木。皆因善而生,因善而显得满眼皆绿。古今中外不朽的文学名著,如果仔细研读就会发现,无一例外都是蕴含着山水天地、人情世故的影子,像含苞的花蕾牢牢吸引着一代代读者,从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精神。

1984年,高中毕业的刘敦杰参加了黄山公社举办的民办教师选拔考试,在100多人的报考队伍中,他有幸以语文第一、总分第三的优异成绩选中,被安排到本村大匡庄小学任教。

那时,刘敦杰暗自高兴,他想,上了这么多年的学,总算没有白上,因为他可以在农村散播知识火种教书育人的同时,又可以利用天天与笔墨打交道的便利梦圆孩提时代的作家梦。

于是,他利用当时曾在大匡庄完小教学,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魏树海老师常来大匡庄探亲访友的机会,向他请教散文和小说的创作方法,得到了魏树海老师的亲手指导和极大鼓励。1985年,经魏树海老师推荐,刘敦杰参加了中国北方文学创作中心与《雪花》杂志社共同举办的文学创作函授学习,师从著名作家耿林莽、杨川庆、于耀生等3位老师,学习散文和散文诗创作。期间,在内部校刊上发表处女作《背影》,并应邀赴黑龙江参加了“兴凯湖文学笔会”。

20世纪80年代末,在同学刘乃法考入长沙炮兵学院学习期间的信件来往中,他用散文诗写成的信《遥远的思念》,经推荐发表于广西省作协主办的《南疆诗刊》杂志上。

从此以后,刘敦杰学习文学创作的路子进一步拓宽,从诗歌、散文,逐步尝试着写乡土小说、报告文学。虽然和大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经历了从天南地北寄来的一封封退稿信时的失望和无奈。但也收到了像耿林莽、于耀生等文学大家的附言:“来稿已阅,尚欠修改。望努力”“敦杰同学文字功底扎实,本诗意境创设好,祝创作丰收”等。老师来信,虽然短短一句话,但也让他感受到了无限温暖和鼓励。他开始反思自己创作失败的原因,重新定位创作思路,终于在1987年的《鸭绿江》杂志上刊发了第一篇中篇小说《坏人三孬》。

跋涉在文学这条路上,经常会被询问怎样坚持?其实,能坚持的人,无非是做好了这几件事:坐下来,开始写;坚持写,持续写;公开写,总结写。名家的文章之所以能有深厚的功力和意境,来源于他们丰富的生活阅历。

十年民师路,十年辛酸史。刘敦杰那遥远的文学梦曾经随着家庭经济的困窘而破灭。1990年,他为了创作乡土小说《憨二叔刘邓》,在雷声隆隆中,竟痴迷得忘了麦场上晾晒的一场小麦,直至妻子出门回来看到场里几千斤小麦被雨水冲得七零八落,气得跑回家大喊大骂时,刘敦杰这才清醒过来,他竟然沉浸在小说中的人物中如醉如痴,竟把晒麦子收麦子的事忘了个一干二净。

值得庆幸的是,遇上国家的好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刘敦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沂水师范学校民师班,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身份转变了,精神面貌随之焕然一新。毕业后,他搞创作的希望又重新燃烧了起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暑假期间他接到镇教委派他去采访撰写一位学生舍己救人而溺水身亡的事迹的任务。于是,他冒酷暑,踩泥泞,深入农家小院,深入学校班级,与村干部、村民、家长、老师、同学们进行一次次地深度交流,采访挖掘出了小英雄牛富会同学不为人知的典型事迹。回家后,他含着热泪连夜赶出了题为《雏鹰之歌》的通讯稿子,在地方媒体刊发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不久,团市委、市教育局联合下发文件并附带题为《雏鹰之歌》的事迹材料,号召全市中小学生学习牛富会同学舍己救人的精神,并追授牛富会同学为“临沂市优秀少先队员”荣誉称号。

与此同时,刘敦杰利用工作之余,采访挖掘出身患癌症,做过两次大型手术,依然坚持站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课的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临沂市劳动模范,沂水县黄山铺镇小庄子小学马正礼老师的典型事迹,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挑战生命的极限》,先后在《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教育报》《山东工人报》等20多家媒体刊发或转载。

