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兵谏(三十四)

作者:以史为鉴MMM

刘鼎因有事去上海,此时张学良也在上海,但是不巧两人错过。刘鼎于是在路易·艾黎的里家停留了几天,并向其详细介绍了西北情况。

路易·艾黎出生于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地区的一户教师家庭。艾黎高中毕业,他自愿报名应征入伍,作为新西兰远征军步兵团的一员被派往法国前线参战。

战后,退伍回到新西兰经营农场。艾黎偶然读到报刊上有关中国大革命的报道,便决意前往中国,去探寻一条新的生活道路。

艾黎结束了在新西兰莫瓦蒂亚的农场生活,几经辗转,终于平安抵沪。

抵达上海的第二天,经友人推荐,艾黎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录用,担任工部局虹口救火会的小队长。十个月后,他被任命为火政处队长级督察,负责检查公共租界里工厂企业的防火措施。

兵谏(三十四)

来沪初期,艾黎在写给家人的信里提到:“这里必定有一些坐拥巨资的人,许多古典式的豪宅就坐落于花园和林荫道中”。

“但最底层的工人阶级辛勤劳作,比我们役使的马儿都不如”。

通过实地走访,上海的贫富悬殊也让艾黎感到震惊。随着他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了解,艾黎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一年后,他打消了离开的念头,从此中国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艾黎有幸与宋庆龄结识,然而第一次目睹宋庆龄的风采却是在孙中山灵柩迁葬南京的葬礼上。

当时,艾黎站在观礼的人群中,看到宋庆龄穿着一身素服,默默地同蒋介石走上陵园长长的台阶,但保持一定的距离。她端庄绰约的风姿使她自然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

而艾黎真正结识宋庆龄,引见他的是当时活跃在上海进步人士中间的美国著名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

艾黎回忆时说:“她表面上是一位退隐的夫人,住在上海法租界莫利爱路孙中山公馆。事实上,她一直很活跃,感到自己有责任秉承孙中山的遗志,尽一切办法继续为革命工作”。

艾黎在宋庆龄的寓所听宋庆龄讲述了在中山舰事件中她如何逃出总统府,如何在马路边被残杀的尸体中爬行,最后在军舰上同孙中山会合。

宋庆龄在危急时刻所表现的机智冷静,英勇无畏使艾黎感到,在这位伟大的女性身上蕴藏着非凡的意志和力量。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在桂林,计划集师北伐,她和宋庆龄会见了列宁派来的代表马林。

正在北伐军顺利进军的时候,孙中山一向倚重的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革命,在后方密谋反叛。

陈炯明率重兵乘虚潜入广州,广州气氛非常紧张,总统府粤秀楼近处驻满陈炯明部队。

陈炯明先囚禁了廖仲恺,接着密示所部发动武装叛乱,以四千余人围攻总统府,并用大炮、机关枪轰击,欲置孙中山于死地。

孙中山得知陈叛变的确切消息时,十分伤心,“悲愤得欲以身殉职”。

深夜,孙中山得到密报,陈炯明部队将攻击粤秀楼,情势非常危急。

孙中山慨叹“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他表示要固守总统府,戡乱平逆,“如力不足,惟有一死,以谢我四万万同胞。”周围的人则极力苦苦相劝,孙中山这才勉强同意撤走。

宋庆龄在梦中,忽被孙中山叫醒,要她随自己一块撤离险地。

卫士长马湘和黄惠龙也催促孙中山和宋庆龄赶快逃出总统府。宋庆龄临危不惧,她认为若同孙中山一同行动,目标太大,易被叛军发现。因此,坚持留下来掩护孙中山秘密撤离。

宋庆龄再三婉求孙中山先走,并恳切地:“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没有你!”

孙中山不得已答应先行,但是令五十名卫队全留守府中,自己只身逃出。

孙中山两次避过叛军耳目,终于到达黄埔永丰舰上(后改名中山舰),按事先约定,鸣炮三响,以示安全抵达,当震撼夜空的三声炮响传到粤秀楼,宋庆龄和卫队人员顿时松下一口气。

在孙中山走后不到半小时,忽然炮声四起,叛军开始向粤秀楼发起进攻。叛军占据山地,居高临下,左右夹击,还疯狂地喊着:“打死孙文!打死孙文!”

宋庆龄在《广州蒙难记》中记述:“前面两层铁大门打开。敌兵一轰进来,我们的兵士子弹已竭,只好将枪放下。

我只见四围敌兵拿着手枪刺刀指向我们,把我们手里的一些包裹抢去,用刺刀刺开乱抢东西。我们乘这机会逃开……出大门后,又是一阵炮火,左边正来了一群乱兵,他们要去抢财政部及海关监督处。

我再也走不动了,凭两位卫兵一人抓住一边肩膀扶着走……正走之时,忽有一队叛军由小巷奔出,向我们射击。同行的卫士叫大家伏在地上装死,那些乱兵居然跑过去,到别处去抢掠了。我们于是爬起来又跑……

我觉得恐怕熬不过了,请他们把我枪毙……

外边的枪声沉寂之后,我化装为一村妪,而剩余的一名卫兵扮作贩夫,离开这村屋……

也不知走了多少路,经过触目惊心的街上,我们才到了一位同志的家中,就在他家过夜。”

宋庆龄等人无异藏身于炮火连天的地狱里。

逃出总统府后,宋庆龄多次躲过叛军,随后又乘电船到达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校长钟荣光家里。

由于过度紧张和劳累,宋庆龄在钟荣光家里流了产,这是她“一生惟一的一次妊娠”。

宋庆龄在这次事件中不顾个人性命安危,为自己赢得了声望。受到了革命同志及广大官兵的衷心敬仰。一些国民党中的保守派一直反对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事,故意称宋庆龄为“宋小姐”,现在,他们也纷纷改口,尊称宋庆龄为“孙夫人”。

何香凝后来追忆这段历程时指出:宋庆龄当时“处处为孙先生着想,也可以说是为中国革命的前途着想,临难应变,这么大义凛然,真令人感动!……自从这件事之后,我对夫人就格外地尊敬爱护了。”

兵谏(三十四)

以后,宋庆龄安全转到黄埔岛,登上永丰舰。

宋庆龄后来说:“我终于在舰上见到了孙中山,真如死别重逢。”有了这次惊心动魄、枪林弹雨的洗礼,宋庆龄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强,所以后来她身陷逆境时,总是临危不惧,威武不屈。

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喜结连理,两人相差整整二十七岁,可谓“老夫少妻”,两人结婚时,宋庆龄二十二岁,孙中山已四十九岁,两人年龄差距过大,学识、认知、三观也不尽相同,对于一般人来讲,婚后难免会有矛盾、冲突。

难能可贵的是,两人之间没有任何代沟和隔阂,始终相敬相知,但是他们携手仅仅只走过了十个年头。

当时,孙中山正流亡日本,而宋庆龄家道殷实。一个妙龄的富家千金,怎么会嫁给一个比自己大二十七岁,还身处流亡中的人?

宋庆龄的父亲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又是孙中山的好友和主要捐助者,当他知道有妻室又是自己的密友要和自己的女儿结婚走到一起的时候,会作出什么反应呢?