2001年,因工作需要,已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刘敦杰被借调到沂水县教育局政研室,协助编辑《沂水教育通讯》和沂水教育外宣工作。期间,他采写出了30多篇大气磅礴的报告文学作品,分别刊发在《人民教育》《中国民政》《北京文学》《南方周末》《山东青年》等权威报刊。因成绩突出,刘敦杰连续5年被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教育局评为“全市教育系统优秀通讯员”荣誉称号,并被山东教育社聘为《山东教育》驻沂水记者站记者。与此同时,他还协助山东教育社原社长陆延捷老师整理出版了30余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专辑《敢问教育路在何方》;撰写了26集27万字的乡土小说《结巴杨老三》,在《华声在线》小说专栏连载后,受到读者一致好评。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挫折,如果就此一蹶不振,不去激发自己的潜能,那么人生就会非常遗憾。生活中很多残疾人遭受歧视和面对无数的困难,甚至连接受现状的勇气都没有。但我们坚信,最美的风光在努力付出的背后,因此我们永不放弃的一路走来,挣脱桎梏,接近梦想,活出生命的意义。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刘敦杰的厄运来自一场突如其来的病变——他因为工作过度劳累致使身体严重透支。2012年中秋的一个凌晨,正在迎接学生入校的他,突发脑溢血倒在工作岗位上。经紧急抢救,才挽回生命。出院后,为了不耽误教学,他还在康复期就拖着偏瘫的肢体回到学校上班。领导多次劝他居家休养,可他婉拒领导的好意,还是拖着病体站在了讲台上,留下了左侧肢体三级病残的严重后遗症,从此不能独立行走,成为他终生的遗憾。

这期间,党委政府领导来了,单位领导来了,残联领导来了,同事们和学生们来了,家人和亲戚们来了,文联和作协领导们来了。其中,临沂市作协副主席、沂水县作协主席魏然森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在军前往医院看望刘敦杰时鼓励他说:“敦杰,别气馁,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你可以利用康复休养的时间,用一只手拿起笔来继续你的文学创作。这场病对你来说,搞不好还真是歪打正着呢,教育上虽然少了一位好老师、好校长,但文学圈中也许会多了一位好作家。你一定能行!”

领导和亲人的鼓励给他增添了战胜困难的信心。他决心不向命运低头,做生活的强者。重返讲台,重拾文学梦,濒临熄灭的希望之火又重新燃烧了起来。

那段日子,他一遍遍地读着保尔柯察金,读着朱彦夫,读着张海迪,读着史铁生……这些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深深感染着他、激励着他、鞭策着他。从他们身上,刘敦杰汲取到了无尽的营养和前行的动力,从他们身上,他找到了奋发的力量和前进的方向。保尔·柯察金全身瘫痪双目失明,朱彦夫失去四肢左眼失明,张海迪无法站立终生与轮椅为伴,史铁生双腿瘫痪……和他们相比,自己虽然左侧肢体残废了,但大脑和思维没受影响,自己还是幸运的。他想,他能工作,他还能用一指禅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他还能梦圆作家梦。

心态调整了,目标找到了,刘敦杰决心以他们为榜样,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文学是一个古老而弥新的事业,是最具有个性化的、最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一个人生来残缺或后天致残,并不代表他心中没有追寻完整人生的光。因为心中有光,这些特殊的人们自强不息,同样获得了通往成功的钥匙。

重拾文学创作,先从哪块着手呢?考虑到教书育人是自己的天职,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就是自己塑造的好作品。于是,他决定先从挖掘整理红色作品集入手。

沂水是红色的故乡,也是沂蒙精神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红色故事几乎遍地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流传民间没有纳入史志的故事即将随着老人的离去而逐步湮没于历史的长河。

从教过程中,刘敦杰发现有很多学生对家乡的英模人物,甚至连自己村子里发生的革命故事都不知道,他认为挖掘整理本地即将淹没的那些红色故事,编辑成红色立人教育读本,对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从2016年起,刘敦杰在拖着病残肢体坚持上班的同时,利用周末、节假日和自己一切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一心扑在沂水红色人物故事的搜寻采写上。每到周五下午,他都提前约好出租车,周六、周日一大早便背着书包,拄着拐棍,乘坐出租车走村串户,有目标、有针对性地采访调查。一大早出门,天黑后才回家。有时候,他为了寻找一条线索,往往来回往返好几趟,直到弄清楚为止。就这样,刘敦杰相继采写了30余个即将淹没的地方英模人物,内容包括沂水籍开国将军、红色商人、沂蒙红嫂、革命烈士、武工队员、地下党员等等,汇编成一部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沂蒙答卷——中小学生红色育人教育读本》一书,该书30余万字,不但丰富完善了沂水党史史志内容,有的还填补了文史资料空白,被选入教育部“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并获评为“全国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刘敦杰也因此被沂水县党史史志研究中心聘为特聘顾问,被沂水县政协聘为文史研究员。

在此基础上,刘敦杰还走村入户,相继采访采编整理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东皋传说》民间故事集,其中既有神话人物的故事演义,又有历史人物的遗闻传说,既有趣味性的离奇故事,又有人文性的历史思考。2023年,荣获第三届临沂市“民艺精品奖”,并被临沂市人民政府、沂水县人民政府认定为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刘敦杰本人也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21年,刘敦杰的新书出版后,他从微薄的稿费中拿出2000元捐献给了10位残疾儿童;泉庄镇的老党员刘成吉,生命垂危之际,刘敦杰拖着病残之躯为他带去现金1000元;著名红嫂刘玉贵的孙女刘雪,因车祸生命垂危,刘敦杰第一时间捐款1000元;老退伍军人王恒祥曾在对越自卫战中两次负伤,刘敦杰每次去看他总给他捎去300元~500元不等的慰问金……

2023年,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文明委等七部门联合授予刘敦杰为“临沂好人”。

人生中的成与败,笑与泪,都是淬金的火,不退却,才能散发出耀眼的光。有着梦想的人生,不管多么困难也不能放弃自己的追求,成就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回到文学本身,刘敦杰分不清是文学改变了他的生活,还是他的生活造就了他的文字。文学的灵魂,可以让人内心平静或波澜壮阔,幸庆的是,在轮椅的岁月里,他能与文学共生,坚信“我思我想写我心”的信念,文学让他更有尊严地活着。

刘敦杰常说:“文学创作就是造梦,梦里有幸福的滋味。”或许,这份支撑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不断走下去,坚定前行的力量,就是源自于他内心深处对大地的深情依恋和对文学的真挚热爱。

刘敦杰的文学作品,如火炉,温暖寒冬;如阳光,照耀温暖;如星辰,扮亮黑暗。

刘敦杰以朴素凝练的文笔,追忆了过去苦难日子里的点点滴滴,每一个文字中都饱含着自己的血泪。他的文章不无病呻吟,不矫揉造作,读来倍感亲切。读他的散文,如在夕阳残照中漫步,瞬间不经意的回眸,已让人潸然泪下。

《光明日报》在刘敦杰的长篇报告文学中这样评价他:一粒普通的种子,生在穷乡僻壤间,如尘埃一样渺小。即使渺小又普通,这粒种子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与追求。哪怕只有一场风,也要努力飞翔,然后深深扎根于故乡的土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刘敦杰老师就如同这粒追梦的种子,平凡又伟大。他扎根乡村教育40多年,桃李满天下;他身患沉疴,仍笔耕不辍,著书立说,是沂蒙山下的保尔·柯察金。

中国文联研究员、《中国民艺》杂志社社长刘加民老师,在给刘敦杰的散文集《剪不断的文学情》跋言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人在崮乡、胸怀天下的乡土作家刘敦杰——毫无疑问,就像悬崖峭壁上的一株山枣树,寒来暑往,风霜雨雪,从来不曾弯下倔强的身姿。即便此生注定了永远离不开故土,也始终保持奋进的姿态,昂扬的状态,他把自己活成了这个世界的一道别样的风景,一首嘹亮的山歌,让远远近近的人,百看不厌,百听不倦。”

生命的广阔,如果不经历磨难,命运可能会让人跪地求饶。生命的闪耀,如果不经历坚持,星火永远不会在人前燃烧。一腔爱,一段缘,一世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初心,是热爱。

“像我们这样的残疾人,生命的焰火,也不会因为残缺而黯淡!”谈及几十年的文学心路历程,刘敦杰说,“在今天的时代,任何人只要心中有梦想,脚踏实地,勤奋拼搏,掌握方法,持之以恒,就没有跨不过的坎,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作者简介:

李超然,女,2004年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延河》《读者》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200余篇,有18件作品获市级以上文学奖。著20万字儿童小说《都市小蜗》,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

“一指禅”书写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